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四川綿陽創新機制引導輪崗教師安心從教 —— 教師“動”起來 教育“活”起來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4-01-29  閱讀:次   |
42.9K

  中國教育報記者 魯磊 通訊員 葛仁鑫

  干凈整潔的校園道路,階梯式布局的運動場、教學樓、活動中心……在距離四川省綿陽市中心城區半小時車程的楊家小學,一片粉白與磚紅色相間的現代化建筑格外“亮眼”。

  “現在我們和城里學校差不多啦!”該校53歲的數學教師董曉東說。“為什么差不多?”記者問他。董曉東拉著去年9月到任的校長王勇認真解釋道,近年來,全市推動城鄉教師交流輪崗,越來越多像王校長一樣,教育觀念新、教學方法實的優秀校長、骨干教師來到鄉村,鄉村學校氛圍越來越好,“我們老教師也越來越有干勁兒”。

  2016年以來,綿陽市以城鄉教師交流輪崗為突破口,著力推動城鄉學校深度融合、縣域教育優質均衡。2023年,綿陽在提高優秀校長、骨干教師交流輪崗比例,充分發揮交流輪崗教師作用,做好服務保障等方面持續發力,鄉村學校教師隊伍進一步建強,“擇校熱”得到極大緩解。

  名優教師、校長到鄉村

  鄉村學校到底缺什么?

  王勇過去工作的綿陽市實驗小學是城區一所歷史悠久的優質學校,他曾在該校做了近20年的教學和教研工作。“摸清問題,才能對癥施策。”來到楊家小學后,王勇馬不停蹄地推門聽課,與師生、家長交流。

  針對學校面臨的問題,他得出3個結論:一是教育觀念落后,二是教學手段單一,三是教學氛圍不濃、辦學特色不明顯。王勇意識到,要破解這些難題,提升教師能力、建強教師隊伍是唯一出路。

  他隨即對楊家小學教師情況進行分析。“教師隊伍平均年齡33歲,年齡結構呈‘鉛錘’形,年輕教師占大頭,中間段出現較大斷層。”

  在剛剛過去的一個學期里,王勇充分發揮自己在教研領域的特長,提出根據年輕教師底子薄、缺經驗的特點,變“同課異構”為同一知識點的不同解法,引導、鼓勵關注教學重點,探索更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

  “雖然有30年的教育經歷,今天我又感受到了這份職業的樂趣和成就感。”董曉東說,“過去自己上課是直接告訴學生結論,通過反復訓練讓他們記住。現在我們的努力方向是探索更多方法,為學生理解、認識概念搭建橋梁。”

  綿陽市涪城區教體局人事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為充分發揮名優教師、校長對鄉村學校的領航作用,涪城區提高了優秀校長、骨干教師交流輪崗比例,占到了總交流人數的22%。

  臨近寒假,綿陽市安州區塔水鎮清泉小學操場上卻熱鬧非凡。不同年級的學生,有的在練習排球基本動作,有的已經組隊開始“對戰”。“注意發力部位!”校長謝亮在一旁大聲叮囑。

  謝亮畢業于成都體育學院,自2003年任教以來,在安州區多所鄉村學校擔任體育教師、校長。他憑借獨特的教育和管理思路,幾乎是每到一所學校,便帶火一所學校。2020年,他帶領師生克服艱苦條件、開展校園足球運動的經歷,還被拍成電影,感動了無數觀眾。

  “如果說城市學校的重點是紓解壓力,農村學校則是要提振信心。”多年的鄉村教育經歷讓謝亮感受到,農村學生自信心缺乏、對未來充滿迷茫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的思路是,以體育運動為突破點,重樹師生信心、激發校園活力,進而推動整體教學改革。”

  “鄉村需要什么樣的教師,我們就選配什么樣的教師。”安州區教體局人事部門負責人說,去年,在全區交流輪崗的教師中,像謝亮一樣有想法、素質好、能力強的骨干教師占到24%,“未來,還會根據需求進一步提高比例”。

  城市農村教師“雙向交流”

