認清西方“普世價值”的實質
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加強黨的理論教育時曾經強調:“如何看待自由、民主、平等的科學內涵和實踐,如何看待西方所謂‘普世價值’,就需要重點加以回答。”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就要認清所謂“普世價值”的實質,就要對這一概念自身的矛盾性、理論虛偽性和現實危害性有清醒的認識。
認清“普世價值”的內在矛盾性。所謂“普世價值”,概括來講就是在空間上普遍適用,在時間上永恒存在的價值。但“普世價值”這一概念本身存在著內在的緊張與矛盾。“普世價值”中的“價值”即價值觀,根植于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環境,反映著特定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蘊含著特定的階級立場,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民族性和階級性,因而必然會有差異。“普世價值”中的“普世”,既指價值觀在時間上的永恒性,即價值觀不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變化,適用于任何時代、任何社會形態;又指價值觀在空間上的普遍適用性,即價值觀適用于所有國家和民族,不會因國家和民族的不同而存在差異。由此可見,“普世價值”概念本身隱含著難以調和的內在矛盾。價值觀是歷史的、具體的、現實的,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超越時空限制的所謂“普世價值”。
認清“普世價值”的理論虛偽性。一是“普世價值”否定了價值觀的時代性。從根本上來說,所謂“普世價值”是應資本主義的時代發展和資產階級的革命需要而產生的,僅僅適用于資本主義社會,服務于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西方故意否定其時代性,將其包裝成所謂“普世價值”推銷販賣,完全是為了服務于自己的霸權目的。二是“普世價值”否認了價值觀的民族性。價值觀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根植于特定國家和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土壤。所謂“普世價值”來源于西方文化傳統,是西方社會獨特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在社會發展歷程中的特定產物,缺乏對所有國家和民族的普適性。西方故意將其特殊性包裝成普遍性,將個別混淆為一般,罔顧世界各國、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差異,在邏輯上根本站不住腳。三是“普世價值”抹殺了價值觀的階級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超階級的價值觀是不存在的。所謂“普世價值”,將資產階級的利益包裝成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將資產階級的價值觀標榜成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價值觀,試圖抹殺階級社會中價值觀的階級屬性。不論是資本利益集團介入選舉謀求私利,還是軍工利益集團操縱海外戰爭獲取暴利,抑或是商人與政客之間無縫銜接的政商旋轉門,無不凸顯出西方所謂“普世價值”宣稱的代表社會全體成員利益與現實中處處維護資產階級利益之間的巨大鴻溝。理論與現實的脫節和背離,讓“普世價值”的理論虛偽性暴露無遺。
認清“普世價值”的現實危害性。從自身看,西方國家的種種亂象顯示,所謂“普世價值”給西方普通民眾營造的不過是一種虛假的政治幻象,普通民眾的政治權利不僅未曾真正實現,反而一再被肆意踐踏。從國際看,西方國家常常以自由、民主和人權為幌子,干涉非西方國家內政,強制推行所謂“普世價值”,給非西方國家帶來的不是自由、民主和人權,而是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巨大損失。實踐一再證明,西方在全球范圍內兜售所謂“普世價值”,絕不是其宣稱的那樣出于對非西方國家民生福祉的道德關懷,其真實目的是要維護西方的霸權地位。
所謂“普世價值”,實質上是西方在國內維護資產階級統治地位,在國際上維護壟斷資產階級利益的政治話術,是西方試圖將全世界納入其霸權體系的意識形態工具。盲目信仰所謂“普世價值”,盲目照抄照搬西方政治經濟制度,不僅不能讓非西方社會擺脫貧窮落后狀態,反而會落入西方的話語陷阱和政治圈套,最終損害自身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我們要擦亮眼睛,自覺抵制所謂“普世價值”的滲透,堅定“四個自信”,為新時代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
(作者朱志永 冉鑫系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