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全國中小學英語教學研討活動舉行
新時代 新課標 新表達 ——“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全國中小學英語教學研討活動舉行
3月20日,新時代、新課標、新表達——“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全國中小學英語教學研討活動在成都舉行。該活動由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外國語大學主辦,全國基礎外語教育研究培訓中心提供學術支持,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以下簡稱“外研社”)、重慶樹人教育研究院承辦,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實驗學校(園)協辦。
來自重慶、內蒙古、廣東、山東、甘肅、貴州、海南、山西、河南、黑龍江、湖北等全國10余個省份和四川省21個地市州的教研員、一線教師共500余人線下參會,活動同時向全國教育工作者直播,近5萬人線上觀看。研討活動包含主旨報告、專題發言以及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段的課例研討、專家評課、經驗交流和專題講座,為全國中小學英語教研員和英語教師搭建了互動交流的平臺,有力推動了學術成果與教學實踐的深層融合。
講好中國故事,是培養文化意識的關鍵
“文化意識的培育有助于學生增強家國情懷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涵養品格,提升文明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在主旨報告中,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孫有中從新課標核心素養中的文化意識、中小學英語課程育人中的挑戰與機遇、英語教材設計原則與方法三個方面對“融通中外文化,促進文明互鑒”的報告主題進行了深入闡述。
在孫有中看來,文化意識的培養應該是中小學英語課程育人的主要途徑。那具體而言,中小學英語課程如何實現立德樹人?他認為,重要途徑就是文化意識的培養。我們在思考課程育人時要牢牢抓住文化意識的培養,而講好中國故事就是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構成部分。
要講好中國故事,則要通過用外語表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人文素養、中國情懷和跨文化能力。英語課程包含大量有關對象國文化及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模態文本信息輸入,這為跨文化比較與反思提供了豐富資源。當教育教學從跨文化視角展開,英語學習便成為培養學生人文素養、道德品質、價值觀念、文化自信、國際視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和跨文化能力的獨特旗幟。所以要講好中國故事,英語課堂大有可為。
如何在英語課堂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我們要讓學生學會用英語講述中國文化的故事。孫有中表示,四川旗幟鮮明地提出“講好中國故事”進入中小學英語課堂,并聯合外研社推出了《英語分級群文閱讀》系列叢書,是一次非常好的實踐和探索。群文閱讀把過去學英語只靠一本課本一本書,變成了一本書加若干本書的閱讀,進行了拓展。值得一提的是,叢書把傳統和當代的中國故事與世界多元文化的故事編到一起,用非常優美的語言、繪圖表現出來,這對基礎英語教學提供了講好中國故事的豐富資源。
“英語課程育人的核心要義是什么?我認為是融通中外文化,促進文明互鑒。”孫有中說。融通,是讓中國故事傳得出去,聽得明白,得到認可;互鑒,則不僅要講故事讓對方聽得明白,還要積極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所以講好中國故事要講兩面,一方面,要把我們的故事融通“講出去”,不僅把故事搬進教材,還要考慮怎么講讓外國人聽得懂、怎么講更有效,特別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現代的語言“講出去”;另一方面,要把世界各國多元文化里面優秀的東西搬進英語課堂。最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
英語閱讀,更重要的是發展情感和思想能力
作為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修訂組組長、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修訂組組長,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梅德明作了題為“英語閱讀的育人價值及實現路徑”的主旨報告。他指出,閱讀作為走近世界、認識社會、解讀人生的方式,是永恒的。他從閱讀課標、閱讀價值、閱讀方法、閱讀評價和《悅讀中國》五個方面,結合新課標提出的英語課程內容、語言技能內容和學習策略,對英語閱讀的育人價值及實現路徑進行了深入解讀。
“‘閱讀’在英語義務教育課標中出現了73次。”梅德明結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闡釋新課標對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視。他指出,閱讀廣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認識社會、聯通世界的廣度和深度,英語閱讀不僅僅是為了識讀文章的結構、語法、修辭、文體,更重要的是發展情感、思想能力,實現“培養語言能力的閱讀”“培養文化意識的閱讀”“培養思維品質的閱讀”“培養學習能力的閱讀”。
