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新時代法學教育和理論研究“四梁八柱”
編者按:近期,高教周刊特邀我國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分上、下兩期對《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進行深入解讀,從而幫助廣大高校進一步領會文件精神,并在辦學實踐中盡快全面落實。本文為下期。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首次明確提出中國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中長期發展目標。《意見》結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要求,以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程的整體布局,吹響了構建高質量法學教育體系、創新發展法學理論研究體系的號角。針對某一學科專門出臺指導意見,高規格背后體現著怎樣的現實需求,呈現出哪些時代特征?高等教育怎樣因勢而謀,法學院校又該如何乘勢突破?高教周刊對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坤輪進行專訪,探討如何在《意見》指導下,構建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四梁八柱”。
系統布局強化法學教育與理論支撐
記者:《意見》的高規格出臺,體現著怎樣的現實需求?
劉坤輪:黨的二十大報告以前所未有的篇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主要目標和工作重點作出規劃與部署,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視。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基礎性、先導性作用。2017年5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國政法大學時,對法治人才培養、法學學科體系構建及法治理論研究提出了明確要求。
從國家發展戰略的角度來看,當前“兩個大局”深度交織,國家和社會發展面臨一系列新挑戰,必須更好地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充分運用法治力量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從全面依法治國的角度來看,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法學教育和理論研究支撐,依法治國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從法學學科建設的角度來看,法學教育和理論體系建設長期存在一定短板。如,在教育領域,存在法學教育區域發展不均衡、法學教育重形式輕實效、法治人才培養重專業輕思想政治素質等問題;在理論研究領域,存在基礎理論不扎實、政策應用研究脫離中國法治實踐等問題。《意見》的出臺,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培養高素質法治人才、建立高水平法學理論體系的熱切期盼,也反映了黨和國家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決心。
記者:《意見》呈現出哪些新特點?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劉坤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對法學教育與法學理論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但尚未出臺專門的體系化指導意見。全面依法治國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亟待形成一套全局性、系統性的規范體系,以解決法學教育與理論研究面臨的諸多問題。
從內容結構上來看,《意見》呈現出三大特點:一是邏輯性強。《意見》將法學教育與法學理論研究一體化推進,體系化特點尤其突出。各條文層層遞進、緊密銜接,以清晰的邏輯指導補齊法學教育與理論研究中存在的關鍵短板,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框架體系。二是規格高。《意見》是黨和國家首次專門圍繞法學教育與法學理論研究作出的戰略部署,是指導深入開展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綱領性文件。三是舉措實。《意見》精準把握了現有法學教育和理論研究體系存在的關鍵問題,并提出了具體的解題思路。《意見》還首次提出法學教育與理論研究的“兩步走”戰略,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為進一步推進法學院校治理體系變革、法學教育體系改革、法學理論革新指明了前進方向。
從內涵指向上來看,《意見》提出了三大要求:一是強化政治站位。《意見》突出強調了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用習近平法治思想全方位占領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陣地,把法學教育與法學理論研究放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謀劃與推進。二是突出中國特色。法治建設最終要服務于中國實際,要基于中國實踐形成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意見》明確要求,把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相結合,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規律。三是體現時代需求。《意見》將一些前沿性問題融入法學教育和理論研究規劃。如,明確要求加強國家安全、科技創新、公共衛生、生物安全、生態文明、防范風險、大國外交等重點領域的法治實踐研究,加強新技術、新業態、新應用領域的法律制度供給研究。
雙向發力推進法學院校治理體系變革
記者:《意見》要求“改革完善法學院校體系”,當前的法學院校體系存在哪些不足?該怎樣完善?
劉坤輪:法學院校是開展法學教育與理論研究的主陣地。從院校體系來看,當前,主要存在結構和質量兩方面問題。一方面,區域結構失衡。全國共有600余所院校開設法學專業,辦學條件和質量參差不齊。西部地區在生源結構、師資力量、資源保障、就業去向等方面存在明顯短板。另一方面,發展質量不高。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和高水平的理論體系尚未建立,法學專業教育與法律職業需求存在一定錯位,法學理論研究與法治實踐存在一定脫節,法學院校的內涵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法治建設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意見》從“優化法學院校發展布局”“完善法學院校管理指導體制”兩個部分闡釋了推進法學院校治理體系變革的具體舉措,分別體現著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的改革思路。橫向來看,法治中國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解決法治發展不均衡問題。對此,《意見》提出要調整優化法學院校區域布局,統籌全國法學學科專業設置和學位授權點設置,推進法學教育區域均衡發展。在外源幫扶層面,國家將積極扶持西部地區法學院校發展,進一步優化法學學位授權點布局,在招生規模、師資、經費等方面加大傾斜力度。在內生發展層面,要建立法學教育質量評估制度,完善指標評估體系,鼓勵法學院校突出特色,形成差異化發展格局。
縱向來看,法學教育是一種特殊的專業教育,對應著特殊的職業需求,具有較強的實踐屬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打破高校和社會之間的體制壁壘,將實際工作部門的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引進高校,加強法學教育、法學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實際工作者之間的交流。”這要求法學教育在遵循高等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強化教育與行業協同育人,尤其是法律行業要對法學教育和研究管理體系進行縱向賦能。對此,《意見》強調,法治工作部門要加大對法學院校支持力度,積極提供優質實踐教學資源,做好法學教育和法律職業之間的有機銜接。在發揮高校教育主體作用的同時,充分發揮各法學類專家委員會和行業類教育組織的職能,內外互補,提高法學教育指導管理水平。
記者:如何看待《意見》提出的“健全辦學質量預警機制,暢通有序退出機制”,這一提法將給法學院校帶來怎樣的影響?
