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產業學院建設 強化應用能力培養 ——遼寧理工學院產教融合培養高水平應用型人才
一國之強,基于教育,茍欲興工,必先興學。科教興國戰略為高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
遼寧理工學院的發展史,是一部自強不息的奮斗史。遼寧理工學院坐落于有“英雄城市”之稱的歷史文化名城錦州,秉承“尚德明理精工致用”的校訓,緊扣新時代新階段經濟社會發展脈搏,聚焦遼寧區域行業產業需求,根植錦州、服務遼寧、輻射全國,堅持“立德樹人、人才強校、質量立校、雙師保障、特色發展”的辦學理念,打應用牌、走特色路,建設了以產業學院為平臺、以定制班為載體、以“雙師雙能型”教師為保障、產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協同育人新模式,形成了人才培養定位導向精準、深化產教融合主線清晰、創新精神培育重點突出、就業能力提升目標明確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目前,學校已培育8個產業學院、15個定制班,探索出新工科、新文科背景下產教融合的新路徑,夯實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遵循OBE教育理念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遼寧理工學院校長邵良杉教授深知,一所民辦高校要辦出特色,靠的就是面向社會的開放辦學理念,讓專業對接產業,提升學校服務社會的能力,助推畢業生本地高質量就業。
學校緊緊圍繞應用型大學的辦學定位,主動對接“數字遼寧、智造強省”戰略,落實《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將新工科建設作為特色強校戰略之一,圍繞智能制造類、信息工程類和現代服務類三大專業集群,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構建素質教育和專業教育相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全融入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充分利用“英雄城市”錦州的地域優勢,打造“踐行錦州英雄精神”特色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用“敢為人先、無私奉獻”的英雄精神育人,創新“三大體系”,創建“三大課堂”,構建“四大平臺”,開展“五學五做”,推進“八個一工程”,逐步形成了課程建設、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多位一體的育人平臺,取得顯著成效。
學;谝詫W生為中心的OBE成果導向教育理念,以全面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實踐動手能力、崗位勝任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為核心目標,推動學科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對接、人才培養方案與崗位職業對接、教學內容更新與企業技術進步對接,精準定位不同專業人才培養規格要求,增強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扎實做好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課程體系構建、教學內容改革、實訓條件建設、社會合作與服務等方面的拓展與深化,在專業建設方面更加注重“接地氣”,讓專業與地方經濟建設深度融合,專業設置征求地方意見,學校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邀請地方相關工作負責人參加。以第一課堂為基礎,學校設計并實施了第二課堂育人體系,主要涵蓋思想成長、社會實踐、志愿公益、創新創業、文體活動、技能特長和職業規劃7個方面,出臺“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設立第二課堂學分標準,實現一二課堂有效銜接,打造人才培養“新引擎”。
以產業學院為平臺 校企協同培養高素質人才
學校堅持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辦學定位,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積極探索產教融合新模式,加強與產業、行業、企業精準對接,校地校企合作,確立了以產業學院為平臺、以定制班為載體、以“雙師雙能型”教師為保障、產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協同育人新模式,著力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分管產教融合副校長、遼寧維森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國義教授在談到產業學院建設時多次強調,現代產業學院是全面深化新工科建設的一項關鍵舉措,也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基石,學校一定要把產業學院建成應用型學科培育中心、科技創新與研發基地、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基地、各類資源匯集的平臺。
按照“引企入教、推教入企、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發展思路,學校在“共建、共商、共贏、共享”的合作理念下,結合重點專業,依托遼寧維森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遼寧天一工程咨詢有限公司、錦州漢拿電機有限公司等地方和行業重要企業,建成信息技術、工程管理、智能制造、用友新道·智能財務、環境與景觀設計、外語服務、體育服務、資產評估8個產業學院,在專業建設、實踐教學、專項研究、人才培養、師資共享等方面深度融合,在產業學院運行實踐中,通過教育體制創新、校企資源共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斷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學校的信息技術產業學院充分利用企業項目資源實施特色教學,將遼寧維森一線工程師、先進的實驗室和管理理念融入教學,采用“邊理論邊實踐”的形式,使學生在校期間即與企業同步發展。2022年6月,信息工程學院趙麗霞、王學艷教授參與了遼寧維森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企業揭榜掛帥項目,趙麗霞教授帶領學生揭榜基于知識圖譜技術的知識庫構建研究與技術開發項目,王學艷教授帶領學生揭榜花生種植智能感知與預警技術項目,讓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學習,同時促進了企業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為企業爬坡過坎、創新轉型助一臂之力,實現了“1+1>2”的效果。
