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盆景,要樹苗 ——湖南省桃源縣文昌中學校長孫智良的辦學情懷
“一輩子就在一個院子里工作。”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桃源人,湖南省桃源縣文昌中學校長孫智良說,他把一生的情緣給了教育,把根深深地扎在這里。
將一所普通學校變成當?shù)厝巳讼蛲?ldquo;名校”,讓后進生成為學校“最閃亮的星星”,將德育內(nèi)化成學生自覺的思想行為……孫智良想了很多“招”。如今,提起文昌中學,當?shù)乩习傩諑缀鯖]有不贊賞的。這所沅水河邊、天子山旁的縣城初中,究竟如何成為孩子們幸福成長的樂土?讀懂了文昌中學就會知道,遇到“對的人”很重要。
“愛動腦筋”的校長
現(xiàn)年55歲的孫智良是名副其實的“教育老兵”,在沒有走上校長崗位之前,他一直擔任班主任,戰(zhàn)斗在教學第一線。那時候,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業(yè)務和班級管理上面,把教育情懷簡單地理解為教好書、育好人。
2016年,孫智良出任校長,走到管理前沿。他是個“工作狂”,一年四季都是“白+黑”。只要有學生在學校,孫智良每天在學生起床前進校,晚上11點半回家。他最擔心的是離校較遠的幾百名住校學生的安全,每天只有等他們關燈睡覺了,自己再到校園里轉兩圈,才肯回去。許多時候,孫智良的周末都是在學校過的。
除了勤懇,孫智良還有許多“好點子”。比如在一些地方,家校矛盾是一道邁不過去的“坎”。如何“爬坡過坎”?孫智良說,要直面問題、直擊痛點、直解難點。
于是,文昌中學啟動“家長開放日”和“校長接待日”。學校開展活動,不論大小、不分年級,都以微信群和邀請函的形式通知家長。時間久了,教師和家長“混了個臉熟”,家校關系就這樣慢慢融洽了。
針對部分活動抽不出時間來的家長,孫智良把自己辦公室的“那扇門”敞開,歡迎他們來“坐一坐”“聊一聊”。這種每周五辦公室里的“排排坐”“碰碰頭”,是學校給家長提供的“一站式服務”和“最權威解答”。現(xiàn)在,家長們有的只是“理解了、感謝了”這些掏心掏肺的話語。
還有,針對學校文化氣場不夠、文化氣質不足,孫智良打起了“文化牌”,讓學堂“提神”。怎樣設計;?孫智良拿來紙筆,冥思苦想,把校名頭字“文”變形,用圖案生動展現(xiàn)了文昌人追求卓越的優(yōu)秀品質。還有,校門口的對聯(lián)、誠信亭的修建、《修身歌》的編寫……一一都打上文昌的烙印。
孫智良愛動腦筋,不管多小的事也精益求精。為了師生、為了學校,“薄臉皮”的孫智良作風變了,他會放下臉面,到處“化緣”。“他喜歡把自己的人脈拉攏起來,打包到學堂。”學校辦公室主任余利平說。
“后30%”管理藝術
教育是慢的藝術,孫智良喜歡用心等待。
文昌中學的生源是漳江鎮(zhèn)上5所小學培養(yǎng)后通過劃片招生進來的,質量參差不齊。教師們圍著分數(shù)“打轉轉”,教學視野放不開。
孫智良認為,教育人要用最溫暖的胸懷去擁抱孩子,不拋棄、不放棄每個學生。要從狹隘的質量誤區(qū)走出來,盡可能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和增值。一上任,他就改變了師生評價機制,調整了評價辦法,讓師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后進生是學校“最閃亮的星星”,這是文昌中學推行“后30%”管理帶來的校園景觀。“后進生上不去,學堂就上不去,我們辦教育不能讓后進生‘掉鏈條’。”孫智良喜歡全體學生“一起上”。
為了求解學生“發(fā)展最大值”,孫智良啟發(fā)教師實施分層教學,聚焦最有效的課堂教學效果,引導教師做足課堂準備、努力弄清學情,重點解決優(yōu)等生“吃不飽”和學困生“吃不好”兩大問題。
在文昌中學,不搞一言堂的“滿堂灌”,始終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要求教師把有效果看作課堂底線,同時課后布置分層作業(yè)。優(yōu)等生作業(yè)多些、難些,后進生作業(yè)少些、淺些,中等生作業(yè)難易搭配,通過“抓兩頭,促中間”,慢慢提升整體成績。“辦教育,和我們下廚一樣,就是要和學生‘胃口’。‘胃口’上來了,什么都好辦。”孫智良形象地打著比方。
學校根據(jù)師資力量和學生愛好,從充分挖掘師生潛力的角度出發(fā),按照每隊100人的標準,把興趣相同的學生聚在一起,成立了器樂、舞蹈等10個課外興趣小組,讓孩子們?nèi)繀⑴c進來,張揚個性,找到自信。每年,學校被省級示范性高中錄取的藝體學生近30名。同時,學校大力改革評價機制,學生參加興趣小組特長培訓,根據(jù)平時課堂表現(xiàn)和作業(yè)完成情況,按4個等級加分;學生參加了才藝表演、比賽等,都有加分,學期末一并計入學生總成績。
下活一盤德育的大棋
“文昌中學的孩子‘好有愛’”,這是社會對文昌學生眾口一詞的評價。小孩街上跌倒了,學生主動扶;老人公交車上沒座了,學生主動讓;社區(qū)招募志愿者,學生主動去……這些標簽是怎樣貼上去的?
孫智良的答案是“下活一盤德育的大棋”。學校把德育擺到最前頭,圍繞立德樹人,響亮地提出“知行合一,德能雙馨”辦學目標,對中學生守則進行細化,出臺了不少文件,把學生德育積分納入班級評優(yōu)評先、入隊入團、綜合評價系統(tǒng),作為各種優(yōu)秀推選、資助補貼的重要依據(jù)。
除了對學生有要求、有考核外,學生的德育表現(xiàn)還直接和教師量化一起掛鉤、一起打分,在教師考核評價里,學生德育表現(xiàn)占到教師量化總分的40%,而教學成績只占30%。“孫校長一直強調,德育不行了,那是危險品,我們的目標是讓學生成為優(yōu)質品。”學校政教主任陳世波說。
桃源是一塊紅色的土地,紅軍指揮部舊址、紅軍紀念碑、烈士公墓等就在文昌中學旁邊。學校利用這些得天獨厚的德育資源,建立現(xiàn)場教學點,通過清明掃墓、參觀遺址、解讀歷史等形式,學習身邊的“活教材”,浸潤學生心靈,播撒愛國的種子。
每年農(nóng)耕時節(jié),學校還會帶領學生走進田野,讓學生學插秧,體驗勞動生活,或者走進當?shù)氐募t茶基地,讓學生體驗采茶、制茶。在一次次參與勞動的過程中,孩子們慢慢長大,記住了鄉(xiāng)情。
如何實現(xiàn)家校教育同頻共振?文昌中學實施家校合力“1+6”工程,樹立一個家校同心的理念,推進合力工程,比如學校推行《家長賞析日志》,要求家長填寫教子經(jīng)驗、說說和孩子在一起的趣事、推介好書、聊聊教子困惑、傳達對孩子的心愿、談談對學校和班級的建議等,同時互相傳閱,大家取長補短,積累可復制的育人經(jīng)驗。
不少前來參觀的校長、教師表示,他們在文昌中學孩子的身上能找到“最醒目的標簽”。而這也是孫智良的心愿——將學校辦成一個有溫度、有責任、有希望的地方。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