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不良粉絲文化亂象要加大平臺治理力度
日前,新華社報道,相關主管部門整治不良粉絲文化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中央網信辦深入清理涉粉絲群體違法違規和不良信息,結合正在開展的“清朗·‘飯圈’亂象整治”專項行動整治不良粉絲文化亂象,目前已累計清理負面有害信息15萬余條,處置違規賬號4000余個,關閉問題群組1300余個,解散不良話題814個,攔截下架涉嫌集資引流的小程序39款。這些舉措具有立竿見影之效,對于引導未成年人理性追星有積極意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粉絲文化形成的背后是行業資本與網絡平臺的合謀。造星勢力利用青少年對明星的喜愛和非理性情感,誘導青少年應援集資、高額消費、攀比炫富,煽動挑撥青少年粉絲群體互撕謾罵。一些青少年網友,在這種機制的誘導和裹挾之下非理性追星,并從線上走到了線下,有的聚集在航站樓為明星接送機影響機場正常秩序,有的為了追星應援不惜倒掉大量牛奶飲料,有的借貸集資為藝人明星打榜投票……種種行為沖擊公序良俗,影響惡劣。
而網絡社交平臺,借助“熱搜榜”“明星勢力榜”“音樂排行榜”等人為制造話題和“熱搜”。平臺連接起了產業、偶像和粉絲,再通過種種方式將流量變成收益。“熱搜”可以買,也可以花錢撤下,網絡議題的設置權成為平臺的“搖錢樹”。這種“流量為王”機制,加劇了不理性追星的現象。一些容易引發沖突和對立的負面、撕裂的話題,更容易上熱搜榜。而粉絲則在平臺上互撕謾罵、拉踩引戰、刷量控評,甚至是人肉搜索、人身攻擊、惡意舉報。平臺也因此變得充滿戾氣,不斷聚集負面情緒。這種網絡交往生態,不僅加劇了非理性的追星,也毒化了青少年的思維方式,誤導侵蝕青少年三觀。
整治不良粉絲文化亂象,要求明星承擔起引領社會風尚的責任,為青少年樹立起良好的榜樣,也要求改變當下這種“造星”生態。一個明星沒有什么優秀的作品,卻能成為“頂流”,賺得盆滿缽滿,這種生態無疑是扭曲的、變態的,這迫切要求行業監管部門對此種亂象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有力的規范。
整治不良粉絲文化亂象,要加強對“飯圈”較為集中的網站平臺的治理。要堅持“誰經營誰管理,誰受益誰負責”的原則,督促平臺通過建立粉絲社群管理機制,加強關鍵環節功能調整,同時對重點人、重點賬號進行分類施策等,規范“飯圈”的言行,加大不良信息處理力度。
整治不良粉絲文化亂象,更要重塑平臺運營機制。隨著網絡社交平臺的壯大,平臺成為輿論場上的議題設置者,擁有了影響話題走向的權力,合理利用這種權力能夠助推構建平和理性的網絡空間,但如果利用這種議題設置權人為地制造“熱搜”,無底線地追逐流量、利益,則會加劇網絡輿論場的暴戾與撕裂。因此,構建清朗網絡空間,要強化對社交平臺的監管,從產業鏈進行深層治理。平臺要摒棄“流量至上”的原則,改變“平臺造星—飯圈消費—流量變現”的商業模式,要善待、善用技術賦予的權力,認清自身的社會責任,做一個負責任的議題設置者,從而扭轉爭議性話題增多、虛假信息泛濫、輿情快速反轉、社會負面情緒不斷聚集的平臺生態。
廣大青少年是數字時代的“原住民”,網絡就像空氣一樣滲透到他們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網絡空間的生態質量對他們的求知途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產生著重要影響。“飯圈”不能成為“怪圈”,營造天朗氣清的網絡空間,構建平和、理性的網絡交往生態,引導青少年理性追星,使網絡成為正能量聚集地,共創更高質量的網絡文化,是全社會的共同期待。( 鐘焦平)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