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建代表:推進我國高校開源教育,建立產學研一體化開源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林煥新)近年來,我國開源創新得到長足發展,初步具備了在國際開源軟件生態中自主發展的能力。開源創新成為國家重大發展策略。對此,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呂建表示,在高校推進開源教育,建立產學研一體化開源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對我國培養適應產業需要軟件人才、建立可持續發展開源生態、提升軟件科技源頭創新和軟件技術供給能力、實現向創新鏈高端躍升具有重要意義。
呂建建議,對接教育部“計算機領域本科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工作計劃(101計劃)”和“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建設計劃”,探索我國開源創新人才的培養路徑,推動我國開源軟件生態建設,提升軟件人才與關鍵軟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
第一,推動基于優秀國產開源成果的課程體系設計、師資隊伍建設和培養計劃制定,培養開源創新人才,支撐國產開源軟件形成可持續發展生態。前沿信息技術如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均以開源模式快速創新,高校相關課程體系要積極吸納開源成果,推動基于開源的高校軟件教育。一是鼓勵高校和企業聯合,圍繞我國開源成果開發建設課程教材和實踐能力教學體系,開設相應課程,通過必修課、學分制等推進課程普及。二是設計相應的激勵政策和交流通道,鼓勵企業開源人才進入高校課堂,建立良好的開源師資隊伍。三是推動校企聯合開展產業開源生態鏈實習,引導學生進入國產開源軟件生態,為形成可持續生態培養后備力量。建議由教育部牽頭,會同工信部等國家部委,以101計劃和特色化示范性軟件學院建設為基礎,推動基于開源的教育落實到相應方案和規劃中。
第二,加強開源文化和開源技能教育,建立鼓勵軟件成果開源的評價機制和價值導向,推動高校產出更多原創性開源成果。
高校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源頭。我國高校亟需加強面向開源的軟件教育。一是在軟件工程等相關課程內容設計上,主動融入開源文化、開源規律和開源模式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開源意識和開源技能。二是在高校學科建設評價機制方面,將成果開源情況納入考核指標,鼓勵高校師生積極參與開源社區貢獻,鼓勵高校形成原創性開源成果。建議由教育部牽頭,會同科技部等國家部委,推動面向開源的軟件教育課程內容改革以及教學科研評價機制設計。
第三,以開源教育為抓手,打造新型產教融合平臺,建立從高校開源學習、產業開源實踐到開源創新創業的閉環,服務我國軟件產業發展。
開源教育應拓展到人才培養成長的各個階段,需要相應平臺和政策環境的支持。一是以各類教學服務平臺為基礎,以開源實踐創新為抓手,打造涵蓋學習實踐和創新創業的云原生產教融合開源實踐平臺和開放共享學習創業社區;二是以學生為中心,以融合平臺為依托,聯合高校、企業、投融資機構等建立起支持學生從開源實踐到創新創業的機制和途徑。建議由教育部聯合工信部、國家發改委、中國科協等共同設計行動方案。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