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立”起來的信仰教育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08-08  閱讀:次   |
42.9K

  浙江錦繡育才教育集團打造有信仰的教師隊伍、 開發關于信仰的教材、培養信仰堅定的學生—— “立”起來的信仰教育

  春播秋收,農耕有時。如果播下的是一顆信仰的種子,何時才能見收獲?

  堅守教育“長期價值觀”的浙江錦繡育才教育集團,耕耘二十載,如今已開始收獲。

  集團所屬學校以黨建工作為價值引領,以“不收家長一分錢贊助費、不做有償家教”的鐵律,在名校林立的杭州教育界樹起良好口碑。

  2013年,學校在早期探索基礎上開始“黨在我心中”校本課程的開發,將黨史引進課堂,一改信仰教育零散不成體系的面貌,學校“信仰育人”有了總抓手。

  以黨建引領學校發展,把信仰注入育人內涵,“樣樣落實,天天堅持”,學校贏得百姓“用腳投票”,實現跨區、跨市發展。2016年,育才教育集團黨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

  2018年,育才教育集團“黨的知識——黨在我心中”課程經系統修訂,由省中小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審查通過,在杭州拱墅區123所中小學全面推廣應用,從小學到初中各年級全覆蓋,每月一課時,9年共72課時。拱墅區由此也成為浙江省最先探索讓黨史課程走進中小學課堂并納入教育督導的區縣。“只有走進課堂,青少年的信仰教育才有生命力。”拱墅區教育局副局長戴麗群說。

  學校發展的首要是植入信仰

  作為一名“70后”,育才教育集團總校長郜晏中認為,“紅色信仰”必須隨辦學植入師生靈魂。

  但一次國旗下的講話,卻讓郜晏中受到“刺激”。當他滿懷深情地對臺下的學生講到“紅領巾是紅旗的一角,是革命烈士用鮮血染成的”,學生隊伍里卻發出一聲嬉笑。

  現在,社會思想文化呈現多元化特點。“我們從小在身邊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都在傳達一種清晰的價值觀,無形之中意識形態就慢慢入腦入心了。但現在信息‘爆炸’,核心價值觀教育面臨很多挑戰。”

  隨著“00后”“10后”走進學校,郜晏中意識到,孩子們生活的環境與他們父輩的學生時代相比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學校對學生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2%的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不熟悉,對“中國共產黨是怎么誕生的”“為什么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樣的問題,許多學生啞口無言。

  “立德樹人,沒有信仰的教育,怎么立得起來?”郜晏中認準一條:只有旗幟鮮明地亮出價值觀才能打出學校品牌,才能引領學校高質量發展。

  該校在創立之初就建立了黨支部,在年級組、學科組建立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組織體系,以強有力的黨建工作引領師德師風,涵養教師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和熱愛,同時把“愛國”“信仰”融入教育教學,從革命歷史中挖掘精神文化資源,引導學生律己、立志、向學。

  無論國旗下的講話,還是家長會、主題班會、教師會……郜晏中帶領班子宣講的主題都圍繞一個“正”字:學校是“正”的,任何時候不收家長贊助費;老師是“正”的,任何時候不做有償家教,不體罰學生,作業全批全改;學生是“正”的,要有禮貌有規矩,心中有黨,眼里有光……

  如此,育才很快得到社會認可。目前,已發展成為一個擁有26所學校、1.5萬名學生的教育集團。

  紅色教育從“入耳”到“入心”

  隨著學校向區外、市外發展,形成擁有眾多學校的教育集團,面對不同區域、不同發展階段的學校,如何復制總校文化,尤其是堅持“價值觀育人”的辦學方向,成為育才教育集團面臨的首要問題。

  從創校初期的校長宣講,到班子宣講、班主任和教師宣講,育才的紅色教育走過了一段“入耳”的過程,也因此積累了豐富的課程資源,但終究不成體系。不同的講者對史實的講述理解亦不盡相同。

  “今天我可以講,明天呢?這么多學校,靠一張嘴哪講得過來?”作為育才教育集團黨史學習教育的“總教官”,學校黨委書記郁龍旺建議,盡快把開發黨的信仰教育教材提上日程,為學校的價值觀教育提供專業支撐。

  郁龍旺的建議很快得到積極回應。在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指導下,學校制定了“黨在我心中”課程標準,成為浙江省首個面向中小學生的黨史課程標準。標準明確提出,“黨在我心中”系列課程的宗旨是“培養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情感和政治認同”,“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

  課程標準的制定,推動了系列課程的開發。從2013年起,“黨在我心中”完成課程編寫,并經歷多輪修訂、迭代、試用。從2016年起,集團所屬中小學正式開設黨的知識教育課程。每學年安排8個課時,9學年共72個課時。“道德與法治”和“思想政治”課教師承擔具體的授課任務。

