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師德之魂,強立教之基
“強師”之強不僅在于強“師能”,更在于強“師魂”。基礎教育教師1568萬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86%,他們的影響遍及千家萬戶、滲透到社會最基本單元,他們是“基礎的基礎”“先導的先導”,不僅關系到每家每戶的幸福生活,更是筑牢民族和國家精神的第一道防線。《強師計劃》以“堅持師德為先”為首要原則,把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放在首要位置,把加快構建教師思想政治建設、師德師風建設、業務能力建設相互促進的教師隊伍建設新格局作為重點,是真正抓住了“強師之魂”,是筑牢新時代基礎教育教師隊伍之基的核心與關鍵。
忠誠是最好的師德。《強師計劃》把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作為首要舉措,強調全面加強中小學教師思想政治建設,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教師培養培訓課程,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作為首要必修課程,這是培養可以信任和依靠的大國良師的必備要求。作為教師,首先需要明晰的是“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就是自己的政治立場和政治站位的問題。“忠誠”是理想信念,是家國情懷。教師職業的特殊性要求教師具有更強的使命感,要敬畏每一節課和每一個細節,要有以小見大的格局,要有“我怎樣教育便怎樣、我的課堂怎樣我的學生便怎樣、我的學生怎樣我的國家便怎樣”的意識,這種意識既是“匹夫有責”的擔當,更是“國之大者”的胸懷和職業信念。
師德是最強的專業。《強師計劃》強調要加強和改進師德師風建設,在資格認定、教師招聘、職稱評審、崗位聘用、年度考核、推優評先、表彰獎勵等工作中嚴格落實師德師風“第一標準”,這不僅是從教師管理角度提出的要求,更是從教師專業屬性提出的要求。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教師最重要的功能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人,因此教師最強的專業性不僅是學科知識的專業能力,更是能夠觸及學生心靈的專業能力。教師擔當著“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而這絕非單純憑借教師的學科專業能力便可做到,更要憑借教師的良好師德和人格魅力。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體現了對師德的高要求和對師德失范的零容忍。在這個世界上,恐怕沒有第二種職業像教師這樣能夠如此深刻而廣泛且長遠地影響一個孩子的成長,教師一個小小的師德示范給孩子帶來的溫暖和力量可能就是一生,而教師一個小小的師德失范對孩子帶來的傷害和陰影也可能就是一生。教師對孩子的深遠影響決定了社會對教師職業道德的高標準嚴要求,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每一個家庭的夢想都靠教師托舉。如果我們把教師的專業性定義為“對學生產生持續有效而正向的影響”,那么毫無疑問師德就是教師最強的專業,師德也就是教師最強的師能。
踐行是涵養師德最長效的機制。《強師計劃》強調要“突出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成”“常態化推進師德培育涵養”“激發教師涵養師德的內生動力”“創新師德教育方式”,并且明確要求將各類師德規范納入新教師崗前培訓和在職教師全員培訓必修內容,這為職前職后一體化的師德涵養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師德涵養貫穿于教師培養培訓全過程,無論在師范生培養階段還是職后專業發展階段,師德涵養沒有休止符。師德涵養是一個持續提升的過程,教師職業發展的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師德成熟度,所謂“常態化”推進,意味著師德涵養在任何一個階段都有持續修煉不斷超越的任務。更為重要的是,師德涵養必須遵循師德涵養規律。毫無疑問,形成師德的內源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內在道德意愿的形成與日常行為的踐行體悟密切相關,因此要將外在規約與內源激勵相結合,激發教師師德行為和正面感悟,建立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
關懷是對師德最溫暖的滋養。《強師計劃》把推動優質師資均衡、破解鄉村教師“招不來、留不住、教不好”的問題作為落實鄉村振興重大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吸引優秀師范畢業生到鄉村去,為鄉村孩子插上追求夢想的翅膀,這是新時代對優秀青年的召喚,也是青年教師美好師德的體現。毋庸諱言,巨大的城鄉生活差距會讓許多年輕人滿懷激情而去,滿懷失落而“逃”,堅守師德與生活困難的沖突讓鄉村教師隊伍穩定陷入困境。《強師計劃》提出支持地方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加大保障性住房供應力度,解決教師隊伍住房困難問題。通過加強教師周轉宿舍建設和住房保障力度,努力實現鄉村教師在學校有周轉宿舍、在縣城有穩定住房,讓鄉村教師安居樂業,這樣不僅會讓鄉村教師生活穩定,更重要的是會讓他們感受到來自國家的溫暖關懷。師德就是關懷的傳遞,涵養教師的師德,是為了讓教師關懷學生的生命成長,而師德的生長也要在被關懷的溫暖中滋養。因為有了《強師計劃》,每一個奔赴并堅守鄉村的教師有了溫暖的“陪伴”,也有了因“陪伴”而生的溫暖力量。
〔作者王 紅系教育部師德師風建設基地(華南師范大學)常務副主任,教授〕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