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市學院音樂學專業 創新實踐“以團建班”人才培養模式
昆明城市學院(原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于2000年獲準成立,2001年開始面向全國招生,2014年成為云南省首批“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發展試點院校”,2017年被列為“云南省首批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示范院校建設單位”,2021年完成轉設。
昆明城市學院音樂學專業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把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作為根本遵循,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足于新時代學校美育改革需求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以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使命導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更新人才培養理念、課程體系、教學評價方法等,形成了全國首個“以團建班”音樂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走出了特色化發展道路。
“以團建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背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黨和國家明確德智體美勞“五育”的文化內涵及實踐要求,作出關于學校美育工作的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推動學校美育跨越式發展。2020年10月,《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印發,提出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目標,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學段。
為了響應關于加強學校美育建設的要求,云南省出臺配套政策,指出“開足開齊美育課程,加強美育師資配備”,推進云南省學校美育建設,強化美育教師隊伍建設。
隨著云南省學校美育改革不斷深化,地方發展建設中急需大量文化底蘊與藝術修養高、教學水平與教學能力強的中小學音樂教師。今年6月,中小學藝術(音樂、美術)學科教師被列入《2023年度云南省基礎教育緊缺急需人才目錄》。
新時代美育改革為音樂學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變革機遇。學校音樂學專業增強責任意識,瞄準地方發展建設需求培育“可用之人”。
“以團建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歷程
昆明城市學院(原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建校23年以來,不斷深化內涵建設,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大量應用型人才。學校目前是國家教育部門中考美育改革課題主持單位、云南省樂團師資培養基地、云南省大中小學藝術展演承辦單位、云南省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劃定向幫扶高校。
音樂學專業創建于2003年,目前已有20年辦學經驗。2014年起,音樂學專業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在全國學校美育工作領域的重大決策部署,基于云南省中小學音樂教師人才缺口,培養適應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從事音樂教學相關工作的應用型音樂人才。2018年起,通過重構課程體系、改革教學評價方法、打造師資隊伍探索形成適應應用型音樂人才培養的“以團建班”人才培養模式。
“以團建班”人才培養模式是指通過把每個年級的行政班級分為民樂團、管樂團、合唱團、流行樂團,代替傳統班級分班制,通過課程體系、評價方式等系列改革,培養學生“重協作、能排練、善演出、會教學”四維一體的能力,解決了樂團排練參與面小、練習時間短、演出實踐機會少的問題。做到教學內容與社會需求緊密對接。
“以團建班”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路徑
(一)明確人才培養目標
音樂學專業按照普通本科高校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及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的相關要求,確定人才培養目標,通過“以團建班”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應國家基礎音樂教育發展需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備扎實的音樂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并能夠勝任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組織開展課外音樂活動,從事樂團指導、排練、演出等相關工作的應用型音樂人才。
(二)構建“4+9”課程體系
隨著《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落地實施,義務教育學段音樂教師的學科核心素養要求更新。學校音樂學專業依據人才培養目標,按照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OBE)理念,構建“4個平臺+9個模塊”,即搭建公共基礎平臺、學科基礎平臺、專業基礎平臺和教育教學實踐平臺,開設思政類、語言類、身心健康類、人文素養類、公共藝術類、學科基礎類、專業核心類、實習實踐類、交叉學科創新類9個模塊,旨在培養適應新時代高質量發展要求,具有高尚的師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深厚的人文素養,具備扎實的音樂專業素養、優秀的音樂教學能力和綜合育人、專業持續發展與自我更新學習能力,擁有寬廣的國際視野及終身學習意識、較強的創新意識和教學研究能力的中小學音樂教師。
