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促進生命成長的自主性課堂
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顛覆了現代人的教育生活,讓教育者與學習者對以生命為本以及生命與環境、社會、技術等和諧共融的觀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與思考。早在20世紀初期,杜威等教育家就把教育視為持續不斷的“生長”過程。今天,自然生命“生長”的完整意義被重新評估與認識。教育界普遍認同,學習者完整意義的“生長”,不僅包括生理上的成長,還包括精神層面和社會層面的成長,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三者的融合匯聚。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我們應重新梳理課堂教學在促進學生生命成長方面的作用,課堂教學應該更加尊重學生的生命意識,關注學生的生活狀態,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激發學生的生命潛能,提升學生的生命價值,以促進學生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會生命三者均衡發展。如何將以師生生命成長為核心的認知轉化為更加精細化的教育行為,是實現“人的真實生命復歸”的關鍵。
建立以“自我發起”為內驅力的多元課程體系
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羅杰斯指出,意義學習包括學習的“個人參與”和“自我發起”兩個要素。學習的“個人參與”囊括情感和認知兩個方面的內容,“自我發起”則是學習者的內部動力。同時他還提出了“非指導性教學”及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的重要論述。
學習者“自我發起”內驅力的養成,依賴于校園及課堂自主文化的建立,依賴于關注生命成長的自主高效課堂的實施。從學校的視角出發,構建以“自我發起”為核心動力的多元課程體系是重中之重。全面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背景下,“切問近思,自主課堂”的課堂教學理念逐漸形成,并被教師廣泛采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多維互動等課堂教學模式的推廣,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自我發起”體現在學生學習觀念與方式的轉變,即從被動接受知識的灌輸轉向主動探尋知識的生成過程。以“自我發起”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是教育“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理念的集中體現。自主成長是每一個生命個體在教育的外部條件和環境的激發下,掌握自我發展的主動權,激發個體自我發展的內驅力,調動個體自我發展的能動性,積極主動地求得和諧發展,從而使其主體性、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的活動過程。關注成長,就是關注學生的心智與體格、性情與人格、質量與價值,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為學生的自主成長奠基。
自主性課堂的成效取決于三大要素
作為生命成長的核心場域,自主性課堂圍繞目標、活動、評價三大要素展開。
目標(Objectives)是自主性課堂意義的重要體現,應該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協商確定,而不是像傳統課堂由教師單方面強加給學生。教師要想盡一切辦法充分了解學生和教學內容,讓學生充分了解自己,用各種辦法充分暴露學生的學習困難和問題,通過學情和內容分析來確立教學目標,比如:化學、物理、生物科組的課前五分鐘小測,英語科組的前置性作業等。以前為了小測而測,為了布置作業而布置,但在自主學習理念和關注生命成長的教學理念指引下,平時的一些常見做法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教學觀念發生改變,教學效果也煥然一新。
活動(Activities)主要包括師生在課堂中的經歷,用課堂活動也就是一組組事件的內容、形式和結果來說明。懲戒式課堂學習活動和鼓勵式課堂學習活動,其內容、形式和結果顯而易見有很大不同。關注師生生命成長的自主學習,課堂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原則是尊重生命、自主學習、愉悅體驗、生動直觀和活力充沛。以學生知識的建構、能力的培養和良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作為實施準則。
在評價(Evaluation)上,教師應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考評體系和學生自主學習的成長檔案,指導學生參與評價,用評價激發學生的內在驅動力,幫助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對世界的好奇心和與生俱來的求知欲。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既能對自身的教學模式進行解構和再認識,又能引導學生在對事物的認識與反思下培養創新意識。
以高三專題復習課為例,眾所周知,高三課堂對課堂教學目標的要求最為嚴格和明確,高三專題復習課最強調目標的達成。教師可通過做高考真題提煉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把具體的教學目標引入到“范例”之中,把學生的主體作用貫徹到整節課之中。這種OAE(目標、活動、評價)教學模式有助于師生把握教與學的針對性,提升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理解,實現課堂教學目標。
自主性課堂需要以OAE學案為載體和支架
自主學習不是漫無目的、隨意性的學習,而是一種自我調控、主動建構的學習。實現自主性課堂的教學模式,需要OAE學案作為載體。OAE學案是教師在學習理論、教學理論的指導之下,在授課前依據教學目的和學生認知結構的特點,以課時和課題為單位,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模擬問題發現過程,針對課本中相應的內容和預備知識,精心設計遞進性問題系列,引導學生沿著問題的臺階完成自主探索的學習過程。OAE學案是指導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案,既是學習文本也是教學載體,能讓學生留下思維的軌跡。學生可以利用它進行前置性學習和補償性學習,操作類、技能性知識可以隨時隨地反復地學習。
基于OAE學案“目標—活動—評價”的邏輯結構,以學情和課程標準設計教學目標、教學活動與評價,才能實現課程標準、教材、教學、評價四位一體。
在實際教學中,學校主要通過以下六個環節,構建課前—課中—課后全方位覆蓋的OAE學案結構體系。
1.制定學習目標。教師應參考課程標準制定當前課程的學習目標,帶領學生以明確的目標為導向進行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與課后的反思評價。
2.提出學習建議。教師應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點明學習的重點難點以及攻克的方式,引導學生構建基于學習主題的知識體系,降低學習過程中的盲目性。
3.進行課前準備。課前準備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提前了解基礎知識,以便在課堂中迅速切入重點與難點的學習。教師應明確課前預習的內容與學生閱讀教材、完成檢測的時間,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置預習檢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思考解決問題。
4.課中互動學習。課堂上聚焦學習的難點與重點,通過設計學習情境,活用教材提出問題,激勵學生在動筆中思考,積極回應教師拋出的問題,形成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
5.建立課后互助區。教師指導學生之間相互溝通、相互監督,對課程內容進行復盤,鞏固和深化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整理學案的能力與習慣。教師可在班級中建立學習小組,鼓勵成員之間互相檢查學案,提出修改或補充的意見并簽名。
6.完善課后練習區。課后練習是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查漏補缺的主要手段。教師應根據課程標準、教學指導意見、高考考試說明的要求編寫試題,并科學地設定完成的時間。
OAE學案是指導師生共同構建自主性課堂的指南,它標示了學習目標、前期準備、學習實踐和學習感受。OAE學案從制度上保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的目的、方式、自我測評的依據和與同學合作學習的機會。自主性課堂為學生的生命成長提供了良好的教學環境,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被最大程度地調動起來,學習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鍛煉。
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堂教學的任務在于促進知識與生命成長的結合。在自主性課堂的教學模式下,知識具有內在的生命,能夠從內部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與需要,提高學生主動探索的求知欲與動手能力。在基于生命成長的自主性教學模式中,師生雙方的精神生命、社會生命都能獲得成長。教學不再局限于刻板地傳授知識,而是以提高學生的生命質量、拓展學生的生存智慧、促進學生的生命成長為宗旨。教師引領學生充分發揮探索和認識的自主性,提升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最終實現師生生命自由健康的共同成長。
(作者系廣州市第八十九中學校長李其雄)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