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青白江區實驗小學持續打造自然教育校本特色課程
體驗喚醒生命 實踐釋放潛能 ——成都市青白江區實驗小學持續打造自然教育校本特色課程
憶崢嶸歲月譜教育新篇
——成都市青白江區教育改革發展巡禮
時間之上,歷史的坐標清晰而有力。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立足陸港樞紐優勢,錨定打造現代化和國際化成都北部中心的青白江區,也吹響了走向更好未來的集結號。城市發展,教育為基。多年來,在黨的正確領導下,青白江區政府部門始終把教育作為城市能級躍升的重要支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促進教育和城市的互動與融合。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白江區積極擔當教育改革的探路者,先后承擔國家教育云規模化試點,率先在四川省探索“普職融通”教育模式、全面實施“區管校聘”教師人事制度改革……2020年,青白江區順利通過國家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督導評估認定,成為首個“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迎著建黨百年的恢宏華章,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青白江區正在更高起點上回應百姓對優質教育的新期盼,以優異成績向建黨100周年獻禮。
“憶崢嶸歲月,譜教育新篇——青白江區教育改革發展巡禮”,本期走進60年來堅持“喚醒生命,順木致性,各盡其能”教育信仰的青白江區實驗小學。
1個、2個、3個,隨著鉤碼的數量不斷增加,現場氣氛也越來越緊張……在2021年成都市小學生科學創新實踐活動比賽現場,青白江區實驗小學的3個學生用一張廢舊報紙通過巧妙的設計,搭建了一個紙橋。在兩位比賽裁判的密切關注下,青白江區實驗小學的學生小心翼翼地往這個紙橋上添加鉤碼,現場的播報員用話筒不斷地播報紙橋上疊放的鉤碼個數。在疊加到57個鉤碼時,紙橋塌陷了,但3個學生卻開始相互擊掌,并露出欣喜的笑容,因為她們設計的紙橋的承重力已經打破紀錄,獲得成都地區建造紙橋的冠軍。
青白江區實驗小學現場帶隊的教師表示,這一刻,他們從學生身上看到了潛能釋放和生命力的完美迸發。
從建校以來,青白江區實驗小學一直秉承“順木致性,各盡其能”的自然教育辦學理念。
“學校用真實體驗與實踐創造讓孩子們心中的琴弦響起來,從而獲得潛能的完美激發,實現自覺、自理、自信、自強的發展目標。”副校長李虹說,秉承自然教育的理念,青白江區實驗小學的師生們一直在努力達成這個目標。
自覺
真實體驗催生自我意識的覺醒
在教師們看來,只有真實的體驗,才能激活學生的心智,引發學生的思考,觸動學生自我教育的閥門,催生學生自我覺醒的內在動力。為此,青白江區實驗小學基于自然教育的校本課程體系中,開設分年段特色體驗課程。
例如在一年級開設“參觀我們的校園”體驗課程,讓學生在校園的參觀中認識學校、了解學校,從而熱愛學校。
二年級開設“裝扮我們的教室”體驗課程,從裝扮方案的征集、評比,到最后的實施,讓每名學生參與其中,讓學生從真實的經歷中,找到參與感、存在感和獲得感。
三年級開設“爭當環保小衛士”體驗課程,進一步激發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培養他們的責任心,切身感受勞動的辛苦和對勞動成果尊重的重要意義。
四年級開設“生態種植體驗”課程,包括翻土播種、日常管理、采摘節、烹飪、美食共享等幾個持續性的體驗過程。課程展現了食物從播種到走上餐桌的全過程,讓學生切身感悟到勞動的意義,認識到目前擁有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的饋贈,從而對大自然和勞動者產生感恩之情。
五年級開設“優秀交通指揮員”體驗課程,每天安排學生跟隨值班教師一起,在校門口對不守交通規則的家長和同學進行勸解,讓學生在人際交往中逐漸積累寬容與友善。
六年級開設“綠色生態走廊實踐”課程,包括“領養我的生命樹”“修建小鳥小木屋”“我是園區環衛工”“園區攝影與繪畫”等課程內容。“讓學生從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共生共長的過程中感悟到對生命的尊重。體驗因為參與而變成經歷,經歷因為思考而變成經驗,經驗因為積累而化為意識與行為的自覺。”副校長李虹表示。
自信
七彩社團助力自我人格健全
