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生為本 彰顯個性化教育特色 ——寫在文華學院二十周年校慶之際
2003年5月,武漢美聯地產有限公司與華中科技大學聯合創辦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2014年5月,“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轉制并更名為“文華學院”。2023年5月,文華學院將迎來建校20周年華誕。
文華學院自建校以來,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秉持“博學篤志、本立道生”的校訓精神,確立“以學生為中心”“讓每一名學生在這里都能夠找到發展空間”的辦學理念,堅持“育人為本,質量第一”的使命擔當。學校曾在創辦初期提出“辦學要有特色,特色需要創建”,開展個性化教育是其實現辦學宗旨、創建辦學特色的一種選擇。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曾這樣評價文華學院:“文華學院提出的個性化教育方案,堅持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發展需求,是很好的創新之舉。”
個性化教育的探索
——起源于偶然
2005年,學校召開以“提高教學質量”為主題的暑期工作研討會。會上提出有160多名學生多門課程考試不及格、不想學習的問題。經過會議討論決定,學校組織教師對這些學生逐一訪談,了解他們不想學習的原因及學習中的困難。訪談后,學校針對每一名學生的不同狀態,分別制定課表,有針對性地加強教育引導,最終這些學生不僅順利畢業,而且有三名學生考上了研究生。這件事觸發了學校開展個性化教育的設想。
潛能導師制
——個性化教育的突破口
個性化教育十分復雜,是一個系統工程,首先要找到突破口。在2009年7月以“個性化教育”為主題的暑期研討會上,教師們一致贊成“創設潛能導師,幫助學生發掘優勢潛能”,以此作為個性化教育的突破口。會后,學校組織實施潛能導師制,并明確潛能導師的職責、任務、工作方法等。這次會議將探索和實踐個性化教育提升至學校“質量立校”和“特色興校”的戰略高度。
此后,學校提出在個性化教育中要抓住“潛能、立志、空間”三個關鍵點,并開始在這幾個方面下功夫。同時,提出針對“學術型、能力型、潛力型”三類學生開展個性化教育。
“三九”個性化教育模式
——調動全體師生
個性化教育實施一段時間后,從2013年5月開始,學校組織全校了解和總結個性化教育。調查發現,個性化教育得到師生認同,形成了影響,也產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參與度不夠。為使全校師生參與個性化教育,學校提出“三個一行動”,即一人一規劃、一生一課表、一師一優課,并在全體學生、教師中實行。在此基礎上,學校創建了“三九”個性化教育模式,即三個關鍵點(潛能、立志、空間)、三類型學生(學術型、能力型、潛力型)、三個一行動(一人一規劃、一生一課表、一師一優課)。至此,個性化教育開始涉及每一名學生、教師、職員。
2019年6月,學校邀請瞿振元、張德祥、馬陸亭、別敦榮等一批高等教育研究領域專家來校,召開“深化高校個性化教育研究”研討會。研討認為,個性化教育的深化必須規范化、制度化。會后,學校在對“三九”個性化教育模式中九個要素探索的基礎上,提出要回到基本理論,并逐步規范化、制度化。
抓住三個關鍵點
——遵循教育規律
從教育理論看,影響人的發展的三個因素是遺傳、環境、主觀能動性,因而個性化教育中要抓住“潛能、立志、空間”三個關鍵點。
潛能:以發掘優勢潛能為起點。明確潛能的內涵,把握優勢潛能發掘的方法;構建潛能導師體系,即班級潛能導師(大學一年級)、項目潛能導師(大學二、三年級)、設計潛能導師(大學四年級),貫穿大學四年全過程指導。
立志:以立志為內動力。在專業教育、課堂教學、科技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周日晚點評及制定規劃中,貫穿立志教育。學校通過立志教育,讓學生認識自我、確立目標、制定規劃并堅持不懈地實現目標。
空間:以空間為支點。教育通過空間來實現,個性化教育要為學生創設廣闊的空間。在個性化教育中,學校注重創新適應現代大學生學習的教學空間、“學習無處不在”的校園空間、可供選擇的制度空間、廣闊的精神空間、開放和共享的網絡空間。
將學生大體分為“三種類型”
——分類指導自由發展
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教育思想指導下,學校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發展目標等將學生大體分為“學術型”“能力型”“潛力型”三類,分別占文華學院本科生的25%、70%、5%。“三類學生”不是將每名學生劃分到三個類別之中,而是學校創設廣闊的空間,讓不同學生有選擇性地學習。如能力型學生,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學校開設大量應用能力課程、專業技能課程、適度的理論課程供學生選擇;提供創新創業、生產實踐項目,緊密結合實踐的畢業設計項目供其參與。
