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文化 以美育人 ——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實驗小學建設特色少兒根藝課程
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實驗小學創辦于1964年,已有近60年歷史。學校以“惟實伏雅,惟驗育真”為辦學理念,立足文化傳承,依托少兒趣味根藝課程,將美育融入教育全過程,成為當地一所具有實驗性、示范性的窗口學校。
根藝課程
立足本土,學科融合
湖北南漳根雕藝術歷史悠久。當地藝人用樹根、樹藤等材料,創造出具有觀賞性和實用性的根藝作品。南漳縣實驗小學依據新課程標準,結合當地自然和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以“開發地方精品課程,提升學生審美體驗”為目標,構建少兒趣味根藝課程,集師生之力編撰了《趣味根藝》《百變小石頭》《多彩原木畫》《花葉貼畫》《袖珍盆景》等校本教材,形成“有趣的自然造型”學科融合模式,將美育納入學校人才培養體系。
根藝課程著眼于根趣、制趣、雅趣。學校梳理根藝制作步驟,以欣賞評述、造型表現、設計應用、綜合探索為四大板塊,開發出14個課題,根據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按四季更迭及欣賞形式美、理解內涵美、發現自然美、表現稚拙美的順序編排,內容逐層推進、螺旋上升。學生參與創作實踐,領略根樁色彩、動態、肌理的趣味,在制作中體驗裁剪、組合、打磨與著色之趣,在大師作品中品味根藝文化高雅之趣,自主創作的作品充滿了童心稚拙之趣。
學校還研發了電子教材、綜合實踐活動資料、專題講座資料、課件資源包等,建立了標準的根藝制作室,配備了50套根藝制作工具,吸引學生、教師和家長參與。根藝展廳內薈萃了學生的優秀作品。
學校應用自編教材,開展根藝課堂實踐,開發“有趣的自然造型”分段式課程,通過常規授課和綜合實踐活動“雙輪驅動”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美術技能和審美能力,引導學生動手創造,進行美學探究,獲得創作體驗。
學校還將根藝課程滲透進其他學科教學。例如,勞動課上,孩子們采集樹葉、學習培育水培植物、認識勞動工具等;科學課上,通過樹葉認識樹種;語文課上,學習書寫樹葉介紹和觀察日記,記錄玉米盆景生長過程,用美術評論的方式賞析根雕作品等。
根藝課程不僅讓學生更充分地了解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陶冶藝術情操,發展創新思維,還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培養熱愛家鄉和民間藝術的情懷。
藝術實踐
多彩活動,成效顯著
綜合實踐活動是根藝課程的重要內容和形式。在活動中,教師提出研究主題,學生提出子課題,小組制定研究方法和時間,學生合作完成實踐體驗和成果展示,創作大量作品,如撰寫參觀體會、根雕的寫生繪畫、設計制作根藝作品等;活動結束后,學生展示作品,競選根藝小達人等,激發熱愛民間藝術、包容多元文化的情感,樹立環保意識和傳承民間文化的責任感及使命感。
學校圍繞根雕課程舉辦特色根藝節、根藝攝影競賽、根藝名家講座、美術評論競賽等活動;利用家校平臺,動員家長在節假日帶孩子參觀城東盆景園、四木根藝苑,走訪老一輩盆景根雕藝人等,增進孩子對當地民間藝術的了解。
學校建設“校外研學基地+特色手作民宿+校內造物坊”的校內外實踐基地,寒暑假組織學生到研學基地參觀根藝作品、認識根材、觀摩技藝;在“鮮花節”“采摘節”“年貨節”,匠人現場向師生展示自然造型手作的魅力;校內植物園、班內植物角、多功能智慧制作教室、校園美術館等,都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和創作空間。
自然造型藝術活動吸引了眾多學生、家長和教師的興趣;用來記錄活動的美篇、抖音有上萬點擊率,深受當地群眾喜愛,贏得了家長的支持和贊譽;學校創建12所自然造型藝術聯盟校,通過短期支教、異校走教、聯校教研、遠程“雙師”課堂、微視頻小課堂,以資源共享、駐校推廣等方式助力山區藝術教育,取得了顯著成效。例如,老官完全小學的特色活動“有趣的卵石造型”被南漳電視臺專題報道;肖堰鎮花莊完全小學開設“自然造型藝術”系列課程,讓山里的孩子也享受到優質高效的藝術教育。
學校還將自然造型藝術與創客教育、研學旅行等融合,與南漳縣研學基地、印象老家旅行社、天池山度假村合作,通過課程輸出、精準服務、專題展示等模式,創建特色民宿,開展旅游研學項目,吸引更多人欣賞、創造和傳播自然造型藝術。
在全國綜合實踐活動論壇上,學校教師與美國課程專家交流,學校多名學生的根藝作品被湖北省圖書館收藏,并遠赴芬蘭、意大利、俄羅斯等國展出。
傳承文化,繼往開來,南漳縣實驗小學將繼續堅持以美立校,立德樹人,培養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張勇 劉南嬌)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