自然教育的宗旨是要讓每個個體綻放出生命的活力。生命的綻放需要健全的人格作為基礎,這就需要給每名學生一個自我選擇、自我認識、自我實現的機會。為此,青白江區實驗小學搭建了學生自信人格成長的課程體系——七彩社團課程。
課程包括鋼琴、口風琴、管樂、鼓號、合唱、民樂、舞蹈、古詩詞吟唱、課本劇、主持演講、書法、繪畫、陶藝、攝影、剪紙、手工、動漫、科技制作、籃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旱地冰壺等校級社團19個、班級藝術社團53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喜好選擇社團。
青白江區實驗小學還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古詩詞、服裝、舞蹈、繪畫、書法等相互融合;著力打造國際理解課程,通過國際文化交流窗口,定期與國際友好學校進行文化交流。
今年6月18日,成都市青白江區2021年中波文化交流誦讀比賽在青白江區實驗小學舉行。活動現場,伴隨著一陣悠揚動聽的音樂,青白江區實驗小學的優秀學子們分別用波蘭語朗誦了詩歌《在貝加穆塔群島上》《字母表》《動物故事》《畫家》,學生們發音標準自然、聲情并茂、節奏富于變化,用稚嫩而有力的聲音將觀眾帶入美麗動人的波蘭自然風光中。波蘭奧斯特魯夫斯基第四小學漢語興趣班的4名學生代表則根據此次活動的主題,分別選取了關于春、夏、秋、冬的4首中國古詩進行了精彩的場外連線誦讀。
學生在網絡視頻互動交流的比賽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際多元文化中所散發出來的無窮魅力,這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
“社團課程的開設使學生真正有了自我選擇的權利以及自我認識、自我認同的可能,從而讓人格的自我健全和自我實現能夠落地落實。”副校長李虹說。
自強
實踐探究激發自我潛能
順木致性,各盡其能。只有潛能得到激發和釋放,學生的內心才會變得強大。青白江區實驗小學以學生潛能開發為目的,著力打造基于自然教育的實踐探究性課程。
科學學科開設了“低碳環保小制作科創實踐課程”,利用廢棄材料制作實用的生活用品和造型優美的工藝品、橋梁、機器模型,開展低碳小制作成果作品匯報展、廢舊材料制作的兒童時裝秀等活動。信息技術學科開設了“3D打印”“機器人挑戰賽”“創意編程”等創客課程。2021年,青白江區實驗小學的學生參加了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大賽(四川賽區),1人獲得一等獎,5人獲二等獎。
數學學科開展了基于“網絡畫板”的“探究性學習”。為了讓學生學好數學,青白江區實驗小學基于“網絡畫板+AR技術”,構建開放網絡畫板數學實驗室,讓學生在“哪里不會點哪里”的學習過程中,實現知識本質的結構化自主學習。
青白江區實驗小學易成勇老師說:“自學校創建‘實小網絡畫板實驗室’以來,可以把課件二維碼鏈接直接分享給班級群里面的每名學生和家長以及備課組的其他老師。家長和孩子可以直接通過平板電腦或手機操作網絡畫板素材中的動畫按鈕,發現規律,獲得新知。備課組的老師也可以直接通過手機端進行備課,家校共育、集體備課‘一鍵搞定’,課堂與教研完全突破了時空限制。”
學生在網絡畫板素材中利用“變量尺”來控制圖形的大小、變換、運動方向、運動快慢等并表現出了濃厚的探究興趣。一部分學生還自發地通過操作網絡畫板錄制微課,并創建自己的微課堂,例如“紫涵微課堂”“佳課有約”等。“當我們在課堂上播放這些學生自制的微課時,創作微課的學生非常害羞,但是班上的每名學生都學得特別認真,效果特別好,我想這或許是學生在課堂上角色發生了改變,找到了數學學習的價值。”吳杰老師表示。
科研強校,理念立校。為了進一步打造一個開放、多元的自然教育校本課程體系,青白江區實驗小學先后獨立承擔各級科研課題30多項,致力于實踐性、探究性課程資源的開發設計與創新應用,打造業內領先的教育資源和開放的服務平臺,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在此過程中,學校師資不斷壯大,省特級、正高級教師、省優秀班主任、省優秀教師、市青年優秀教師、市優秀班主任、學科帶頭人先后涌現,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師資保障。
首都師范大學焦寶聰教授到青白江區實驗小學指導時曾評價道:“實驗小學的學生充滿了活力和自信,這是生命對生命的喚醒……”這也是60年來青白江區實驗小學人的信仰:喚醒生命,順木致性,各盡其能。(溫開明吳杰)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