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農職院10年探索農民技能培訓新模式 打好高素質農民培育“實效牌”
鄉村振興,農民是主體,人才是關鍵,高素質農民是重要支撐。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提高培訓實效。說起農民培訓,很多人會認為這工作不難,但有的人恐怕未必知道,要落實到“實效”二字上,那難度可就不小了。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經過10年實踐創新,探索出提高高素質農民培訓實效性的新模式:通過打好技能培訓“實效牌”,補足農民專業素質短板,讓高素質農民成為農村產業發展帶頭人和農村經濟領頭人,從而為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一批又一批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精心打造一份農民滿意的培訓“菜單”
“別小看這份高素質農民培訓方案,背后付出了很多心血和努力。”新疆農職院繼續教育分院黨總支書記閆相勇告訴記者,“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和常說的技能培訓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農民對培訓方案不滿意,那么培訓的實效性就很難實現,精心打造一份農民滿意的培訓‘菜單’十分關鍵。”
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主要針對的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和農業產業技術扶貧、專業生產型、技能服務型、返鄉下鄉創業人員等。接到高素質農民培訓任務,新疆農職院繼續教育分院就會分批組織人員到所在縣市開展深入調研,看農業發展現狀以及趨勢,了解農民生產生活情況,通過在村里開座談會、到農民家走訪、與相關部門交流溝通等,把當地和農民的需求與愿望了解清楚,做到科學精準。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自身和他們所從事的生產情況也發生了很多變化,這些不了解清楚、不做到心中有數,是很難做出一份農民滿意的培訓方案的。”新疆農職院繼續教育分院培訓科負責人王燕對記者說。有的方案光調研就歷時一兩個月,有時僅座談會就開了幾十場,其用心程度可見一斑。
王燕說,比如地處高原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去年培訓的主要內容是中草藥種植,而今年則是青稞與小麥高效種植,因為產業變化,培訓方案也得跟著變,這樣農民才會滿意。伽師縣種西梅的農民比較多,連續兩年都以西梅高效種植為培訓重點,目的就是把當地農民都培養成西梅種植行家里手。
“農職院的培訓方案很細,我們很滿意,種植養殖‘一村一品’方案也做到了針對性、人性化,所以培訓實效性很好,農民很喜歡。”新疆澤普縣巴什阿其瑪村黨支部書記塔依爾對記者說。
為了增強培訓實效性,該院從全疆范圍內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能工巧匠、本土人才中遴選優質培訓師資200多人。這些“精挑細選”的教師不僅職稱高,而且實踐經驗豐富,積累的經驗和掌握的技能貼合農民的需求。
讓農民在田間地頭享受技能培訓“大餐”
“農村有農忙農閑之分,在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中,我們采用送教上門的模式,在田間地頭、牛羊圈舍、溫室大棚、實踐教學場、專業合作社、觀摩點進行授課。”閆相勇說,通過“送教下鄉、智力進村、技能到戶”方式,積極推進農業生產技術“進村入戶”。
高素質農民培訓重點突出實踐能力培養,其中專家講座、基層講堂、案例分析占30%學時,現場教學、實用技能、觀摩學習、研討交流占70%學時。一方面是集中學習,采取“師傅帶徒弟”“學中做、做中學”“真教真學真做”“室內培訓和現場教學”的培訓方法,另一方面注重田秀才、土專家與學員經驗交流相結合,宏觀政策與具體實踐相結合,力求更加貼近農業生產發展工作需要。
“給小麥施的農家肥一定要進行發酵處理,要不然肥力不能發揮出來。”艾爾肯教授正在澤普縣一戶農民的小麥地里開展培訓。記者看到,培訓教學現場就設在小麥地里,老百姓帶著小板凳認真地聽,艾爾肯一邊講授,一邊現場示范。農民們隨時提問,艾爾肯有針對性地給予解答,一問一答,再加上手把手地實踐示范,農民們很快掌握了需要的種植技術。
“高素質農民培育,基礎在培,重點在育。”閆相勇說,“育是個長期的過程,也就是說,培訓完,后續還要跟蹤培養,農民在實際生產經營中遇到困難和問題,我們和專家也會幫助他們出謀劃策,為其提供指導與服務,助其做大做強。”
集中授課結束后,該院通過線上線下做好跟蹤服務,通過微信交流平臺對學員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進行持續跟蹤指導,組織專家團隊對部分學員的產業和產品進行實地調研。“根據學員的經營情況及存在的困難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及解決方法,從而實現學員的持續成長和進步,促進高素質農民的發展壯大,產生更高的經濟效益。”王燕說,“不斷線的‘滾動式’培訓和服務,實現了培育目標。”
高素質農民“既富了腦袋也富了口袋”
“我們合作社現在有3個養殖基地,260多頭牛,6500多只羊,每年老百姓可以增收2000多元。”澤普縣圖呼其鄉金牛養殖農民合作社創辦人麥麥提伊敏對記者說。36歲的他經過高素質農民培訓后,掌握了先進的養殖技術,不僅自己富裕了,還帶動了354戶村民致富。如今,他的合作社成了培訓高素質農民的現場課堂。
“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致富一家、帶動一片”的實效性目標的實現,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讓很多村民看到參加高素質農民培訓的學員“既富了腦袋也富了口袋”。新疆動物疫病診斷與控制中心研究員阿依吐拉肉孜是高素質農民培訓專家,她告訴記者,過去參加培訓的農民很少互動,這兩年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有時一堂課被農民學員的提問占去了大部分時間,怎么給動物防病,如何高效養殖,出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怎么處理。“提問多,說明農民想把事干好、想學技術。”阿依吐拉肉孜說。
阿克陶縣恰爾隆鄉村民古麗努爾艾力普提創建了“綠寶石香菇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2019年合作社收入20多萬元,2020年開發了20個香菇種植大棚。古麗努爾艾力普提說:“通過培訓我切實學到了實用的種植技術、菌棒滅菌技術等,許多之前模糊的知識點清楚了,管理水平也明顯提高,收入比之前提高了30%以上,投入與產出成正比。學習合作社經營管理、合作社財務相關知識,自身的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升。我會把培訓期間老師講授的香菇種植和管理知識傳授給身邊的人,不斷提高香菇的產出比,讓大家共同致富。”
“通過培訓收獲很大,所學知識實用性很強,能夠實實在在用到畜牧養殖中。我要依靠科學、相信科學,不斷提高羊肉的產出比。我們的合作社在村里起到了帶動引領作用,也讓身邊的人感受到依靠勤勞都能富裕起來。”喀什地區疏附縣薩依巴格鄉尤喀克喀帕村村民麥爾耶姆古麗創建了養殖合作社,合作社有180多頭牛。
新疆農職院近幾年累計完成高素質農民培訓共計5.56萬余人,涉及全疆9個地州43個縣市,培訓合格率達99%以上,培訓工作獲得各培訓主辦方、縣市農業部門及農牧民一致好評。新疆農職院黨委書記葛亮說:“學院高度重視高素質農民培訓,在培訓資金上給予充分保障。通過培訓,使學員對農業科學知識和先進技術都有了更多的認識、理解和掌握,能夠更好地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產實踐中,促進了農村實用技術和科技成果的推廣;通過培訓,促使自治區高素質農民隊伍不斷壯大,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活躍在鄉村振興一線,切切實實為助力鄉村振興貢獻著力量。”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