  面對農村學校對英語骨干教師的迫切需求,2023年6月,綿陽市三臺縣潼川四小的42歲英語教師蘭美蓉,主動向縣教體局遞交了交流輪崗的申請。

  這個決定并非突發奇想。蘭美蓉在中師畢業后的25年里,一直在同一個學校、同一個崗位,她告訴記者,自己打心眼兒里想到農村學校,接觸更多的學生。

  打定主意,蘭美蓉來到位于偏遠農村的劉營初中,迅速克服了生活和跨學段教學帶來的不適應感,投入鄉村英語教學改革中。

  在教學中,蘭美蓉運用電影、音樂、演講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興趣,用更多的鼓勵和表揚,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提高學習興趣。她還擔任了班主任,每天早上6時起床,從陪伴學生早操到宿舍熄燈睡覺,已經接近晚上11時。像母親一樣關心、像朋友一樣交流,讓學生們發自內心地喜歡上了這個城里來的老師。

  “讓交流輪崗的教師快速融入學校,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和優勢,這是農村學校必須思考的命題。”劉營初中校長項衛東告訴記者,去年以來,學校充分吸取輪崗教師的經驗和意見,推動學校教學管理改革。

  “破解輪崗帶來的不適感,需要讓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認識到‘流動’才是良好教育生態的常態,既有益于教師成長,更有利于教育發展。”綿陽市教體局人事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綿陽市加大交流輪崗比例,將縣域內參加交流輪崗教師占應交流人數的比例從10%提升至15%。

  除了城市優質學校教師到鄉村,綿陽市還積極推動鄉村學校教師到城市學校跟崗鍛煉,實現城市農村的“雙向交流”。

  2020年,桂烈成大學畢業后,來到綿陽市北川縣小壩小學任教。學校只有學生100余人,體育教師也只有他一人,教學氛圍不濃,教學研究的缺乏,讓他對職業生涯感到迷茫。

  去年,桂烈成交流到北川縣安昌小學,這里有學生1600余人、教師108人,其中體育專任教師就有7人。在新的學校,他不僅拜了“師傅”,還能經常參加集體教研活動。除了學習經驗,桂烈成還在思考山區小規模學校在場地有限、人員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有效組織課堂、開展多樣的體育活動,“將來回去一定大有作用”。

  讓優秀的更優秀,卓越的更卓越

  對綿陽市北川縣幸福小學美術教師王海燕來說,交流輪崗是她突破職業瓶頸的一個重要契機。

  王海燕是一名有16年美術教學經驗的骨干教師,去年交流到山區學校通泉小學任教。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在新的工作崗位,她除了要發揮作為美術教師的特長,上好美術課、開展美育活動,還要承擔語文課教學、擔任班主任。

  這是她第一次切身感受到城鄉教育的差別,城市學校可以實現教師專職專任,而農村不行,“得鍛煉全科素養,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在校長和其他同事的幫助下,王海燕迅速進入狀態。在語文教學中,她逐漸發現兩門學科的共通之處:“漢字是象形文字,能不能用繪畫的方式幫助學生記憶?不少課文都在描述一個場景,能不能用繪畫激發學生的想象?”

  有挑戰、有觸發、有感悟、有行動,王海燕開始運用美術的思維教語文,探索“美術+語文”的融合課程。對她來說,這是對她原有認知體系和教學方法的突破,“沒想到在農村學校開啟了我職業發展的一個全新階段”。

  開辟新領域的工作繁多,為了把更多精力投入教學中,王海燕把正在讀幼兒園的兒子,轉到通泉小學的附設幼兒園就讀。“我們倆一起在青山綠水間成長。”王海燕說。

  “推動教師交流輪崗,要站在教師立場,充分考慮教師的發展需求,才能真正實現流得動、留得下、用得上、干得好。”綿陽市教體局負責人告訴記者,綿陽將教師交流輪崗與教師發展工作相結合,一方面,將交流輪崗情況納入評優選先、職務晉升、職稱評定的考核指標;另一方面,落實補助補貼、改善生活環境,2023年投入1012萬元用于改造教師周轉房,讓教師能夠舒心生活、靜心教學。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