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江新區真人橋小學: 多措并舉破解鄉村小規模學校發展瓶頸
我所在的真人橋小學地處湖南湘江新區,是一所鄉村小規模學校,坐落在征地拆遷區,硬件設施和辦學條件是全區最薄弱的。從2016年7月開始,變化卻悄悄發生,學校教育質量逐漸可以媲美城區學校,甚至很多方面超越了城區優質學校。以2022年為例,6月,六年級教學質量監測顯示,學校數學成績居全區第二、語文成績居全區第三;8月,學生參加長沙市中小學生暑假體能云賽獲全區第一名、全市第三名;11月,國家小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平臺反饋,學校的優秀率達66.7%,為全區最高水平行列學校之一……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作為校長,我認為有以下三點原因:
城鄉校聯體,化解鄉村小規模學校缺教師問題
鄉村小規模學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缺教師,特別缺音樂、體育、美術、科學、信息技術、綜合實踐等學科的教師,部分鄉村小學還有教師老齡化現象比較嚴重的問題,這是制約鄉村小規模學校發展的核心難題。
為了化解這一困境,從2019年9月開始,長沙高新區讓一所城區優質學校與一所農村薄弱學校結成校聯體,城鄉兩所學校的法人代表為同一人,城區優質學校的校長同時兼任校聯體農村薄弱學校的校長,城區優質學校派一名副校長到農村薄弱學校任執行校長,農村薄弱學校成為城區優質學校的一個校區,兩個校區的人事、財務、物品、事務全面統籌管理,從此“兩校一體四統籌”的校聯體模式建立起來了。
校聯體兩個校區實現了人事統籌管理。我所在的學校與雷鋒新城實驗小學結成了校聯體,雷鋒新城實驗小學派出教師來真人橋校區全職支教,除語文、數學,真人橋小學的音樂、美術、體育、科學、綜合實踐、勞動教育等學科教師都實現了專職化,為提高教育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了師資力量的保障,盡管學校地處鄉村,但真人橋小學作為核心成員校參與的全國教育規劃課題“綜合養成教育——新時代全面育人新路徑研究”獲湖南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互聯網+智能技術賦能,化解鄉村小學缺資源問題
鄉村小規模學校因教師和學生人數少,校園面積小,擁有的教育資源一般沒有城區學校多,但是,如果保障鄉村小規模學校有基本的硬件條件,如互聯網、智能一體機等,在互聯網+智能技術的支持下,城鄉學校可以做到均衡發展。
依托大數據和AI技術,鄉村學生可以在寒暑假堅持體育鍛煉。學生的寒暑假是一個教育管理真空期,學生很容易迷戀上手機。為了讓學生寒暑假能堅持體育鍛煉,從2021年寒假開始,學校每年寒暑假都會依托長沙市中小學生“人人通”平臺,讓學生每天堅持跳繩3個1分鐘,或跳繩500次。因為有了大數據和AI技術的支持,學生在家做體能訓練,AI技術能自動計數,上傳至長沙市“人人通”平臺,鄉村學生的運動興趣高漲,教師也能監管到位。
依托體育器材智慧共享小屋,讓體育器材隨手可拿。2020年以前,學校就把各種體育器材分類放在室外固定位置,學生可以自由領用,但問題隨之而來,部分學生不能按時歸還到指定位置,隨意丟棄。為此,學校采購一個體育器材智能共享小屋,該設備與長沙市“人人通”平臺相連通,學生掃臉就可以自動借還體育器材,很好地解決了難題。
依托互聯網+智能技術,實現了教學方式變革。鄉村小規模學校普遍存在師資力量弱、教師平均年齡偏大、臨聘教師多等問題,在鄉村教學點,以上問題尤為突出。真人橋小學在雷鋒新城實驗小學的幫助下,2020年下學期就全員完成了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訓,大大提升了教師的信息素養,逐漸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
從小事做起,化解鄉村小學資金短缺問題
鄉村小規模學校由于學生人數少,不少學校辦學經費緊張。但我發現,很多事情并不需要投資,只要學校把促進學生發展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起點和落腳點,做好一些看似平凡的教育小事,帶著情感與責任落實一些教育細節,就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校長和教師每天早晚校門口護學,把教育服務做到最前面。“校長護學”可以增加安防力量,如果家長對學校有什么意見或建議,可以第一時間與校長交流,把問題和矛盾解決在校門口。學校每天還安排一位教師和兩位家長輪流參與護學,這樣就能更好地確保學生上下學平安。6年來,學校和家庭形成了強有力的教育合力。
在鄉村小規模學校,我建議不要單設校長室,如果要單設校長室,最好設在學生容易找到的地方。我的辦公室在一樓,與教師的辦公室在一起,在一間教室內,學生遇到沒帶水杯、手紙、文具書本等小事,都喜歡向我尋求幫助;遇到家里發生了什么事,喜歡向我訴說……在我們看來,這些都是小事,但對孩子而言,卻是大事,孩子需要得到老師的關心和幫助。
鄉村小規模學校的校長,不是一個官職,而是一份沉重的責任。如今,我和全體教師一道,把鄉村小規模學校的發展難題當課題,我們成立了“全國鄉村小規模學校優質發展聯盟”“湘江新區鄉村教育研究工作室”。全國198位鄉村小規模學校校長依托網絡,匯聚在一起,共享資源與智慧,目前已經初見成效,一批優質鄉村小規模學校不斷涌現,一批鄉村好校長不斷涌現。我堅信,在黨和國家一系列鄉村教育振興措施的帶動下,鄉村教育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
(作者張愛平系湖南湘江新區真人橋小學執行校長,本文系湖南省資助規劃課題“智能時代的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學方式變革研究”的成果,課題編號:XJK20BJC037)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