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協同深耕產教沃土,青春力量賦能智造升級——鄭州經貿學院暑期“三下鄉”實踐活動紀實
本網訊 為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推動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走深走實。鄭州經貿學院智慧制造學院“智造賦能,創新引領”實踐團于7月2日至6日攜手華爾科技集團開展2025年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期間,實踐團以“工業設計賦能產業升級”為主線,完成從企業認知、需求調研到產品創新的全過程實踐,用青春智慧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注入新動能。
一、產教融合啟新篇:基地授牌搭建協同育人平臺
7月2日,實踐團抵達華爾科技集團,開啟“沉浸式”企業認知之旅。在華爾科技集團副總張榮波、服務中心助理孫燚的講解下,師生們深入了解企業發展歷程與核心業務,走進生產車間觀摩醫療設備生產線,直觀感受工業制造的嚴謹流程。隨后,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基地授牌儀式在企業榮譽墻前舉行,智慧制造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張俊杰致辭時強調基地將為學生提供真場景、真問題、真項目的實戰平臺,打造行走的產教融合實踐課。該基地的建立標志著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領域邁出關鍵一步,為教育鏈與產業鏈精準銜接奠定基礎。
在產品研發交流環節,實踐團圍繞單人座艙B方案展開優化設計,組建設計建模、產品調研、宣講報告等專項小組,以“產學研”一體化模式推動項目落地。師生們結合專業知識與企業需求,從用戶需求分析到技術可行性論證,實現“把作業寫在生產線上”的實踐突破。活動尾聲,師生們開展工廠車間公益清掃,以勞動實踐延伸產教融合的人文維度。
企業參觀及基地授牌
二、調研攻堅謀創新:工業設計解構產業升級密碼
7月3日,實踐團聚焦工業設計賦能產業升級主題開展主題宣講,構建“理論宣講—調研實踐—成果轉化”閉環工作模式。上午9時,主題宣講會上,實踐團學生代表鄭豫以蘋果、小米、戴森等企業為例,系統闡釋工業設計通過產品創新、品牌增值推動產業升級的路徑,企業工程師王恒從產品生產實際出發,為設計方案提出落地性建議。實踐團指導老師黃林詩總結時強調,同學們的宣講呈現了工業設計在技術創新與用戶體驗層面的思考,而企業的寶貴意見精準對接了工業設計賦能產業升級的核心痛點,更為我們打通了從理論到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
午后,實踐團啟動全鏈條設計調研,分為市場調研、競品分析、用戶調研三組,圍繞微壓氧艙單人座艙B方案展開攻堅。市場組剖析行業趨勢,收集消費者功能偏好數據;競品組解構國內外同類產品設計差異;用戶組通過場景模擬挖掘潛在需求。下午17時,調研成果匯報會召開,實踐團學生代表張祥圳展示的需求圖譜與設計構想獲企業負責人高度評價。實踐團指導老師胡永琳總結時強調,今天的活動是產教融合的生動實踐,學生通過解決企業真實問題,實現了從知識接受者到價值創造者的轉變。團隊完成的高質量產品調研報告,為企業產品優化提供了重要參考,這正是“三下鄉”社會實踐“五個一”任務的有力踐行。
企業宣講及成果匯報
三、智造實踐結碩果:三維建模推動創新成果落地
7月4日,鄭州經貿學院工會主席、校長助理楊德明一行實地考察華爾科技集團實踐基地。楊德明充分肯定了“把課堂搬進車間”的實踐模式,強調要打造“真場景、真項目、真實踐”的育人平臺,為河南制造業培養復合型人才。在設計提案環節,實踐團突破常規手繪流程,將原計劃的手繪效果圖環節升級為三維建模與渲染,7款融合人機工程學與美學設計的方案驚艷亮相。
下午16時,校企雙方就以上設計方案召開設計提案評估會,華爾科技集團工程師韓配見從技術可行性、生產成本等維度提出“優化艙體密封工藝”“降低模具開發成本”“強化受眾群體適應性設計”,明確“功能優先、成本可控”的優化方向。實踐總結會上,實踐團成員田德水分享感悟:“從車間參觀到數字建模,每一步都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
校領導考察及提案評估
四、研思拓進結深果:協同深化筑牢育人根基
7月5日至6日,實踐進入第二個校內總結階段。實踐團返校后立即召開實踐中期研討會,系統梳理前期企業實踐成果并部署階段任務。團隊成員分工協作,重點推進四項核心工作:一是深化微壓氧艙創新提案的二次創作,基于企業評估建議優化技術細節與美學表達;二是凝練調研數據與攻關過程,撰寫形成結構化調研報告;三是整合實踐紀實,完成多篇新聞稿件與宣傳文案;四是同步制作成果展示材料,包括設計方案可視化文件及實踐紀實影像。
實踐活動中期研討會
(一)分工協作精雕琢,成果深化見真章
7月5日,實踐團各分工小組圍繞企業提出的創新痛點開展精準攻堅。設計建模組針對配色方案年輕化、底座結構適配性等核心問題,借助專業工具對方案進行迭代優化,重點提升產品外觀與結構的適配性;產品調研組通過補充調研進一步驗證跨產品提升點,豐富用戶需求數據支撐;宣講報告組則整合各小組成果,對二次提案 PPT 進行完善,系統呈現問題解決路徑。各小組協同配合,推動實踐成果向更貼合企業實際需求的方向深化。
精準攻堅討論現場
(二)二次對接促落地,校企協同顯實效
7月6日,實踐團通過線上會議與華爾科技集團開展二次提案對接,詳細匯報了優化后的方案內容。企業技術團隊對實踐團的二次提案給予了高度評價,企業負責人表示,提案的部分創新點將作為重點議題提交企業內部技術研討會進行專項評估,探討其融入現有產品或未來新品的可行性,同時明確了持續協作的機制,推動實踐成果從方案向實際應用轉化,為未來更廣泛的優化升級埋下了創新的種子。
隨著產品方案持續深化,實踐團成員在跨學科協作中形成了“技術—市場”雙軌思維。實踐活動明確了未來實踐應聚焦企業真實需求、強化“調研—診斷—協作—服務”閉環的方向,為高校實踐機制的完善及校企長效合作奠定了基礎,實現了實踐育人與服務企業的雙重成效。
成果深化與二次提案
此次智慧制造學院與華爾科技集團攜手開展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遞進式實踐構建了“企業認知—設計賦能—成果轉化”的產教融合閉環。實踐團通過基地授牌搭建常態化育人平臺,以工業設計調研破解產業升級痛點,最終以7款三維建模提案實現“產學研”一體化落地,既讓學生在真實項目中完成從知識接受者到價值創造者的蛻變,也為企業提供了兼具創新性與可行性的技術方案。這種“把課堂搬進車間”的實踐模式,不僅深化了高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層面的雙向賦能,更探索出一條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新路徑——以青年智慧驅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用產教融合實效書寫高校服務社會的時代答卷,為河南省復合型技術人才培養與產業升級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范式。
此次實踐充分印證了產教融合的生命力在于“真場景、真問題、真實踐”,而青年學子的創新活力,正是激活產業升級與教育革新的雙向動能。未來,這種 “行走的課堂” 將持續扎根產業土壤,讓更多青春智慧在服務社會的實踐中綻放光芒。(鄭州經貿學院供稿)
合影留念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