  給學生上黨課,學生能接受嗎?“剛開始,我們心里也有些打鼓,不知道學生對課程的反應,但上下來總體效果還不錯。”一名思政課教師說。由于課程遵循了中小學生認知規律,加上育才嚴格的備課制度,“黨的信仰教育”在課堂上呈現出生動的面貌,很快被學生接納并融入全校課程體系。

  一套關于“信仰”的教材,通篇沒有刻板的說教,而是以大量生動的歷史故事作為內容基礎,每冊教材包含“黨的故事”“黨的知識”“黨的歌曲”“黨的活動”4個模塊。不同學段內容依次遞進,組成了具有序列性、結構性的課程體系。比如,在小學一至三年級的課本中,首先選取了幾位黨的領導人的小故事,還全文標注了拼音,讓學生能讀得懂、學得進。而在七至九年級的課本中,開始講述“小崗村的故事”,要求學生采訪身邊的共產黨員,體現學習的廣度和深度。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嚴格按照“六步教學法”實施教學,3次手寫備課教案,做到教學目標清晰,教學內容吃透。在一堂初二年級的“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黨史課中,教師結合學生正在學習的中國近代史,對1840—1921年的中國歷史大事件進行了系統梳理,尤其是大量影視資料片的鏈接,不僅讓學生“入心”,還讓學生“入情”,一堂大課分成若干小節,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

  除了課堂知識點的講解外,這套教材還注意貼近學生真實生活,設計了大量社會實踐活動,注重日常習慣養成,要求學生每天聽“新聞與報紙摘要”,到各地游學必到“兩館一碑”。課程的導入,營造了濃郁的黨的知識學習氛圍,讓集團各中小學學生對歷史和時事產生了濃厚興趣,對黨史的了解程度有了明顯提升。

  家住杭州拱墅區的學生李何睿怡,聽了黨史課還覺得不過癮,用自己的壓歲錢買了《毛澤東選集》,每天做完作業就認真閱讀,還在書上做批注,成了班上的“黨史小明星”。初二男生余果對記者說,他和同學課余時間常常收聽時事新聞,大家還經常討論一些熱點社會話題,已經有了入黨的信念。

  有信仰的教師才能做好信仰教育

  在育才教育集團各學校,黨員教師的辨識度很高:遠遠走來,就能看到他們胸前別著的黨徽和校徽,一紅一藍,很是醒目。

  該校不僅從著裝上,更從價值引領上要求黨員教師“亮明身份”。每年的初一新生招生宣講會,學校都在杭州“大會堂”召開。面對上千名家長和各媒體,黨員教師要帶領初一教師宣誓并簽署“六不承諾書”:不接受家長宴請、不接受家長饋贈、不委托家長辦私事、不做有償家教和在外兼課、不帶手機進課堂做與教學無關的事、不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

  學校紀委每年就“六不承諾”執行情況,在全體學生家長中進行拉網式問卷調查。問卷采用全員發放、全員回收、交叉統計的方式,力求監督無死角。

  “既然是信仰教育、價值觀教育,就不僅僅是讓學生系統學習黨的知識,更要讓學生感受到黨員的先進性,感受到信仰的價值取向。”相比之下,郜晏中更注重師德師風對學生的耳濡目染。

  在育才教育集團,學校發展到哪里,黨組織就建到哪里。隨著辦學規模不斷壯大,育才教育集團成立了集團黨委和紀委,在各學校建立黨總支或支部,年級組或學科組建立黨支部或黨小組,年級組長、教研組長、備課組長以上干部優先考慮由黨員擔任,做到關鍵部位、關鍵崗位有黨員。同時,把原來分散在各地的學校黨組織,由教育集團黨委統一領導和管理。根據各校由集團校務委員會具體領導的實際,采取雙向交叉任職、參與決策、互通情報的做法,增強黨組織對學校的引導力。盡量讓黨員干部“雙肩挑”,讓非黨員學校領導對黨的工作具有知情權、參與權和發言權。

  在育才教育集團,黨的工作和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黨員就是“行走的旗幟”,方方面面都是模范標兵:突發事件有黨員先鋒突擊隊,創新教學模式有黨員攻關小組,關愛學生、全員家訪、晚自習答疑有黨員教師帶隊……

  “信仰教育,總有人會問我們看到了什么效果。我想,信仰是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學生和家長的認同、社會評價的口碑就是對我們的認可。”郁龍旺說。育才創校初期的幾屆畢業生,有不少在大學選擇了師范專業,畢業后再次進入育才,成了這里的教師。“回想那時候,就覺得老師對我們不是一般的負責,他們身上有一股正氣。”大學畢業后回到育才任教的金老師說。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