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破解“弱體”難題
如何通過構建“五育融合”的體育體系破解教育領域的“弱體”難題,不僅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而且是廣大體育教師立足崗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現實需求。
強化體育育人功能。體育是通過身體活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過程。體育的要義包括“體”和“育”兩部分:“體”在于“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而“育”則包括身體認識、健康意識、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養。學校的體育課程建設應堅持“五育融合”,建構整體育人的有機路徑,認識到“五育”雖然有各自的獨特性,但同時又相互融通、相互促進。除了強壯身體,體育養德、體育益智、體育塑美、體育促勞已經成為體育發展的新趨勢,學校體育不能僅僅滿足于學生體質健康達標,應該進一步認識并挖掘體育課程的“五育”要素,通過“以一帶多”強化體育的育人功能。
融匯體育育人合力。盡管“五育融合”教育體系的構建不是單憑某個學科的教師就可以完成的,但是體育教師毋庸置疑應是發揮學校體育效能的主力軍。“五育融合”下的體育設計是一盤教育“新菜”,不是現行“五育”內容的簡單“拼盤”,而是既包括圍繞“教會、勤練、常賽”三位一體的改革創新,又包括其他“四育”圍繞體育的主動發力和融入。然而,由于一些學校的體育文化相對薄弱,師生對體育還存在“體育不過是跑跑跳跳”“體育就是體育教師的事”“體育比賽即少數精英的‘運動秀’”等片面、錯誤的認識,使得文化育人中的體育價值難以彰顯,學校體育活動的融合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教育中的體育育人合力也難以形成。
其實,語文、英語學科的讀寫內容包含體育元素,物理、數學學科的動力學知識及其計算方法涉及運動現象分析,生物、地理學科涵蓋運動員營養、地域差異中的體育文化現象,等等。只有當一所學校的體育文化達到一定品質,才能成為學生成長不可或缺的部分,才能帶來教師群體的主動關注和主動融入,進而融匯為體育育人合力。體育教師應充分利用體育發展的良好社會背景,從課后訓練、課外活動、課后服務、指導參賽等方面著手,全面提升學校的體育文化品質,從而將其他“四育”中的體育元素充分激活,推動“五育融合”由樸素自發階段轉向精準設計階段。
增強體育課堂活力。“五育融合”的體育課堂生態是開放、包容、多樣的,高質量的體育課堂不僅可以使學生學有所得,而且可以有效引領日趨活躍的家庭學習、社會學習、在線學習等多種體育學習形式。一些教師過于依賴單一、封閉和包容性差的“傳習式”教學模式,難免遭遇“學生喜歡體育但不喜歡上體育課”的尷尬。體育教師需要通過創新體育與健康課程模式來增強體育課堂活力,依照特定的邏輯,從目標、內容、實施等不同角度,把各種先進的教育要素或未分化的教育要素納入教育教學并聯結為一個有機整體。
新時代孕育新體育。今年成功舉辦的北京冬奧會、北京冬殘奧會,激發了人們的體育熱情,推動了我國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體育教師應抓住契機,在基于“五育融合”理念的學校體育探索中大力作為。
(作者黃愛峰系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副院長。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五育融合視域下的高質量體育教育發展研究”成果)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