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天府新區 五力統整助推區域勞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作為公園城市首提地,近年來,四川省天府新區積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統整行政、科研、學校、社會、家庭五大力量,推進區域勞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形成公園城市生態勞動教育的天府模式。
統籌規劃發揮行政引領作用
四川省天府新區高度重視勞動教育工作,成立以分管委領導為組長的專項工作領導小組,先后多次召開勞動教育工作推進會,研制出臺《四川天府新區勞動教育實施方案》《四川天府新區中小學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評選標準(試行)》《四川天府新區中小學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建設管理方法(試行)》《四川天府新區中小學(幼兒園)校外勞動教育實踐課程指導綱要及基(營)地課程服務標準》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規范和促進校外勞動教育基地建設和課程實施。面向全區開展基地評審,完成首批8家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認定工作,為學校開展校外勞動教育實踐活動搭建了優質平臺。
在成功創建1所省級勞動教育實驗校、4所市級試點校基礎上,四川省天府新區建設首批區級勞動教育試點校13所,明確校長是學校勞動教育第一責任人,將勞動教育實施情況納入對學校的年終綜合督導考核,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開展紅領巾獎章“勞動章”爭章活動、推優入團專項評價等。
教研賦能強化科研指導作用
課程是落實勞動教育目標任務的核心載體,是勞動教育有效實施的重要保證。四川省天府新區以省級重點課題“區域推進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建構實踐研究”為依托,構建形成“12345+N”課程推進模式。“1”是指確立一個區域勞動課程的理念與目標,即“手上有本領,腦中有智慧,心中有光芒”的區本化勞動課程總目標;“2”是區域勞動課程建設的兩條路徑,即以“區域課程—校本課程—課堂—活動—社團”為經線,以橫向聯動的“家庭—學校—社區—基地”為緯線建設勞動教育課程;“3”是區域推進勞動課程的三張課表,即班級課表、校級課表、區級課表;“4”是四方聯動勞動課程保障機制,即政府部門主導、學校主體、家庭參與、社會支持;“5”是“五位一體”勞動課程評價,即建設共享勞動課程評價指標、搭建“共享式”勞動課程育人評價系統、開展勞動教育督導、研發“共享式”勞動課程建設監測平臺、開展校本化勞動課程評價;“N”是區域內學校勞動教育課程開放式、校本化的多種樣態。
在省級課題的牽引下,全區掀起了勞動教育課題研究、課例研發的熱潮,構建了公園城市勞動教育課程圖譜和項目式勞動清單(2.0版),營造了勞動教育一校一案、一校一圖譜、校校有課題的良好樣態。
課堂變革夯實學校主體作用
四川省天府新區堅持以點帶面、層層推進,在四川天府新區第四小學、大林小學等4所市級勞動教育試點校建設基礎上,啟動首批區級勞動教育試點校認定工作,確立了四川天府新區第七小學、華陽中學等13所中小學為試點校,涵蓋創新體制、存量學校等多個類別,從整體建設和特色推進兩個方面進行試點建設,推動勞動教育深入開展。
天府教師共享中心是區級教師管理服務平臺。2023年以來,天府教師共享中心由體育共享向勞動教育、科創、心理健康等領域拓展,致力打造一支多學科、高素質的共享師資隊伍。以共享理念,大力引進全國全省勞模工匠、非遺傳承人等優秀勞動教育師資,目前,全區中小學校內專職勞動教師40余人,校內外兼職勞動教育指導師1500余人,統一由天府教師共享中心調配使用、排課走校,為高質量推進勞動教育提供師資保障。
在全區中小學固定“每年一周勞動周、每期一天勞動日、每周一節勞動課”三個時段,落實區級、校級、班級三張課表。勞動日采取“勞動+國防”“勞動+科技”等方式開展,部分學校已形成特色品牌;勞動課通過“統一教材+勞動清單+指導手冊+融合課堂”多種課程載體實現。所有學校實現了每周一節勞動課,全體學生實現了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性勞動教育全覆蓋。
資源整合加大社會供給作用
四川省天府新區創新“政府部門統籌+企業投建+綜合運營”的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模式,出臺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評選標準、建設管理方法、課程指導綱要及基(營)地課程服務標準等一系列文件,完成首批8家區級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認定,量身打造勞動周課程,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意識。整合司法部門、銀行、酒店、會展、敬老院、污水處理廠、超級計算中心、優教育成都中心等單位的勞動教育資源,形成了覆蓋生產、生活和服務性勞動場域的資源點位108個,創造了7000余個生產性、服務性職業體驗崗位,打造多樣態勞動實踐場景,形成育人合力。
新區著力打造浸潤式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著力盤活閑置資產,加快整合場景資源,打造天府新區“南泥灣”,形成能學、能做、能游的多學科融合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初步規劃三種“南泥灣”課程模式:一是強化國防教育體驗,全區五年級及以上年級開展5公里以內徒步拉練至基地,實施軍事化管理,推行生活制度化、行動軍事化、秩序規范化。二是強化農業勞動內容,開發包括農事勞作、農器制作、農俗協作、農村治理等內容的勞動實踐課程體系,設計打稻谷、采柑橘、砌墻、做草編、河道水質檢測等勞作項目。三是強化思政教育核心,白天下地勞作、晚上思政學習,認真開展“學習新思想做好接班人”“學雷鋒學模范”等主題教育活動。
協同育人明確家庭輔助作用
四川省天府新區完善“政府部門統籌+學校主導+社會支持+家庭協同”的勞動教育治理模式,加強“三張課表”落實情況過程性督導,構建勞動教育家校社“三位一體”育人生態,形成具有新區特色的勞動教育改革范例。
新區共建家校社“勞動教育”聯盟,實現學校課程與家庭指導、社會實踐之間的有機結合。以家庭為基礎,生活化夯實勞動教育根基。家庭是第一學校、家長是第一任老師,家庭在房屋清潔、烹飪、家居美化等日常勞動方面發揮著基礎作用,學校將指導孩子的家務勞動列為家長的“必修課”,要求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每年要掌握1至2項家庭生活技能,記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新區全部學校都布置勞動作業,其中82.19%是親子共同勞動,組織開展家庭勞動技能比賽、親子廚藝展示等活動,充分發揮家庭勞動教育基礎作用。對新區4萬余個家庭的調查顯示,97.18%的家長認為勞動教育與其他文化學科同等重要。(李廣)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