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障孩子“塑”出五彩人生 —— 云南紅河州特殊教育學校發展職業教育紀事
夏末初秋的云南,陽光依舊熾烈。走進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特殊教育學校紫陶培訓基地,青瓦白墻,古樸典雅,幾名聽障學生正全神貫注地拉坯、修坯,他們的未來就在這手上的泥土中。
如何讓殘障學生學到一技之長,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國務院近期印發的《“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展規劃》提出,著力發展以職業教育為重點的殘疾人高中階段教育,使完成義務教育且有意愿的殘疾青少年都能接受適宜的中等職業教育。紅河州特殊教育學校依托當地優勢產業,根據殘障學生的身心特點,探索了一條適合殘障學生健康發展的職業教育之路。
紅河州特殊教育學校所在的建水縣有著千年的制陶歷史,建水紫陶以“手工拉坯、書畫裝飾、陰刻陽填、高溫燒制、無釉磨光”的獨特工藝,與江蘇宜興陶、廣西欽州陶、四川榮昌陶并稱為“中國四大名陶”,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年來,當地政府大力發展紫陶產業,預計“十四五”期間,紫陶產業產值將從40億元增長到120億元。由于獨特的制作工藝,紫陶所有流程都需要人工,紫陶工藝師缺口達3萬人。
紅河州特殊教育學校敏銳地抓住建水紫陶發展壯大的契機,根據殘障學生身心特點,2012年開辦工藝美術建水紫陶制作職高班,招收初中畢業的聽障學生培訓紫陶技藝,后又針對聾啞人士開展紫陶技藝社會培訓,被中國殘聯確定為首批國家殘疾人職業培訓基地。
“聽障學生雖有聽說障礙,卻也有抗干擾能力等優勢,符合紫陶從業人員耐心、細致、專注的人才要求。”紅河州特殊教育學校校長李德介紹,在實際教學中,學校又根據男女生的身心特點,引導男生從事偏向拉坯、修坯等需要較多體力的工種,女生偏向刻填、粘接等要求精細操作的工種。
學校聘請10多位各級紫陶制作非遺傳承人定期到學校義務授課,并建立了一支專兼職陶藝師隊伍。學生經過3年制泥、裝飾、刻填、燒制、打磨等工藝的系統學習,畢業時能夠熟練掌握紫陶制作工藝。
目前,學校已有34名學生參加全國陶瓷裝飾工和成型工考試,并取得相關證書。學生在面向全國的建水紫陶技能大賽上連年獲獎,師生創作的上萬件紫陶產品遠銷省內外。
不少家庭經濟困難的聽障學生依靠紫陶制作的手藝成功脫貧,馬喬興就是其中之一。幼年喪父的馬喬興2015年初中畢業后升入學校的紫陶制作職高班,2018年畢業時已熟練掌握拉坯和修坯技術,憑著精湛的技術,現在月收入6000多元。
李德介紹,一些入行更久、技術更全面的聽障學生月收入已過萬元,能夠在城里買房買車。薛劍峰、沈路程等畢業生,已經成立了紫陶工作室,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
學校還組織殘障學生到企事業單位、中小學、幼兒園開展紫陶技藝展示活動。“殘障學生通過展示技藝能增強自信,更加被社會大眾所理解,這有助于殘障學生融入社會,同時也能擴大學校職業教育的品牌影響力。”李德說。
在建水紫陶技藝培訓的基礎上,學校還針對智力障礙相對較輕的學生,開展紫陶包裝盒制作培訓。學生經過培訓后,已經能夠賺取一份滿足基本生活的收入。
雖然是暑假,但學校的師生沒有閑著,他們正在為一場拍賣會進行紫陶產品創作。今年底,上海國際商品拍賣有限公司將在上海為該校舉辦一場學生紫陶作品專場拍賣會。“我們力爭創作100件高水平的紫陶作品,代表建水紫陶藝術水平,體現特教學生自立自強的形象。”李德說。
揉捏塑造、寫詩作畫、雕刻填埋……原本平平無奇的泥土,經過雙手的打磨成為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原本要為未來生活擔憂的殘疾孩子在重塑五色陶土的同時,也在重塑他們的人生——幸福而有尊嚴的生活。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