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五色共繪鄉村振興時代畫卷 ——咸陽職業技術學院鄉村振興幫扶工作實錄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3-07-03  閱讀:次   |
42.9K

  “如今我們村道路暢通了,產業增多了,農民有技術了、腰包也鼓了,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陜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農林村鄉親們談起村上的變化時說。

  在波瀾壯闊的鄉村振興大潮中,如何發揮高校優勢,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咸陽職業技術學院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重要部署,通過深化包抓村幫扶工作,積極探索高校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徑,聚力“五種顏色”,濃墨重彩給鄉村“上色”,五色交輝,相得益彰,繪就了一幅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建設時代畫卷。

  筑牢紅色堡壘黨建領航促振興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建強基層黨組織,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重要經驗。近年來,學院先后包抓了扶風縣農林村,旬邑縣柳峪村,長武縣杏坡村,永壽縣北順什村、小石村以及涇陽縣劉孟村的幫扶工作。學院黨委始終把鄉村振興作為重要政治任務抓緊抓實,專門成立鄉村振興領導小組和鄉村振興學院,高位謀劃制定幫扶工作計劃和任務分解實施方案,依托中國特色“雙高計劃”建設,積極探索“黨建+平臺”服務鄉村振興新模式。

  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振興。重視加強村黨組織建設,激活基層黨組織活力,推動村干部、黨員深入學習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積極宣傳黨的鄉村振興戰略和惠民富民政策。

  強化基層組織幫扶力量。選派政治素質高、綜合能力強、工作作風硬的優秀干部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和幫扶工作隊,建強戰斗堡壘、發展富民產業、深化鄉村治理、解決群眾難題,充分發揮村“兩委”率領村民共同致富的“頭雁”作用,致力于把鄉村沃土變成干事創業的熱土,用實際行動詮釋初心使命。

  深化城鄉支部結對共建。學院下轄5個黨支部與永壽縣小石村、扶風縣農林村等開展校地支部共建,深入開展“八個一”工程,以結對幫帶、雙向促進、共同提高為目標,將基層黨建優勢轉化為服務鄉村振興的強大力量。

  一批批黨員干部、專家學者、青年學生響應號召,投身于火熱的鄉村振興偉大實踐,提供科技支撐和文化滋養,展現時代賦予的使命與擔當。學院連續六年被評為陜西省“雙百工程”先進單位,先后獲評寶雞市社會扶貧先進集體,咸陽市脫貧攻堅、駐村幫扶、定點幫扶優秀單位等榮譽稱號;教師先后獲得“2018年度脫貧攻堅3+X幫扶體系先進個人”“幫扶單位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

  發掘金色資源沃土生金旺產業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

  陜西有句農諺:“只要功夫深,土里出黃金。”夏日的艷陽下,農林村的花椒基地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椒農正在小心翼翼地為椒樹修剪樹枝。這里擁有2600余畝花椒樹,村上規模化栽植花椒的有171戶,占到全村農戶總數的30%以上。小小的花椒,如今已成為農林村老百姓持續增加收入的主導產業。

  堅持靶向供給精準施策。學院以“幫扶單位+合作社+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引導農林村發展大紅袍花椒種植園實地項目,發展花椒基地近2600畝,創收320多萬元,協助當地連續舉辦三屆花椒采摘節。在永壽縣儀井鎮小石村創辦肉牛養殖產學研基地、華景園林等,建設“秦脆”蘋果示范園和“千頭母豬繁育基地”,不斷做優做強鄉村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讓老百姓的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有滋味。

  “這花椒簡直成了咱們的金豆豆哩!”

  說起靠花椒項目致富,村民李林安贊不絕口。原本靠打零工糊口的他,依靠種植花椒年收入突破3萬元,還種了幾畝桃樹,如今孩子們也上學了,感覺幸福生活越來越有奔頭。

  打造綠色樣板科技支撐優生態

  凡是鄉村振興,必有科技支撐。

  加強科技應用推廣,順應產業發展規律,全面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才能更好地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發揮科研優勢,服務科技興農。榛子是重要的木本油料灌木樹種,生態功能強、經濟效益好、社會效益顯著。學院園林技術專業科技創新團隊依托省區域創新能力引導計劃項目“大榛子引種示范推廣”,幫扶農民栽培新品種大榛子200多畝,實現產值100多萬元,把撂荒田變成致富的“聚寶盆”。學院與扶風、淳化等縣簽訂優質農產品采購協議,布設扶貧專柜6臺,全面超額完成“消費幫扶”任務。

  服務助農興農項目科技創新、技術攻關、成果推廣,打造學院助力鄉村振興“智庫”,把論文寫在渭北大地。近三年,學院立項農業類市級以上科研項目30多個,獲國家授權專利20多項,農林類教師獲市級以上科學技術獎、推廣獎8個。7名教師被認定為省級科技特派員,30名教師獲得省市首席園藝師、農藝師等稱號。

  建立咸陽市動物疫病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為46家畜牧企業、300多家養殖場提供技術服務,助推產業幫扶、生態環境建設和鄉村振興。開展科技興農“綠水青山計劃”,依托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賽銀獎項目、全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類銀獎項目,幫助鄉村發展“智慧大農業”,推動農業現代化綠色發展。