(三)數字化賦能教學評價改革
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新模式,在日常訓練中,使用自主研發的“數字化樂團訓練”APP,提高學生課后練習效率,為過程性學習的評價提供數據依據。通過分析學生每天訓練音準節奏的準確度、樂曲的完成度、訓練時長等量化數據,實時反饋學生學習效率,通過大數據分析讓教師充分掌握學生學情,靈活調整教學方案。
(四)打造一流師資隊伍
學校聘請行業導師與知名教授,組建了一支由歌唱家、指揮家、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專家等構成的教學指導團隊,為“以團建班”的人才培養模式引領方向。
建立名師工作室,培養青年骨干教師,實現名師引領、團隊合作、資源共享;定期開展“名師課堂”,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機會,為“以團建班”的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師生成長保障。
“以團建班”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設成果
(一)助力學科專業發展
音樂學專業“以團建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有效提高了音樂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相關實踐探索為應用型音樂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范式,助力音樂學專業發展。長期以來,音樂教育都是普通高等學校本科音樂學專業的主修方向之一。
(二)做好社會服務落地
圍繞云南省社會需求,音樂學專業“以團建班”師生通過服務云南省大中小學美育教學實踐,履行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能。
第一,將專業實踐教學與“美育浸潤”計劃實施深度融合。2017年起,師生利用課余時間進入中小學開展管樂團教學實踐,從此云南省中小學管樂團有了“0”的突破。截至目前,共指導昆明市58所中小學成立學生樂團,實現了所有學校教學標準化、數字化目標。2023年指導的云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和昆明市第一中學西山學校均獲得全國第七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全國一等獎。
第二,推進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課程思政建設。2017年以來,組織承辦面向云南省大中小學的大型音樂展演活動10余場;師生作為“高雅藝術進校園”演出團,進入昆明13所高校演出,觀看人數累計1.5萬。創建云南省大中小學生線上美育展演平臺,在服務云南省大中小學美育建設的同時提高師生專業能力。
第三,開展大中小學美育師資培訓,服務地方學校美育建設。承辦“名師大講壇”,開設面向云南省中小學師生的美育教育線上講座3場,聽眾累計130萬人次。開展音樂學專業大中小學美育師資的線下培訓,推動云南省美育教育高質量發展。
2022年獲云南省教育主管部門批準成立“云南省藝術教育研究中心”。這是云南省首個藝術教育研究中心。該中心依托學校在美育、藝術專業教育中的教學積累,加大對美育與藝術教育的研究力度,實現相關領域的學術創新和人才培養。同時,承擔部分省級美育教學教研及展演、培訓工作,為云南省美育工作作出積極貢獻。
(三)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經過多年探索與實踐,音樂學專業近三年畢業生總計656人,就業率達98.2%。首屆“以團建班”畢業生(2022屆)專業對口率達90%,其中78%的學生留在云南省,服務云南省美育建設。近年來,學生升學率和升學質量逐步提高,畢業生考取了加拿大卡普頓大學、加拿大約克大學、意大利佩魯賈音樂學院、俄羅斯圣彼得堡國立大學、日本東邦大學和我國的香港城市大學、沈陽音樂學院、西南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院校。
2023年5月8日至11日,2023屆音樂學“以團建班”畢業音樂會順利在云南省大劇院舉辦。“學習強國”平臺、中國教育電視臺、云南網、《云南日報》、云南廣播電視臺等主流媒體累計報道11次。“以團建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獲得學界、業界、社會媒體大量好評。
通過實施“以團建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音樂學專業累計獲批國家課題項目7項、省級課題項目4項,獲國家表彰及獎勵14項、省級表彰及獎勵32項;教師發表論文56篇,出版教材專著8部,獲批省級一流課程1門;學生參加各類實踐演出活動30余場,在網易云音樂、QQ音樂等平臺發布原創音樂作品100余首,在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等各類比賽中獲國家獎項14項、省級獎項20余項,獲省級“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2項,在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平臺上獲批國家項目2項、省級重點扶持項目2項。
2020年,音樂教育專業被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1年,學校依托音樂學專業建設基礎成功申報該專業,成為云南省僅有的獲批院校,即將于2023年9月開始招生。“以團建班”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改革經驗有效助力音樂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范式。
(劉婭 張南紅 丁君南)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