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 構建“12345”融合式育人新模式
本網訊 近年來,黨和國家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持續提升,這不僅是國家戰略的呼喚,更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面臨的緊迫課題。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尤為引人關注。他們是未來產業發展的生力軍,其心理健康不僅關乎個體成長,更直接影響校園和諧與社會發展。
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和需求,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針對當前高職生群體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啟動了一項意義深遠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改革項目:“12345”融合式教學新模式,旨在為新時代高職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出一條創新之路。
政策現實雙驅動,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從政策層面看,國家“十四五”規劃、黨的二十大報告及“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均明確提出“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2023年教育部更是專門發文強調“結合類型教育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為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現實背景來看,三年疫情疊加社會轉型,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全球性挑戰。數據顯示,全球新增抑郁癥、焦慮癥患者達1.6億人,我國抑郁癥患者中大學生占比34%,而高職生作為河南省高等教育最大群體(2023年已超本科生8萬人),其心理問題尤為突出:自卑迷茫、人際敏感等現象普遍存在,每年心理預警學生占比超40%。然而,傳統心理健康課程對高職生針對性不足、教學模式單一,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成長需求。
該校項目負責人表示:“心理課堂教學是高校心理育人的主渠道,要發揮其積極作用,從根源上提升教育實效性,讓每一位學生都能以積極心態面對人生。”
聚焦“12345”模式,構建融合式教學新體系。本次改革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以塑造學生積極人格為核心,創新性提出“12345”融合式教學新模式,實現從“知識傳授”到“素質養成”的全面升級。
圍繞1個中心:始終以“塑造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為出發點,摒棄傳統“問題導向”的教育思路,轉向培養學生的心理韌性與成長動力。
實現2大融合:打破課堂與生活的界限,將心理知識融入日常實踐;打通線上與線下渠道,通過云端課程、線下活動聯動,讓學習無處不在。
銜接3個環節:構建“課前知識講授—課中體驗教學—課后專項訓練”的閉環鏈條,課前通過微課引導自主學習,課中以情景模擬、團體輔導強化體驗,課后依托訓練營的實踐任務鞏固效果。
設置4大成長模塊:按照“自我適應—自我探索—自我管理—自我成長”的邏輯設計課程內容,從入學適應到職業規劃,全面覆蓋高職生成長關鍵節點。
達成5項素質目標:通過系統學習,幫助學生培養積極情緒、專注當下體驗、發展自我優勢、建立積極關系、追尋人生意義,最終實現積極心理品質“五達標”。
破解痛點難題,助力學生全面成長。針對當前高職心理健康教育中“學習淺層化”“內容脫離生活”等突出問題,改革方案提出針對性解決路徑:一方面,運用深度學習理論,通過拉長學習周期、豐富學習形式(如線上討論、線下實踐、朋輩互助等),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探究;另一方面,立足高職生特點重構課程內容,突出“實踐性”與“個性化”,學生結合自身特點加入不同主題的訓練營,通過21天的持續訓練,實現自我改變。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改革實施三年多來,課程實現了“知識學習+心理體驗+行為訓練”的深度融合,不僅豐富了教學案例、創新教學模式,更能切實提升了學生的心理素質。項目啟動后有上萬名學生在課余進入不同的訓練營進行訓練,學到了調適技能,解決了自己的問題,更是在實踐中培養了積極心態。
此次教學改革的落地,不僅為我省百萬余高職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更探索出了一條符合類型教育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徑,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升高等教育育人質量貢獻了高職力量。(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供稿)
下圖:積極心理訓練營開營并進行睡眠、情緒、溝通等專項訓練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