在課程內容方面,新課標提出閱讀應該跟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主題范疇及其所屬的主題群和子主題、話題掛鉤。這樣的要求,指向的是更加廣泛的閱讀,要閱讀語篇、閱讀思想、閱讀觀點,而且要發展我們自己的思維品質、人文精神及審美情趣。梅德明認為,人在輸入型技能發展過程中,更主要的是通過“讀”來培養理解力。
而具體如何進行閱讀,如何使閱讀成為認知的一種本能和載體呢?結合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我們不難發現,義務教育英語學習對應三個時段,明確指出要督促學生每天保證一定的閱讀時間,要堅持精讀和泛讀、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相結合,還要進行展示。同時要求學生將自己的閱讀經驗與生活掛鉤,與情感發展、審美觀念、健康的鑒賞情趣聯系起來。
“教材不是我們全部的世界,世界應該成為我們全部的教材。”梅德明認為,讀書是跨界、跨學科、跨國的一種原生態的生活品質、人文修養、文明意識和精神追求。閱讀的功能,除了獲取知識,還有長智、拓域、促思、成長等多重功能,也帶來了精神上的愉悅和心靈上的平和,是一個精彩的自我發現、自我反思的歷程。針對互聯網時代的碎片化閱讀,梅德明建議要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形成“元認知”,由“知”走向“識”。
此外,梅德明透露,一套凝練中華民族精神共識和文化精髓、學習傳播中國文化的英語分級系列讀物《悅讀中國》即將出版。該叢書基于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分成三個學段,把中國具體實際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他看來,這套叢書可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文之問、時代之問。值得一提的是,叢書在編輯過程中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和展示了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與文化精髓。在“好”字上下足功夫,通過講故事,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提升國際傳播效能,讓世界更懂中國故事
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主持工作)廖德斌在致辭中表示,多年來,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高度重視意識形態教育,在全國率先開展英語分級群文閱讀的研究,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在此背景下,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和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聯合推出了《英語分級群文閱讀》系列讀物,這是國內首套實踐群文閱讀理念的原創英語分級讀物。與此同時,為了豐富英語分級群文閱讀教學實踐,雙方還共同推動了“中小學生英語分級群文閱讀——以四川省為例”的課題研究落地。截至目前,四川省共有21個市(州)200余所學校共194個子課題積極參與分級群文閱讀的教學研究與實踐,累計25萬名學生使用《英語分級群文閱讀》系列讀物,反響熱烈。
四川省教科院副院長董洪丹作了題為“愛國主義教育與學科教學融合的四川實踐”的專題發言。他重點介紹了四川省教科院和外研社共同研發的《英語分級群文閱讀》小學繪本的編寫理念與實踐。該系列英語繪本大量加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向世界闡釋推介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同時,該系列英語繪本采用剪紙、水墨畫、版畫、壁畫、皮影等中國傳統美術畫風繪制,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感受中國美術的魅力。他提出,愛國主義教育一定要發揮學科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通過日常教學潛移默化地在課堂中進行愛國教育,讓愛國主義精神在中小學生心中扎根發芽。
“《英語分級群文閱讀》是我們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外語教育有機結合的一次成功原創實踐。”北京外國語大學外研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外研社社長王芳在題為“從Global到Glocal——傳播中國文化的實踐之路”的專題發言中表示,提升國際傳播效能,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從人類共同的文明和情感認知出發,用更符合當下語境的跨文化表達方式,展示“中國特色”“中國精神”“中國智慧”,促進中外相互理解。而外研社不僅要對《英語分級群文閱讀》系列讀物這樣的優質圖書進行版權輸出,也要加強數字化運營和推廣,豐富傳播渠道,形成線上線下、同向同行的傳播合力,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插上數字化的翅膀,把更多更好的內容同步提供給全世界的讀者。
發言中,王芳在致敬“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晏陽初的同時,還闡釋了外研社“記載人類文明,溝通世界文化”的出版使命。據悉,今年是外研社國際版權工作開啟40周年,目前外研社已成長為國際化程度高、國際合作項目多的文化教育出版機構,實現了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跨越。外研社會持續推進優質圖書的版權輸出,同時加強數字化運營和推廣,把更多更好的內容同步提供給全世界的讀者,在“從Global到Glocal”的特色出版道路上為中外文化交流架設橋梁。(李鴻飛 田文山)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