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教育強國是民族復興基礎性工程
剛剛閉幕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上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回顧了五年來教育改革發展的成就,并對今年的教育工作提出建議。
過去五年教育成就夯實了教育強國建設基礎
五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全黨全社會特別是教育戰線的共同努力,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國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教育總體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教育面貌發生格局性變化。報告充分肯定了五年來教育取得的成就,特別強調“促進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指出“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3.5年提高到14年”。在基礎教育方面,“持續加強農村義務教育薄弱環節建設,基本消除城鎮大班額,推動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問題,義務教育鞏固率由93.8%提高到95.5%。堅持義務教育由國家統一實施,引導規范民辦教育發展。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負擔。提升青少年健康水平。持續實施營養改善計劃,每年惠及3700多萬學生。保障教師特別是鄉村教師工資待遇。多渠道增加幼兒園供給。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90%以上。”在職業教育方面,“職業教育適應性增強,職業院校辦學條件持續改善”“實施高職擴招和職業技能提升三年行動,累計擴招413萬人、培訓8300多萬人次”。在高等教育方面,“積極穩妥推進高考綜合改革,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45.7%提高到59.6%,高校招生持續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傾斜力度。大幅提高經濟困難高校學生國家助學貸款額度。深入實施‘強基計劃’和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建設288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接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不斷夯實發展的人才基礎。”在經費投入方面,“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每年都保持在4%以上,學生人均經費投入大幅增加”。五年來,我國教育全面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邁上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
新征程上教育強國建設面臨新形勢新挑戰
報告在總結成績的同時,對今后面臨的挑戰和困難進行了闡述。報告強調:“在看到發展成就的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對于教育領域來說,一是國際競爭加劇帶來新挑戰。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在新的國際環境下主動識變、應變,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水平,是擺在我國教育面前的一個緊迫課題。二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出新要求。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二十大明確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的戰略安排。強國建設,教育先行。必須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三是科技革命、產業革命深入推進帶來新機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不斷迭代,為教育改革發展帶來機遇,同時也迫切需要我們加快教育變革,提升創新人才培養質量。四是人民群眾對公平且高質量的教育充滿新期待。當前,人人都想上好學與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相對不足的矛盾日益凸顯,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大優質均衡發展力度,整體提升育人質量。五是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仍存在許多難題。比如,教育發展不平衡,城鄉、區域、校際、群體之間教育差距依然存在;學前教育仍是教育短板,高中教育完成率、高等教育普及率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人才自主培養能力有待提高;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機制還不完善,教育治理能力有待提高;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機制有待健全。我們深刻認識到,教育強國建設勢在必行,使命艱巨,責任重大。
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設教育強國
強國必先強教。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對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了系統謀劃和一體部署,要求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第一,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推進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發展。要扎實開展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工作,重點推動縮小區域、城鄉、校際、群體差距。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堅持統一標準、規范建設,實現校校達標。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把學校布局規劃好。推進師資配置均衡化,穩妥有序推進教師交流輪崗。推進教育數字化,實現數字化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推進教育關愛制度化,全面建立起學習困難學生幫扶制度。強化學前教育普惠發展、規范管理,不斷提升保教質量。堅持“特教特辦”,辦好特殊教育,推進普特、職特、醫教等方面融合。堅持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落實縣中提升計劃,增強課程多樣性,實施“選課走班”等分類分層教學,完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強化學生發展指導。
第二,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建設教育強國,必須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構建融通融合融匯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要加強職普融通,加大特色高中、綜合高中建設力度,提升職校學生的適應性,打通上升通道。堅持德技并舉,加強通識教育,既要重視學生專業技術培養,又要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職業學校與產業行業部門建立協同機制,支持學校與企業建立深度合作。加強科教融匯,支持職業學校加強技術研發,積極與科研院所及產業企業聯合攻關,協同開展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
第三,推進高等教育創新,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建設教育強國,必須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切實破解管得過多、過細等問題,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文化自信,加強基礎學科、交叉學科、新興學科建設,深入推進有組織科研,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推動高校發起和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與工程,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加快建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結合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探索協同創新機制。深化高校分類管理和評價改革,支持中西部地區高校發展,引導高校克服“大而全”“同質化”等問題,在不同賽道上辦出特色、辦出水平。
第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教師是教育改革發展的第一資源,建設教育強國,必須打造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要以教育家精神引領師德師風建設,建立教師共同價值追求,弘揚尊師重教社會風尚。打造中國特色高水平教師教育體系,加快實施師范教育協同提質計劃,完善公費師范教育體系,提升“國培計劃”“雙名計劃”培養質量。推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重點打造一批“雙師型”名師(名匠)、一批教育家型名校長。著力打造創新型高校教師隊伍,推進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建設,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教師管理和資源配置,深入開展人口變動趨勢下教師資源優化配置研究,推進改革試點。改善教師待遇和工作生活條件,不斷提升教師的榮譽感、自豪感和幸福感。
第五,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推動地方落實兩個“只增不減”,建立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與國內生產總值同步增長機制。深化體教融合、“五育”并舉,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煉協調發展,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錘煉意志、健全人格。完善教育法律體系,全面推進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加大法治宣傳教育。加快教育數字化,構建大數據中心,提升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的服務水平,持續提供泛在、多元、智能化的學習環境和公共教育服務。擴大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開展教育、科技、人才國際交流合作,借鑒先進教育理念和經驗做法,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動中國智慧、中國方案走出去。
(作者于發友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