劉坤輪:二十余年來,法學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歷了由規模擴張到內涵提升的發展歷程。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發展規模最大的法學教育大國,但由于過去粗放型發展帶來的一些結構性問題,還未能成為法學教育強國。整體來看,存在法學人才供給過剩而高端法治人才、涉外法治人才匱乏的現象,這顯然不符合法學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對此,《意見》提出,要健全辦學質量預警機制,暢通有序退出機制,這是為了集中力量提質增效,對法學院校體系進行結構性優化。當前,教育部門應統一全國人才培養標準、建立數據監測評估平臺,動態管理法學院校的辦學資質、條件和過程等。通過政策傾斜以及預警退出機制等,雙向發力,倒逼法學院校體系結構性優化,辦學水平提升。
《意見》要求,要開展好全國法學教育東西對口支援,實現法學教育資源合理配置,鼓勵重點政法院校在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中發揮骨干示范作用。例如,中國政法大學在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中探索了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如貫通培養本、碩、博人才,與北京外國語大學聯合培養涉外法治人才等,為其他法學院校提煉辦學特色、提升辦學質量起到了示范作用。
一體推進提升法學教育和研究能力
記者:《意見》將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一體部署,體現了法學體系建設怎樣的底層邏輯?
劉坤輪:在法學高等教育體系中,人才培養和理論研究緊密結合在一起。合格的法學人才一定是牢牢掌握了基礎理論、能夠運用理論解決實踐問題,或從實踐中生成理論的專業性人才。只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才能支撐高質量的法學教育和高層次的法學人才。同樣,只有提升法學教育與法學人才培養質量,才能夯實法學理論研究基礎。《意見》將二者一體部署、一體推進,反映出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基礎性、先導性作用。當前,高校要將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與中國法治實踐有機結合,推進院校發展、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理論研究、社會服務的統一,形成內容科學、結構合理、系統完備、協同高效的法學教育體系和法學理論研究體系。
記者:《意見》提出要“推進學科交叉融合發展,培養高質量復合型法治人才”,體現了怎樣的學科建設導向?
劉坤輪:學科的本質是一種知識體系。法學學科體系是隨著知識體系的發展逐步完善的。教育與理論是法學知識傳承和創新的關鍵載體。當前,我國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法學學科體系。需要注意的是,法學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發展要立足于全面依法治國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對此,《意見》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提出“要加快發展社會治理法學、科技法學、數字法學、氣候法學、海洋法學等新興學科”“推進法學和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心理學、統計學、管理學、人類學、網絡工程以及自然科學等學科交叉融合”。這種交叉能夠衍生出新的知識體系,也有利于學科體系本身的發展。在法學院校學科建設過程中,要推進法學教育和研究與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的融合,實現文理貫通、古今貫通、中外貫通,實現高質量復合型法治人才培養目標。例如,此次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出要組建國家數據局,協調推進數據基礎制度建設。據此,法學教育和理論研究應該提前布局,為數字中國、數字經濟、數字社會建設等相關工作提供數字法學的人才和理論儲備。
記者:《意見》提出要適應“互聯網+教育”新形態新要求,您如何看待ChatGPT等人工智能對法學教育的影響?
劉坤輪:新技術會給法學教育和研究帶來一定挑戰。但從教育的角度來看,人工智能對法學教育的正面意義更大。傳統照本宣科的填鴨式教學已無法適應法學教育的發展需求,新時代的法學教育突出強調學習訓練一體化培養,鼓勵加入案例教學、情境設置等教學環節,創造條件讓學生在真實職業場景中感悟和運用法學理論。因此,人工智能將在經典的法學教育模式中發揮工具性作用,鼓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此外,法律工作主要是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因而人工智能很難取代法律行業,反而能促進法律職業加速發展和完善。
記者:《意見》提出要強化法學基礎理論研究。在您看來,如何構建中國自主的法學知識體系?
劉坤輪:構建中國自主的法學知識體系,不能做西方理論的“搬運工”。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實踐要求我們貼近中國法治實踐,切實加強扎根中國文化、立足中國國情、解決中國問題的法學理論基礎研究。這既是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客觀需要,也是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重要法治保障的體現。
《意見》不僅要求立足中國法治實踐開展法學研究,提煉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學理論,更強調要總結我國法治體系建設和法治實踐經驗,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講好中國法治故事,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只有建立堅實的理論研究基礎,才能更好地增強中國特色法學話語體系的傳播力和穿透力。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