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徽州建筑文化涵育時代新人
作為安徽省唯一以土建類學科專業為特色的多科性大學,安徽建筑大學長期致力于徽州建筑文化教育與傳承創新研究。學校將徽州文化哲學思想、徽派建筑文化、徽州體育文化、徽州藝術、徽匠精神等5個文化模塊,貫穿式融入德智體美勞人才培養全過程,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土建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了12萬余名“文化+技術+特色”三位一體的新時代徽匠,走出了一條將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專業人才培養的特色之路。
融合徽學時代內涵,創新人才培養理念
徽學與藏學、敦煌學并稱為中國三大地域文化顯學。徽學是以朱子理學(儒學)為主體的極具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被稱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標本。學校長期專注徽學研究,深度挖掘“徽學”新的時代內涵,充分提煉徽州文化符號和優秀文化基因,將徽州文化精髓作為學校特色發展的動力源泉,踐行“打好‘建’字牌、做好‘徽’文章、走好應用路”的辦學思路,形成了本土文化自覺和國際化并重、傳統與現代并舉、特色發展和錯位發展并行的卓越人才培養理念,著力培養本土文化自覺、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學校通過系統構建“五模塊、主輔線、三融入”土建類特色教育課程體系,將徽州文化融入德智體美勞通識教育,實現“五育”貫穿一體、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有效克服了傳統土建類人才培養中過度專注于西方建筑理論、忽視中國傳統建筑文化自覺與傳承的問題,有效解決了當前土建類人才培養千人一面、城市建設千城一面的兩難問題,有力達成了學校土建類專業人才的總體培養目標。
作為傳統的建筑派別,徽派建筑一直保持著古雅、簡潔明了、富麗于一體的藝術特質。學校圍繞人才培養目標要求,與黃山市政府開展全方位合作,建立多個實踐教育基地,聚合徽派建筑資源。根據土建類專業教學特點,創新教育教學方法,開展“五入”式教學資源聚合,將徽州古建筑遺產列入研學基地、徽州古建筑實物移入校園作為現場教學基地、徽派建筑構造引入實驗室作為實驗項目、徽派建筑結構切入虛擬仿真系統作為設計課題、教師設計工作室并入科研平臺作為真題真做實習場地,全面搭建徽州建筑文化教育資源平臺。
析合徽州文化元素,創建特色培養體系
徽州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和活態傳承。學校堅持特色發展,系統析合徽州文化優秀因子,形成徽州文化、徽派建筑、徽州體育、徽州藝術、徽匠精神五大元素模塊,融入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培養過程,創建徽州建筑文化通識教育體系、土建類專業特色人才培養體系兩大特色培養體系。
學校從徽州文化中的程朱理學、徽商精神、徽匠精神中提煉德育元素,重構為社會主義榮辱觀、社會主義道德觀、社會主義集體觀教育單元,全面融入德育全過程;從徽州古村落、徽州古民居中提煉智育元素,整合重構為徽派建筑特色人才培養的智育內容;從徽州傳統體育中提煉體育教育元素,編著《徽州民俗體育》教材,分階段融入大學生體育教育;從徽派建筑、新安畫派中提煉美育元素,物化為《認識徽州》《觸摸徽州》等特色教材,固化為認識美、鑒別美、欣賞美、創造美等美育內容;從歷代徽商徽匠身上提煉勞動教育元素,系統融入勞動價值觀、勞動技能、勞動精神等勞動教育。
契合土建專業特點,創融人才培養過程
學校緊緊圍繞國家及安徽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重大決策部署,充分發揮土建類優勢學科專業的核心作用,優化學科專業結構,走錯位發展、特色發展之路。學校構建了以大土建為核心的優勢學科專業群,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在節能環保、城鎮化與徽派建筑、先進建筑材料等領域開展特色研究,著力培養徽派建筑保護的復合型人才,為徽州建筑文化傳承創新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術支撐。
對標土建類專業人才培養的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學校創建了以“建筑理論—建筑構造—建筑技術—建筑方法—建筑設計”五大模塊為主線,以“徽派建筑文化—徽州古建筑構造—徽派建筑技藝—徽州古建筑測量—徽派建筑設計”五大知識板塊為輔線的課程模式,在“建筑初步認識—核心要素—能力提升”3個層次上,采用開設課程群系統式、增加章節主題式、拓展知識點內涵式等3種融入方式,將徽文化融入人才培養通識教育、徽派建筑文化與徽匠精神融入專業教育、徽派建筑遺產融入教學情境,有效實現了徽派建筑文化全方位、分階段、遞進式植入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
學校同步形成獨樹一幟的“WEDS”四大特色教學法。針對歷史街區遺產保護、古建筑改造與再利用等領域,實施工作坊(Workshop)教學;針對徽州建筑環境控制、徽州建筑環境性能檢測、傳統材料建造采用實驗(Experiment)教學;針對既有工業建筑改造、適老建筑精細化、低能耗辦公建筑等領域,實施設計院式(Design)教學;針對智慧城市、綠色建筑、生態景觀等領域,實施虛擬仿真(Simulation)教學。通過特色資源聚合與教學方法創新,有效實現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同頻共振,切實提高了學生參與度、內容挑戰度和目標達成度。
(作者孫道勝系安徽建筑大學黨委書記)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