“三個一行動”
——催促師生奮進
一人一規劃。每一名學生在入校及學年初根據“立志目標”,在潛能導師的指導下對個人學習發展提出“一人一規劃”,將規劃設計落實到“一生一課表”選擇和各課內外學習與實踐活動環節。每一名專任教師根據自身科研方向和教學發展目標提出“一人一規劃”,并將其落實到教師專業化發展各環節。
一生一課表。從2014級新生開始,學校實施“一生一課表”。學生根據“一人一規劃”,專門定制“個性化課表”,擴大學生課程選擇空間,使其在學術和技能之間找到平衡點。具體做法:一是為學生開設可供選擇的課程,通識和基礎課分層、分類開設課程,專業課開設不同專業方向課程,全校專業課逐步向每名學生開放;二是指導學生選擇;三是制定相關制度,包括選專業制、專業分流制、學分置換制、學位條件選擇等。
一師一優課。為全面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2017年學校出臺《“一師一優課”質量評價標準與認定辦法(試行)》,從課程規范、教學實施、教學效果三個方面,強化課程應用型目標定位,使每一名教師在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中擁有一門教學特色鮮明、深受學生歡迎的課程。學校分期、分類推進“一師一優課”建設。每五年為一個周期,每一周期大體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每個學部以核心課程為主,建設一批“優課”;第二階段,“優課”覆蓋全部專業核心課;第三階段,力爭達到教師任期五年內均有一門“優課”的目標。截至2022年7月,學校共建成188門“優課”,根據“優課”建設標準,有針對性地推進課程建設,有效推動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師教學水平持續提升。
檢驗個性化教育成效
——贏得校內外贊譽
學校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一是有效激發學生的內生動力。學生學習目標更加明確,實現“一人一規劃”全覆蓋;自主空間不斷拓展,轉專業滿足率達96%;學習氛圍更加濃厚,到課率、評教優良率、圖書館上座率、實踐活動參與率等不斷上升。二是學生潛能得到尊重和發掘。學生在各類學科競賽、考研升學、就業創業等方面均表現突出。三是涌現各行各業優秀人才。學校培育出百余名就業創業優秀人才,三人獲評全國及湖北省“大學生自強之星”。企業對學校畢業生滿意度高,評價學生“學得快、用得好、留得住”。
學校有效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推動學科專業特色創建。個性化教育為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創建學科專業特色提供重要資源。全校188名教師在所授課程中打造出“優課”,部分教師逐步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和內在教學理念。學校獲湖北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8個、一流課程14門,優勢特色學科群兩個,教學團隊4個等。
全校上下共同創造,形成一批高質量研究成果。每一名師生都是個性化教育的參與者與創造者。校長劉獻君主持的“高校個性化教育行動研究”項目先后于2017年、2020年獲田家炳基金200萬元資助,形成有較強實踐指導價值的系列研究成果。相關研究成果獲湖北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兩項、三等獎三項。
學校個性化教育特色獲得積極的社會評價。近年來,劉獻君應邀在國內國際論壇作經驗推廣20余次;相關研究成果入選湖北省初中“思想品德”課教材(2013年);吸引93所高校到訪考察。學校邀請30多位院士先后到校指導,學校個性化教育特色得到多位教育家的肯定。教育專家評價:“個性化教育培養了學生的獨立精神,讓他們思想獨立、人格獨立,學會了自己去發現、探索、創造,這是很好的。個性化教育將影響和改變學生的一生。”
文華學院個性化教育模式在探索、實踐、發展中日臻成熟,然而理論探索是無止境的,實踐與發展也永遠在路上。未來,文華學院必定會讓個性化教育更好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培養更多新時代需要的人才。
(王承新 程煉 劉念 童玲 童銀萍)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