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應善當“捧哏”
對口相聲中,有“逗哏”“捧哏”之分,“逗哏”是主角,是主講,主要負責逗觀眾笑、抖包袱。“捧哏”是配角,在“逗哏”敘述時,在旁邊插話、幫腔。“捧哏”對“逗哏”講的內容,或同意、或反對、或敬佩、或譏諷、或提問、或補充,話雖簡短卻十分重要,能起到點綴、幫助、渲染氣氛的作用。如果說“逗哏”是紅花,那么,“捧哏”就是綠葉。正是由于兩者的巧妙配合,才深深吸引著觀眾。
在語文課堂上,學生應該是主角、是“逗哏”,教師應該是學生學習的配角、是“捧哏”。可是,現在很多課堂上師生關系顛倒了,教師成了“逗哏”,學生成了“捧哏”,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在那不停地記。教師問“懂了嗎?”學生回答“懂了!”學生被動地學習,思維不活躍,想象力不豐富,表達不積極,效果很不好。
擺正課堂上師生的關系,就應該讓學生成為“逗哏”,教師成為“捧哏”,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幫助、啟發、鼓勵,特別是在師生對話時,教師更要學會當“捧哏”,通過“捧哏”讓學生的學習更上一層樓。
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當好“捧哏”。
“穿針引線”
在師生對話時,教師要學會“穿針引線”,引導學生學習。具體而言,可“贊”——當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可以用肯定的語氣,如“對”“好”“當然啦”“就是嘛”“沒錯”“可不是嗎”等等,鼓勵學生說下去;可“疑”——當學生的回答有明顯錯誤時,教師可用“是嗎”“如果這樣的話,那么……”等話語提出自己的疑問,糾正學生的思維;可“吐”——就是先肯定再否定,如“你的回答很有條理,只是聲音低了點”,“你的聲音真好聽,只是有幾個讀音讀錯了”;可“引”——當學生回答問題想說又說不清時,教師可提供一些詞語,提供一些句式等引導學生說清。
“煽風點火”
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不想、不敢讀和說時,教師要“煽風”,想辦法激發學生讀、說的興趣。可運用鼓勵性的語言,如“不要怕,說錯了不要緊”“不錯,繼續說”等,并在課堂上采用比賽、評獎等方法激勵學生。當學生在讀、說的過程中遇到困難,讀不下去或者說不下去的時候,教師要“點火”,再次點燃學生說、讀的信心。一位教師在教學《鎮定的女主人》時,有名學生給“姆”字組詞時說:“養母”的“姆”。班上學生嘩然。教師微笑著示意其他學生安靜下來:“你們別急,他沒說錯,只是沒說完!”接著又轉向那名學生,“你說得對,是‘養母’的‘母’……”學生在教師的點撥下頓悟了,連忙說:“是‘養母’的‘母’加上一個女字旁,就是‘保姆’的‘姆’了。”教師在學生表達的火焰將要熄滅時,又重新點燃了學生說的信心。
“火上澆油”
在課堂上,當學生學習的“火”在燃燒時,教師要“火上澆油”,讓這“火”燒得更旺。如,師問:“圖上畫了什么?”生答:“畫了小草、柳樹還有小鳥。”師說:“你能說具體點嗎?如小草、柳樹怎么樣?小鳥在干什么?”生答:“小草嫩嫩的,柳枝長長的,小鳥在空中飛來飛去。”師說:“不錯,有進步。你能再把句子說得更生動些嗎?你可以把它們當作人來說。”生說:“一棵棵小草從睡夢中醒來,它們破土而出,舒展著它們幼嫩的綠葉。柳樹像美麗的姑娘在春風中翩翩起舞。天上的小鳥飛來飛去,快樂地唱著動聽的歌曲。”你看,通過教師的一步步引導,學生的語言由不具體到具體,由不生動到生動,學生越說越好,思維和語言得到了發展。
“裝傻充愣”
課堂上,有時教師要善于“裝傻充愣”,以激發學生學習、思考的積極性。學生獨到的見解、精彩的言論也許就在教師的假裝糊涂之中悄悄萌發,異彩紛呈。某教師在執教《秋天的懷念》時,在讀“她的肝病常常疼得她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時,故意把“睡不了覺”讀成“睡不著覺”。一學生舉手說:“老師您讀錯了”。教師乘機問學生“睡不了覺”和“睡不著覺”有什么不同。學生一說:“都是說無法入睡。”學生二說:“兩者不一樣,有人身體好好的,也‘睡不著覺’,而‘睡不了覺’是說媽媽病得非常厲害,疼得她不能入睡。”學生三說:“媽媽的病非常重,劇烈的疼痛讓她整宿地睡不了,自己身患重病卻仍小心翼翼地關心安慰著自己的兒子,多么堅強、多么無私、多么偉大的母親啊!”學生通過對比,提升了自己的情感,真切體悟到母愛的偉大。
你看,教師“傻”了,學生變聰明了。教師的“裝傻”,是為了讓學生“逞強”,教師的“不能”,是為了讓學生“能”,教師的“不為”,是為了讓學生“為”,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
“挑撥離間”
語文課上,教師要豎起耳朵傾聽學生的每一句話,如果發現有“漏洞”,隨即“挑撥離間”,引導學生之間互相質疑,互相辯論。教完《孔子游春》“孔子論水”那段后,一名學生舉手說:“我覺得水不是真君子,因為水發起怒來,會沖毀家園,毀滅城市,給人們造成巨大的損失。”教師一聽覺得很新鮮,隨即“挑撥離間”:“他說得似乎很有道理,誰有不同意見,對他進行反駁?”話音剛落,一名學生反駁道:“我覺得水是真君子。水的這些暴行說到底是人類自食其果,人類不注意愛護它們,亂砍亂伐,向水中排放廢水、亂扔垃圾等,所以水才給人類一點顏色瞧瞧。”似乎說得有道理。這時又一名學生站起來說:“我覺得他說得不對。發大水這是自然規律,和保護不保護沒有多大關系。過去,不是照樣發大水嗎?就像地震一樣,你保護地球不保護地球,都會發生地震。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優點和缺點,我們應該學習它們的優點。”
教師的“挑撥離間”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使他們的思維和語言在爭論中不知不覺地發展、提升。
語文課堂上,教師的“捧哏”之法還有很多。只要我們當好學生的“捧哏”,學生這個“逗哏”就會越來越精彩,語文學習就會越來越主動,越來越積極,學習的效果就會越來越好。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鎮江市新區實驗小學吳民益)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