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地方高校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如何著力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3-02-28  閱讀:次   |
42.9K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培育壯大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2022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國家“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作出總體性規劃。

  高校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中的重要力量。當前,廣大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如何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回應我國第一部國家層面的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積極參與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強有力的思想和智力支持?實踐表明,地方高校必須在黨的全面領導下,牢牢扎根于中國大地,立足于我國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國情,實施項目提質、平臺落地、團隊培優、服務增效的多維戰略。

  項目提質——

  延續文化基因

  針對地方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項目質量不高的困境,地方高校要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境界,抓項目提質,在“延續文化基因”上下功夫。

  扎根中國大地,選題延續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是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的新動能。地方高校要充分發揮“扎根地方辦大學”的傳統優勢,在科研項目選題上錯位競爭,另辟蹊徑,萃取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精華,建設體現地方獨特文化基因的項目庫,形成一批優秀的國家級項目選題,筑牢學術根基。近年來有關紅色文化、大運河文化、巖畫文化、梯田農業文化、漆文化、古代書院文化、水下文化遺產、古戲臺、“大三線建設”精神、土司世界文化遺產等選題紛紛被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其中還不乏重點重大項目,就是鮮明的例證。

  堅定文化自信,研究過程講好中國文化故事。地方高校要站在新時代的高度,促進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項目研究的過程中,深入挖掘和闡發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價值,把其中最能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同時,還要創新表達形式,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繁榮發展地方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提升文化軟實力,產生一批批學術論文、著作、戲劇、影視、書法、舞蹈等精品力作,彰顯地方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使命擔當,培育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力量。

  平臺落地——

  開發特色資源

  針對哲學社會科學平臺“掛牌子多”“落地少”的困境,地方高校要以“植根需求、務求實效”的責任擔當,抓平臺落地,在“開發特色資源”上下功夫。

  錨定新目標,平臺圍繞地方需求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平臺建設是《規劃》明確的重要任務。“十四五”期間,地方高校要進一步植根地方需求,與政府、企業行業共建共贏,推動平臺建設穩穩落地。可以實施“一學院一平臺”培育、建設、提升專項行動,創建、提升一批省部級以上哲學社會科學平臺,在重點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基地、智庫平臺等多方面“開花結果”。尤其要建設一批文理工交融、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與手段的文科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和特色新型智庫,支撐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地方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平臺建設再上新高度。

  實施新舉措,平臺用活地方特色資源。基于文化、產業、人力、生態等方面的地方特色資源,地方高校可以探索構建哲學社會科學與地方特色資源聯動機制。如鹽城師范學院系統梳理地方特色資源,并整合校內學科資源,打造教育發展研究、沿海發展研究、鹽阜人文研究、中共黨史黨建與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四大特色板塊,建設了沿海發展智庫、新四軍研究院、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鹽城分院等平臺。除此之外,一些地方高校在應用性強的文化、新聞、經管、藝術等專業率先突破,建設如革命博物館、紀念館與革命文物協同創新研究中心等,為平臺建設創造新契機。一些地方高校還利用數字技術,建設“線上+線下”“虛擬+現實”的平臺,打造沉浸式體驗,用活地方特色資源,實現校地雙贏。

  團隊培優——

  吸納民間巧匠

  針對哲學社會科學團隊“不接地氣”的困境,地方高校要以“人盡其才,悉用其力”的強烈追求,抓團隊培優,在“吸納民間巧匠”上下功夫。

  促進“學者+能工巧匠”的跨界融合。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吸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地方能工巧匠、民間藝人加盟,突破傳統科研團隊建設桎梏,改變哲學社會科學團隊“高不成低不就”“不頂天不立地”的困境,為科研團隊建設帶來生機活力。一些地方高校正是通過跨界融合團隊建設,將民間能工巧匠、文化傳人的“絕活”放大,賦能地方特色文化產業,既有力促進地方經濟文化發展,又反哺地方高校建設。

  構建“學者+能工巧匠”的運作機制。地方高校可以在“實”字上下功夫,構建學者與能工巧匠進課題、課題進團隊、團隊進學科的團隊建設全鏈條、開放協同、實質性運作的運行機制,激發團隊發展活力,提升科研能力;在“深”字上做文章,深化團隊帶頭人培養和團隊建設改革,校內學術領軍人才和校外能工巧匠雙帶頭人協同配合、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促進實現一個團隊活化一個特色資源、打造一個特色產品、支撐一個特色產業。

  服務增效——

  打造核心產品

  針對社會服務實效偏低的困境,地方高校要以“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的決心、信心和恒心,抓服務增效,在“校地深度融合”上下功夫。

  把打造“文化產業核心產品”作為社會服務增效的突破口。地方高校要發揮“思想庫”和“智囊團”的作用,自覺幫助地方發掘、創造發展機遇,促進校地深度融合。基于學科特點和科研方向,可以實施“一學院一項目”“一平臺一項目”的社會服務專項行動。例如,通過與縣市區密切合作,規劃建設文化主題特色公園、夜間經濟、村史館等文化產業和文創標志性成果,打造社會服務的核心產品,贏得地方政府和行業企業的信任,從而打開社會服務的廣闊空間。

  把打造“資政建議核心產品”作為社會服務增效的重要抓手。地方高校要依托決策咨詢平臺和團隊,構建與地方黨政部門、研究部門的互動合作機制,制定“政府重大議題”可旁聽、“行業產業數據”可分享、“專題調查研究”能執行的相關制度,為決策咨詢奠定基礎。同時,地方高校還可以出臺政策,從源頭上鼓勵教師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政策研究,并及時遴選一批高層次課題成果轉化為咨詢報告,打造決策咨詢的拳頭產品,形成符合地方特色,有思想分量、建議質量、價值含量的決策咨詢。

  (作者易高峰系鹽城師范學院社科處處長、地域文化與社會治理研究院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重大科技項目‘揭榜掛帥’成效評估與風險防范研究”[22AGL009]的階段性成果)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