  聚合專業資源,助力產業升級。積極發揮學院省市級科技特派員和農科專業教師優勢,組成科技服務團隊,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解決實際難題,將課堂開在田間地頭,技術送入農戶家中。年均開展農技培訓等3000余人次,幫扶農民增收致富。

  堅持每年開展“科技之春”活動,組織科技服務隊深入到結對幫扶縣村,列出豐富的幫扶培訓“菜單”,鼓勵群眾主動“點菜”,為當地群眾送知識、送科技、送項目、送成果,累計發放科普宣傳資料8000多份、書籍1000多本,提供咨詢服務10000多人次。

  幾年來,學院服務鄉親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的腳步從未停歇。不斷強化科創服務能力,在一線實踐創新成果,開展技術指導,讓更多農民挑上“金扁擔”。

  地處渭北旱腰帶的永壽縣儀井鎮小石村,種植蘋果是當地優勢產業,但由于農民科學種植意識弱,果樹遭受嚴重的病蟲害,產量一直不高,造成嚴重經濟損失。學院派出農科專家團隊劉建海、李建國、王新、黃漢軍等,對病害癥狀、防控技術、低毒和低殘留化學農藥的選用提出科學防治建議,“藥方”施下去,效果立竿見影。望著綴滿枝頭的紅蘋果,村民們無不喜笑顏開,真切體會到鄉村振興政策帶給他們滿滿的幸福感。

  培育“藍色智群”儀祉精神育英才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

  服務“三農”是學院骨子里的“家國情懷”。學院前身之一的陜西省儀祉農業學校創辦于1939年,是為紀念享譽中外的水利學家李儀祉先生創辦的,辦學60多年來,為國家培養培訓農業技術人才上萬人次。

  在服務鄉村振興中繼承和發揚儀祉精神,在咸陽大地上續寫科教興農的壯麗詩篇。近年來,學院聚焦教育扶智,充分發揮高校人才智力教育等資源優勢,創新開展“咸陽職業技術學院——扶風縣職業教育中心計算機應用技術產學研一體化示范基地”項目建設,聯合開展“3+2”五年制合作辦學,為中心捐建價值31萬元的數字媒體實訓室,積極推進資源共享、教師結對、教學指導等工作,幫助解決師資培訓、專業建設、實訓平臺等方面的實際困難。三年間,為鄉村培養出100多名電子信息助農人才,飛出成群“金鳳凰”,蹚出一條以科教融匯助推鄉村振興的路子。

  堅持教育筑基,推動智志雙扶。建立農業人才“一體兩翼”育訓體系(以涉農專業學生培養為主體,以職業農民培訓和村干部學歷教育為兩翼)。高標準建設畜牧獸醫院級高水平專業群,依托現代學徒制、“1+X”證書試點等教學組織形式,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組織農林專業學子在田間地頭研學實踐。三年間培養涉農專業學生470多名。

  發揮技術技能優勢,著力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建設省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機構等培訓基地7個,“鄉村干部”學歷提升班招收學員165名,開展新型職業農民等培訓1.5萬余人次,讓更多的“田專家”“土秀才”“新農人”成為鄉村振興帶頭人。

  弘揚橙色鄉風文化耕心惠民生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

  學院賡續陜西本土紅色血脈,傳承興辦農學紅色基因,立足西部特色農業發展實際,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紅色文化下鄉活動,將愛國、求知、創業、興工等基因播灑到農民心田,建好鄉村文化陣地。

  組織師生到幫扶點開展文化慰問演出,為村民送去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藝節目。組建“萬名學子扶千村”和大學生暑期“三下鄉”助力鄉村振興專項隊伍,聯合咸陽市“小桔燈”志愿服務協會等,深入鄉村開展健康咨詢、心理疏導、成長陪伴等志愿服務。疫情防控期間,學生志愿者堅持開展線上義務支教活動,豐富了鄉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為幫扶村制定《村規民約》,整治村容村貌、建立圖書室、購買遠程教育電視、捐贈圖書,提升村民文明素養。積極開展“脫貧光榮戶”“道德模范典型”“致富能手”“好媳婦”“精神文明先進”等評選表彰活動,用文化的甘露滋潤村民的心田,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和淳樸民風。

  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學院利用鄉村廣場圍墻、民宅墻壁等載體,采用標語、宣傳畫等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墻繪文化入腦入心,增強鄉村文化軟實力。如今在幫扶縣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村規民約、道德家訓等內容豐富的文化墻隨處可見,與優美宜居的生態環境相得益彰。

  聚力新階段,奮進新征程。學院將持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以農業社會化服務助推農業強國建設,擦亮鄉村振興的初心底色,以初心贏得民心,以實干踐行使命,為開拓更加恢宏壯闊的業績厚積底氣,彰顯應有的責任與擔當,實現更大作為,蹄疾步穩走好新時代鄉村振興的“趕考路”。

  (張迪 楊衛軍 張建剛)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