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建筑職業技術學院2025年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專項行動
本網訊 近期,河南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筑跡紅韻”實踐團走進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與來自全國各地的50余支隊伍,共同開展為期9天的2025年“井岡情・中國夢”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專項行動。
“井岡情·中國夢”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專項行動,由團中央青年發展部指導、井岡山中心主辦,是全團“三下鄉”活動重點品牌項目。河南建筑職業技術學院“筑跡紅韻”實踐團在華卉、韓瑞丹兩位教師的指導下,以“黨史學習教育+紅色研修+實地調查+課題研究”模式為路徑,用腳步丈量革命熱土,用科技復刻紅色記憶,用青春傳承井岡山精神,在紅色遺產保護、精神譜系傳承、青年成長鍛造中交出亮眼答卷。
以腳步為尺,丈量革命精神厚度。蒼松翠柏映丹心,革命陵園寄哀思。團隊走進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通過敬獻花圈寄哀思,重溫入團誓詞映初心,深切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感悟“為有犧牲多壯志”的豪情;黃洋界哨口上,成員們站在當年紅軍激戰的戰壕邊,聆聽了“黃洋界保衛戰”以少勝多的傳奇。對照地形圖譜,觸摸斑駁的掩體石壁,在歷史場景與現實空間的交織中,深刻體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戰略智慧與革命勇氣。這些浸潤著熱血與信仰的現場教學,讓井岡山精神從書本走向心靈,成為團隊開展實踐的精神坐標。
以實踐為橋,鍛造紅色傳承力量。“挑糧小道的石板路,磨的是腳,煉的是心。”成員們重走當年紅軍往返于茅坪與井岡山的崎嶇山路。當汗水浸透衣衫時,隊員們更懂得“朱德的扁擔”背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重量。腳步不止于體驗,更延伸至田野。走進馬源村、柏露村實地調研,深入田間地頭采集近百份口述史,并將“紅軍借糧”“戰地救護”等故事轉化為文旅敘事線,讓沉睡的歷史記憶轉化為可感知的精神滋養。
以科技為筆,復刻紅色建筑記憶。革命先輩用熱血鑄就豐碑,實踐團用科技守護初心。成員們深入茨坪毛澤東舊居、八角樓、中國紅軍第四軍醫院等革命舊址,頂著高溫完成數據采集,創新運用“三維建模—智能診斷—動態活化”技術鏈,構建的數字孿生模型不僅精準還原八角樓、毛澤東舊居等建筑歷史場景,更通過動態模擬技術,讓靜態建筑成為“會說話的歷史見證者”。同時,成員們化身“紅色講解員”,在毛澤東舊居、小井醫院、黃洋界等舊址前錄制宣講視頻,通過情景演繹、實景解說,將“一根燈芯照初心”“黃洋界保衛戰”等故事轉化為可交互的數字內容,讓革命歷史在鏡頭下煥發新的傳播活力。
“當數字模型里亮起八角樓的燈,我突然明白:我們保護的不只是建筑,更是一代代人不能忘卻的精神家園。”正如實踐團隊長呂江波在課題匯報會上所言,實踐團的探索不僅為紅色文化遺產活化與鄉村振興融合提供了“可復制”的創新樣本,更培育了一批懂技術、有情懷的紅色遺產守護者。
從紅土地上的初心追尋,到數字空間里的記憶傳承,“筑跡紅韻”實踐團用青年智慧詮釋著:革命舊址從來不是凝固的過往,而是流淌著紅色血脈的“活態遺產”。實踐團將懷揣這份浸潤初心的紅土記憶,把井岡山精神與紅色遺產保護成果轉化為思政育人的生動實踐,讓青春在追尋真理、砥礪擔當的新征程上綻放更加絢麗璀璨的光芒。(河南建筑職業技術學院供稿)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