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音樂教學
玉林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遵循藝術教育規律,踐行“尊重藝術個性,完善健全人格”的教育理念,立足學校多學科的優勢,在技能型與研究型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下,以科研深化教學、以展演促進教學、以實踐檢驗教學,確立了符合教育規律、突出教學中心地位、適應音樂教育現代化需要的辦學思路,并形成了音樂師范教育“多能一專、先博后深、全面發展”的專業特色,探索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音樂教育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
優化課程體系
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
傳統音樂是源遠流長的文化遺產,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和審美價值。學院將傳統音樂文化融入音樂教學,通過教授傳統樂曲、演奏技巧和演繹傳統音樂,引導學生深入體驗傳統音樂的魅力和內涵,促進傳統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學院依托辦學特色與區位優勢,深入挖掘當地傳統民間音樂文化特色,在保證課程內容全面多元、內涵豐富的同時,凸顯傳統音樂文化特色,構建立體化、多層次的傳統音樂課程體系,涵蓋“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桂東南民間音樂文化”“廣西民族音樂”“民族器樂名作及演奏賞析”等課程,有效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古代文學、民俗藝術等與音樂課程的融合發展,發揮傳統音樂文化對音樂教學的推動作用,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加強學術交流與課題研究
推進藝術創作
學院為切實推動音樂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發展,深入開展相關課題研究與學術交流工作,深入研究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用于現代音樂教育的邏輯機理與實踐路徑,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進校園的實踐與研究”入選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重點A類課題,“音樂專業省級一流課程‘螺旋式’建設研究與實踐”入選玉林師范學院教學改革2023年重點課題,承擔(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國家教育部門科研項目3項、省部級和廳局級科研課題50多項,出版專著和教材20多部,在全國各類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和作品260多篇(件),獲得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高校藝術教育科研論文報告會一等獎1項,入選第12屆“紅銅鼓”中國-東盟藝術教育成果展演藝術教育優秀論文1篇,榮獲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項、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項。
學院鼓勵學生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音樂創作素材和靈感,探索新的音樂表達方式,創作富有創新性和獨特性的音樂作品。目前,學院音樂藝術創作成績突出,組織創作的廣西區域“時代先鋒”人物音樂劇《青春之歌》光榮入選“永遠跟黨走”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廣西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暨第十一屆廣西劇展,融合廣西民族音樂文化的作品《裙擺擺》獲得廣西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一等獎,創編的民樂合奏曲《南流絲路行》《舞欎絲路醉漢郡》《絲海尋夢——東盟絲綢之路幻想曲》分別榮獲第七屆全區基層群眾文藝會演器樂類一等獎、第12屆“紅銅鼓”中國-東盟藝術教育成果展演舞臺藝術類最佳作品獎、廣西第十屆音樂舞蹈比賽樂曲創作一等獎。
注重藝術實踐
拓展音樂教學第二課堂
學院定期組織傳統音樂演出和展示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演出,更好地呈現傳統音樂作品,感受傳統音樂的魅力和獨特性。如學院教師周雪飛(國家二級導演)與博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共同排演了《綠珠女》,將本地文化歷史故事與采茶戲有機結合,弘揚忠貞、勤勞、善良、孝心等傳統美德,鼓勵學生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傳承桂南采茶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院參加玉林師范學院文藝下鄉助力鄉村振興暨2023年小平山鎮平安建設、民族團結文藝匯演,古典舞《牧馬人之歌》將璀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獨具特色的民俗舞蹈《異域風情》《藏族組合》給觀眾帶來了民俗文化的視覺盛宴;《國家》《如愿》等歌曲唱出了對黨和國家的深情,激發了觀眾的愛黨愛國情懷,喚起了觀眾對革命精神的追憶。該活動是學院引導青年學子投身鄉村文化建設的一項志愿服務活動,展現了青年學子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堅定信念,以及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壯志豪情。
同時,學院組織學生參與跨文化、跨地域的音樂交流和合作活動,與其他高校的音樂團隊或傳統音樂專業學校開展聯合演出,聆聽音樂文化講座。通過與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的音樂人交流與合作,學生深入了解其他地域的傳統音樂形式和演奏技巧,將其應用于自己的音樂實踐,豐富音樂表達和演出。比如邀請大型桂南采茶戲《綠珠女》的主創人員及演員在學校舉辦桂南采茶戲保護傳承與實踐講座,指出采茶戲要提煉人物的特點,走進劇情,遵循創作中的美學思想,進行意象化的行動處理,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題材與風格,突出采茶戲的歌舞性和層次感。此次講座使師生近距離地感受戲曲藝術的魅力,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興趣愛好、提高學生藝術修養具有重要作用。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提升音樂教學水平
學院高度重視師資隊伍人才的選拔和培養。一方面,學院重視教師的傳統音樂素養和專業技能,要求教師具備豐富的傳統音樂知識儲備、流派的演奏、演唱和教學經驗;注重教師的教學能力,包括針對傳統音樂的有效教學方法、熟悉傳統音樂演奏技巧、培養學生對傳統音樂的興趣和理解力;建立完善的師資培訓計劃,提供傳統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培訓課程,促進師資隊伍不斷更新知識和提升技能。另一方面,學院積極促進跨學科的合作與交流,加強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融合,提升師資隊伍的傳統音樂教育素養。例如,與文化學、社會學、歷史學等相關學科合作開設跨學科課程,增強教師的文化修養,強化教師對傳統音樂的理解和掌握;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來校擔任講師或客座教授,參與課程設計和教學指導,提升師資隊伍的專業水平。比如,學院邀請玉林市戲劇家協會主席鐘玉堅、玉林市群眾藝術館戲曲部主任張宇等人為選修“桂東南民間音樂文化”課程的學生作了題為《“國粹”進課堂——戲劇行當造型》的課程展示,不僅讓師生近距離觀看戲曲表演、了解戲曲常識,感受傳統戲曲文化的魅力,而且有助于師生增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此外,學院還與傳統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機構等建立合作關系,開展教師互訪、學術講座、合作研究等合作項目,促進師資隊伍的交流和互動,擴大音樂教師的教學影響。(劉輝)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