學校十分重視青年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制定了《遼寧理工學院教師掛職鍛煉管理辦法(試行)》《遼寧理工學院“雙師雙能型”教師認定與管理辦法》等相關文件,明確規定中青年教師職稱晉升、崗位聘任須有企業實踐經歷,并將其作為二級學院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指標。產業學院堅持“按需選派、重點培養、學以致用”的原則,每年選派若干名中青年教師到合作企業掛職鍛煉,了解新工藝、新技術、新標準,參與產品研發、企業揭榜掛帥項目攻關、技術服務、難題解決和項目申報,拓寬了教師的專業視野,強化了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各產業學院共邀請企業專家參與制定培養方案18次、教學大綱21次;聘請企業技術人員為本科生講授理論課7門次、指導實踐課6門次;與企業專家合著教材2部,開展協同創新項目11項,先后選送55名中青年教師到合作企業進行培訓、掛職等實踐鍛煉,共建成校內外實踐基地11個,為相關專業提供了相對穩定的企業生產實踐基地,保證學生在真實生產環境開展浸潤式“三實”教學,即真實景、真實操、真實地的實踐教學,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就業競爭能力和就業后的適應能力。
產教深度融合 拓寬畢業生創業就業通道
遼寧理工學院的很多學生在大三時就已經通過學校的校企定制班或者頂崗實習成為知名企業的準員工,實現畢業即就業。“在學校學到的專業知識、實操技能對我影響至深。也正是這些幫助我很快從一名普通職員做到了部門經理。”畢業后就職于錦州希爾達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的2021屆畢業生張力峰如是說。
訂單式人才培養是提升學生應用能力、促進就業、為企業提供人力資源支撐的有效途徑。在產業學院的大框架下,遼寧維森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遼寧天一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印孚瑟斯技術(中國)有限公司等企業在校內設置定制班15個。定制班按照產業結構、就業市場和企業需求制定培養方案,以用人單位專業崗位知識和技能要求為目標培養人才。通過校企合作培養,學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職業意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能很快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從而使學校產教融合“落地生根”。
定制班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了企業資源,將一線工程師掌握的先進工藝流程、技術規范標準、產品研發手段和企業管理理念融入專業教學全過程,實現了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實習實訓基地和就業基地一體化建設,使學生在校期間能與企業同步發展,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同時為企業儲備優秀人才。2022年,產業學院定制班學生21人成功到定制企業就業,僅外語服務產業學院就有9名定制班學生被外商獨資企業印孚瑟斯技術(中國)有限公司錄用。
經過幾年的努力,遼寧理工學院的產學研融合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與企業聯合獲批國家產學研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3項,簽訂技術開發和技術服務項目協議70項,獲得國家知識產權172項;成立了4個校級科學研究平臺,共聘請企業技術專家(聯合)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236篇;學生參加教師科研課題從事科研活動56項,參與教師科學研究項目140余人次;聘請企業專家或科研人員為學生作學術報告79場次,現有校外實習實訓基地104個,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發揮了作用。立足于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開展的“基于歐盟STAR項目的‘三融合、四工程’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一體多維、二元融合’校企合作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分別獲得2022年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三等獎。“遼寧理工學院管理科學研究中心”和“遼寧理工學院維森信息技術研究中心”被確立為錦州市重點新型智庫項目,《校企協同培養高素質數智化應用型人才——校企共建“用友新道·智能財務產業學院”》入選中國商業會計學會數智人才培養優秀成果案例。
學生在校企合作中受益匪淺,除了專業技能的學習實踐以外,更有機會參與新項目、新成果的研究與開發,創新創業意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發。一些優秀畢業生走上自主創業之路,從“找飯碗”到“造飯碗”。
近年來,學校被評為遼寧省創新創業優秀組織單位33次,獲批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69項,其中國家項目31項、省級項目57項;學生4441人次參加國家、省級創新競賽,獲獎1430項,其中全國一等獎6項、二等獎11項、三等獎及優秀獎63項,省級一等獎146項、二等獎295項、三等獎及優秀獎909項;學生18672人次參加校級創新大賽,獲獎4302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24件、軟件著作權54件,注冊創業孵化公司1家。學校榮獲遼寧省2022年度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獎勵一等獎。
風勁潮涌,自當揚帆破浪;任重道遠,更須策馬揚鞭。面向未來,遼寧理工學院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持續以產業學院為平臺,以定制班為載體,以培養區域經濟社會迫切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為目標,充分發揮高校創新要素集聚和企業創新主體的資源優勢,構建校企協同產學研合作平臺,實現學校專業教育與企業實踐育人深度融合、高校人才培養和企業崗位需求無縫銜接,奮力譜寫學校高質量發展、特色發展的錦繡篇章。
(譚曉暢)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