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偉大建黨精神 推動遼寧教育系統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傳承偉大建黨精神 推動遼寧教育系統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遼寧省教育廳廳長 馮守權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首次提煉概括了偉大建黨精神。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新時代繼承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既是對全黨的要求,更是對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要求。遼寧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傳承偉大建黨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四個聚焦”為具體抓手,引導遼寧教育系統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深學細悟實干,持續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見行見效。
第一,聚焦立德樹人學黨史。堅持早謀劃、細安排、高標準,多措并舉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入心入腦。細化措施帶動學。自上而下開展動員部署,確保全員全領域覆蓋。對標對表黨中央要求和省委安排,制定學習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的計劃和舉措,確保學習有聲勢、有深度、有特色。豐富載體促動學。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營造人人自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濃厚氛圍。聯合人民網開展“百年路上的我們”高校紅色校史故事融媒體展示活動,深入挖掘遼寧省高校的紅色校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將校史中的紅色資源轉化為育人資源。編輯出版《“百年路上的我們”——遼寧百萬師生話百年》,并舉辦專題展覽。緊盯教學融入學。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教育教學,統籌推進“四史”學習,建設遼寧高校新型智庫“遼寧省四史學習教育研究中心”,開展思政課“四史”專題教學設計,引導廣大師生發揚優良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做到知史愛黨愛國,以德立學施教。區分層次推動學。各地各校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基層黨組織結合實際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各級黨務工作者圍繞提升職業素質能力開展黨建研究,舉辦崗位大練兵活動,推進專業化、職業化建設。年底前,通過“讀黨史知初心”遼寧百所高校黨史誦讀活動,講好革命先烈、當代英雄、身邊榜樣的故事,促進師生堅定理想信念。
第二,聚焦提質增效悟思想。創新工作思路,確保師生學有所思、學有所悟、學有所得。成體系,系統謀劃學思踐悟。舉辦全省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專題培訓班,持續夯實高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理論基礎,組織各校結合實際開展專題培訓,引導師生在“學中干、干中悟”,讓師生自導自演沉浸式大思政課,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小切口,守正創新形式內容。貼近師生需求,用活資源、搞活形式,引導師生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建設“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展館,弘揚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引導廣大師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續寫黨的事業的輝煌篇章。組織中小學開展“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主題班會、主題升旗儀式等活動,引導學生從小爭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推出原創音樂劇《信念·青春》、舉辦“魯藝在東北”精品文獻展等,不斷增強青年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強隊伍,扎實推進宣傳宣講。區分三個層面開展宣講宣傳,持續推進黨史學習教育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邀請省委宣講團成員為省委教育工委作專題宣講報告,組建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的博士生、碩士生宣講團,深入高校開展理論巡回宣講。引導高校結合各自優勢,組織校內外專家團隊、優秀學生代表成立黨史學習教育宣講團,面向全校師生宣講。第一階段,累計開展黨史宣講3000余場,受眾80余萬人次。
第三,聚焦關切難題辦實事。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抓實抓細“學”與“做”兩個環節,積極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爭做貢獻促振興”實踐活動,著力解決學校、學生、教師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把黨史學習教育成果轉化為實際工作成效。聚焦學校發展“難事”,強化“攻關式”服務,協調解決新校區建設存在糾紛、債務壓力大等制約高校發展的歷史遺留問題,深入推進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下達專項資金4.68億元。聚焦學生關切“實事”,強化“清單式”服務,增加4萬個優質普惠幼兒園學位;通過學籍系統轉學、補建學籍、送教上門等方式,實施銷號管理,建檔立卡貧困家庭適齡兒童輟學實現動態清零;推動岫巖縣、新賓縣等15個縣繼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覆蓋1246所學校,惠及44.7萬名學生;實施孤兒大學生減免學費和住宿費政策,確保全省高校就讀的1200余名孤兒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開展精準幫扶,完善“一生一檔”“一生一策”,提供就業見習補貼、求職創業補貼和職業培訓補貼,做好2700名脫貧和邊緣易致貧高校畢業生就業兜底幫扶工作。聚焦教師期盼“急事”,強化“保障式”服務,完善義務教育教師待遇保障機制,堅決落實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要求;組織實施“特崗計劃”,吸引一批優秀高校畢業生到農村教學一線任教;嚴格執行《遼寧省減輕中小學校和教師負擔十條措施》,將減輕中小學和教師負擔工作納入評價督導內容。“我為師生辦實事”成效成為檢驗高校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試金石”。截至目前,累計制定辦實事清單3500余條。
第四,聚焦創新發展開新局。圍繞遼寧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緊盯“數字遼寧、智造強省”建設目標,把教育系統黨史學習教育成效轉化為服務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動力。聚焦內涵發展求突破開新局,加強校際、校所、校地、校企合作,會同吉林、黑龍江、內蒙古建立三省一區省際合作機制,在學生聯合培養、教師互聘、協同創新、國際交流等方面加強合作,構建三省一區高等教育開放新格局。推進高校內涵式發展,優化學科結構,做實本科專業“調停轉增”,增強高校學科專業設置針對性。分類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計劃評選300個左右省級一流本科教育示范專業、2000門左右一流本科課程,推動學科交叉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緊密銜接。聚焦人才培養謀發展開新局,推進大中小學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實施大中小學美育一體化發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狠抓大中小學薄弱環節,暢通人才培養渠道,深入實施本科教學改革15條措施和研究生教育改革創新15條措施,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加快培養理工農醫類專業緊缺人才,圍繞德智體美勞全面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統籌推進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改革,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加強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范區和示范校建設。聚焦服務振興破難題開新局,推進科教融合、產教融合和產學研用一體化,構建實質性產學研聯盟,建設20個左右省級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助力遼寧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圍繞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領域,以“軍令狀”和“揭榜掛帥”方式,組織高校開展科研攻關,努力破解更多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提升學校科研轉化能力、轉化質量和貢獻生產力的水平。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