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業學院 走應用型之路 辦四川工業的行業大學
成都工業學院因實業救國而生,因工業強國而興。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工業行業的發展及國家高等教育的改革,成都工業學院歷經職業學校、中專、高專到今天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跨越式發展,走過了110年光榮歷程。
站在新起點,成都工業學院“實業救國、工業強國”的初心從未改變,始終堅守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職責。11年前,學校升格本科院校,開啟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新征程。學校錨定建成“全國一流、四川引領”的應用型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突出黨建引領、發展主題、改革創新、內涵建設,事業發展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績,探索出一條具有成都工業學院特色的應用型高校建設發展道路。
搶抓機遇、高位謀劃,堅定應用型辦學定位
成都工業學院起步于1913年“實業救國”浪潮,“儲裕國民之生計”,為“人人有業”,“四川職業學校”應運而生。同年秋,更名“四川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是辛亥革命后四川創辦的首所示范性實業學校。學校經歷了全國重點中專“成都無線電機械學校”和全國示范性高工專“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兩個重要發展階段。2012年,學校服務四川工業強省戰略,搶抓發展機遇,升格為本科院校,開啟本科建設之路。110年來,學校始終以工為主,是祖國實業救國、工業振興的重要見證者和建設者。
2015年,學校領導班子和全校教職工凝聚共識,高位謀劃,在傳承歷史的基礎上,依托長期行業辦學背景,凝練確立了“地方性、應用型、開放式”的辦學定位和“根植地方、魂在應用、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辦學思路,并通過學校章程、綜合改革指導意見、學校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黨代會工作報告等制定了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建設合格本科學校,實現特色發展、辦應用型大學目標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多年應用型本科建設之路,學校應用型特色日益彰顯。學校先后獲得“國家‘十三五’地方高校轉型示范工程(產教融合規劃項目)”實施高校、四川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被列入“教育綜合改革”“全面創新改革”試點院校名單,成為四川省“本科院校整體轉型發展改革”試點院校,當選“全國新建本科院校聯盟”副理事長單位,發起成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聯盟”“四川省應用型本科高校聯盟”并擔任理事長單位,躋身新建本科第一方陣。
根植地方、銳意改革,探索產教融合辦學新路徑
110年來,成都工業學院校址雖幾經遷移,卻始終扎根天府大地,默默為四川工業發展貢獻力量。從早年大力興辦染織、應化、機械、電機等專業到開設模具、數控、計算機專業,再到今天主動對接國家、省、市發展戰略,緊扣四川產業轉型發展需求,學校升級改造機械電子工程等20個傳統專業,新辦智能制造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機器人工程等產業發展急需專業,學校現有41個專業,覆蓋工學、理學、管理學、經濟學、藝術學、文學與教育學7個門類,其中工學專業占比78%,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工業行業技術進步中積極進取。
為破解企業生產、產業發展與本科教育在人才培育需求端存在差異的難題,培養行業“立即用得上、永遠跟得上”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學校一方面探索產教融合新機制,解決校企合作中“校熱企冷”的問題。在傳統承接企業橫向科研項目、聯合共建實踐教學基地、共建工程中心和實驗室等平臺的基礎上,2016年學校與電子信息領域龍頭企業鴻富錦集團合作,采取“股權共持、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優勢互補”方式,在校內共建成工富創公司,學校控股51%、企業占股49%,建成集生產、教學、對外科技服務和培訓于一體的科技型經營實體,作為集培訓展示、實驗實訓、工程教學、科技創新、研發生產等功能于一身的教學生產場所,成為“成都市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及“四川省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培訓基地”,成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樣板。學校另一方面積極與政府部門、行業協會協同合作,融入市場中心、行業發展。2018年,四川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產業主管部門聯合相關部門簽訂了共建成都工業學院協議,共同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指導和支持。政產學三方信息、技術、人才等要素“融合—循環—上升”,“三螺旋”交叉融合、相互支持,推動產教融合螺旋上升、蓬勃發展。
