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區職校要勇當“混改”先鋒
開發區思想觀念比較先進,管理體制比較靈活,產業集群比較發達,對職業院校的改革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在1999年就進行大膽嘗試,從公辦股份制一步步改造為國資、民資、管理團隊多方參與辦學的新體制,在學校層面實現了“大混合”。辦學25年來,國有資本的“實力”和民間資本的“活力”優勢互補,被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林靖東院長譽為“園區之珠,職教之光”。
伴隨改革的深入,開發區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也面臨著多重挑戰,長期形成的“非公即私”的固有觀念,阻礙著辦學體制和管理運行機制的變革。缺乏配套的制度和政策,使職業院校和民間投資者無法可依、無規可憑、舉步維艱。從公辦高職院校來看,混合所有制就是要引進民間投資,引入市場競爭機制,甚至改變學校的性質,意味著打破大鍋飯,砸爛鐵飯碗,把學校推向市場,公辦院校缺乏內在動力。民間投資人也擔心在混合所有制院校里沒有發言權,或失去控制權,顧慮重重。
挑戰與機遇并存,開發區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仍然有多種可能。一是仿照國企MBO改革思路,對公辦院校改制,激發管理團隊和教師的辦學積極性。二是國資注入民辦職業院校,形成民辦公助的辦學模式。三是公辦接管民辦,形成公有為主、民有為輔的辦學模式。四是民辦托管薄弱公辦院校,資產性質不變。五是中外合作辦學,鼓勵高職院校尋求與境外職業院校、教育集團或相關行業企業合作辦學,引進國際課程體系、資格證書和管理模式,培育一批國際化的高職院校。
當然,這就要求各級政府主管部門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全力支持改革。國家要盡快制定相關政策,對舉辦“混合所有制”的職業院校進行重點扶持,以鼓勵和促進試點院校健康發展。
(作者單強系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