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教育要發展有溫度的智能 ——訪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袁振國
■數字變革與教育未來世界數字教育大會特別報道2023年2月13日—14日·北京
“人工智能正廣泛運用于各行各業,引發這些領域發生了巨大甚至顛覆性的變化。但智能教育并沒有像人們所期望的那樣取得明顯成就。”2月14日,在世界數字教育大會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發展平行論壇上,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長袁振國提出,智能教育是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場景的運用,是對現有教育的賦能增效,更是對未來教育的重塑。
近10年來,智能教育取得了長足發展,在學、教、管、評等不同方面都有了廣泛的運用。但袁振國指出:“截至目前,智能教育總的來說是以技術為中心,其特征主要有重技術應用、重技術功能、重‘大數據’輕‘小數據’等,關注的是把已有的技術應用到教育場景中去,滿足于提高現有教育的功能和效率,是在傳統教育背景上做加法而不是創設新的教育形態和場景。”
袁振國把這種情況稱為“人工智能+教育”,認為這是一種“冷”智能。而教育事業是以人為對象,為國家育人才、為個人促發展的活動,是有情有義、有溫度的活動。“智能教育要向‘教育+人工智能’轉變,發展有溫度的智能。”袁振國說。
“教育是人與人的聯系,智能教育要以人的發展為目的,是通過人、依靠人、為了人,以是否促進了人的發展為衡量標準的。”袁振國強調,人的發展主要通過內因起作用,通過人的自主能動性激發變化。人工智能如果僅僅是聯結客觀數據,不能與人的思想情感聯系起來,不能激發人的腦神經機制活動,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只有激發了人的內生力,智能教育的價值才能真正體現出來。而‘教育+人工智能’就是要以人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以促進人自由的、全面的、個性化的發展為目的,不斷創設和開辟新的教育場景、教育形態,以解決問題和實際需要為導向,以教育規律和人的發展規律為引導,讓技術為育人服務,在促進人的發展過程中發揮智能教育的不可替代性。”袁振國說。
本報北京2月14日電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