依托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產業主管部門共建成都工業學院協議,學校持續擴大“朋友圈”,陸續建成“宜賓產教融合園區”“成渝產教聯盟”“環成都工業學院知識經濟圈”等政產學協同平臺。學校與成都市、宜賓市等地方政府部門及長虹、九洲等企業深度合作、高頻互動。政府部門愿意指導、企業愿意參與、學校愿意開放,三方聯動,有力支撐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用人單位對學校畢業生滿意度為96%,90%的畢業生認可現在的工作崗位。在《2018—2022年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競賽榜單》中,學校排名238位,位居全國新建本科院校第19位。學校獲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5個專業、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5個專業。與中國電科、四川長虹、九洲電器、重慶平偉集團、成都寶利根、京東方、華為等知名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校企共建“四川省智能機電傳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四川省電子終端產品制造智能化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等近20個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協同育人、科技創新、產業服務平臺。建成現代產業學院5個,其中1個獲評省級現代產業學院、1個獲批工信部門專精特新產業學院建設立項。“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長效機制的創新與實踐”等4項成果獲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以生為本、應用賦能,提升應用型育人成效
對高校來說,人才培養質量是發展行穩致遠的生命線。師資隊伍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一環。學校高度重視高層次人才和具有企業經歷、產業背景人才的引進,著力構建一支與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相適應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學校實施人才梯隊培養計劃,啟動教師工程實踐培訓基地建設,賦能教師產教融通,為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在引進人才時,學校尤其注重教師企業工作經歷,目前專任教師中具備專業(行業)職業資格和企業行業任職經歷的應用型教師占比32.42%。在教師培訓中,學校還特別注重教師的企業實踐,常態化選派教師到校企合作企業、與地方或行業協會共建的教師工程實踐培訓基地進行培訓。在專業課程教學中,部分課程也采用“一課雙師”的模式教學,由校內專業教師和校外企業導師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多年來,學校堅持以生為本,持續深耕課堂主陣地,力促應用型教學質量提升。學校秉承“學生中心、成果導向”理念,采用DACUM課程開發方法,與企業的技術、管理專家共同構建“技術—能力—課程”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通過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推進課程改革,將企業案例、科研成果轉化為課程內容,讓教學內容與行業發展同頻,構建并實踐了以“培養規格與行業標準相融合”“教學內容與工程實際相融合”“教學過程與工作過程相融合”“教學場所與真實工廠相融合”“教師隊伍與工程師隊伍相融合”為主要特征的產教“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將真實項目轉化為畢業設計題目,生產環境轉化為育人場景,學校學生畢業設計有90%以上來源于企業真實項目和教師、工程師科研項目,真題真做,由雙導師指導完成,培養學生扎實的工程實踐能力。
堅守初心、堅定目標,建設“四川工業的行業大學”
成都工業學院始終堅守“實業救國、工業強國”的初心,扎根四川,深耕機械電子行業辦學。
2023年是學校建校110周年,是學校升本的第11個年頭,也是學校全面轉入“內涵式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歷史新起點。學校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制定《中共成都工業學院委員會關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進“全國一流、四川引領”應用型高校建設的決定》,提出了辦“四川工業的行業大學”的發展愿景。學校主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主動對接四川工業興省、制造強省、網絡強省、數字四川等重大需求,主動服務鄉村振興、綠色低碳、工業互聯、數字產業,擔當四川工業文化傳承使命和四川工業科技攻堅使命,以學科建設為總牽引,以實施“應用型本科院校整體辦學能力提升工程”為總抓手,確保“四川工業產業的布局發展到哪里,學校的學科專業布局就調整到哪里;四川工業產業的需求出現在哪里,學校的人才和科技支撐就服務到哪里”,全面推進四川工業的行業大學建設,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展現“成工”擔當、貢獻“成工”作為。
110歲的成都工業學院一直與祖國同命運、與時代共發展,承載著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四川工業興省、制造強省戰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光榮使命,始終不懈努力,砥礪前行,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積極探索“全國一流、四川引領”的應用型高校建設發展路徑。
(成都工業學院黨委書記 嚴余松 黨委副書記、校長 葉仲斌)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