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莞市粵華學校“適性”教育品牌培育掠影
“適性揚才”為每名學生的精彩人生奠基 ——廣東省東莞市粵華學校“適性”教育品牌培育掠影
廣東省東莞市粵華學校以“適性揚才”為核心教育理念,系統構建學校“適性”教育特色素質教育體系,有效促進了每一名學生全面、自主、有個性地發展,讓每一名師生遇見更好的自己,也有效促進了學校品牌化、內涵化發展。
“適性”教育的內涵闡釋
“適性”教育是依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關“適性”教育思想等提出的一種素質教育模式。“適性”教育為“三適五性”教育,“三適”指“適應”(倡導教育應適應每一名學生個性發展需求)、“適合”(倡導教育應適合每一名學生的發展)、“適度”(倡導學校教育應提供對學生的適度引導,以充分實現學生自主發展),“五性”指“天性、個性、靈性、社會性(涵蓋理性、品性、德性三個范疇)、詩性”。“適性”教育強調保護天性、尊重個性、涵養靈性、培養社會性、喚醒詩性,最終以“適性”教育實現人的不斷自我超越性成長。
“適性”教育立體綜合改革
作為民辦學校,學校黨支部全體黨員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學校工作全程堅持以黨建工作為魂,以黨建定方向,以黨建帶隊伍,以黨建促教學,以黨建促品牌。品牌培育設置黨員先鋒崗、黨員示范課、多個黨小組重點聯合攻關等機制,這也是學校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的根本原因。學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全程強化黨建引領,從“適性”管理、“適性”環境、“適性”教師、“適性”課程、“適性”課堂、“適性”德育、“適性”科研、“適性”評價等方面來系統構建“適性”教育這一素質教育新品牌。
(一)形成了“適性”教育文化識別系統與辦學思想體系
“適性揚才”的辦學思想充分體現了新時代學校教育的本質特征,也體現了粵華學校“適性”教育改革的立體性、綜合性、本土性、創新性。
(二)構建了“適性”學子培育系統
1.從源頭上構建“適性”減負機制
實施“三備兩練”備課模式:“三備”指的是個人初備、集體研備、個性復備,這有利于以精心備課、集體智慧,確保教師教授給學生的都是精華;“兩練”指的是集體備課成果除了導學案(配教學課件),還要有“限時訓練案、周清訓練案”,這有利于學生課堂作業及課后作業練得精當、練得有效,從源頭上減負增效提質。
構建粵華學校“6+2”“適性”課堂模式,其中的“6”是指課堂教學中依次進行的6個環節——“導、思、議、展、評、構”,“2”是指“培(課前培優)”“練(限時訓練)”兩個環節,從而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讓學習真正發生在學生身上,轉知成智,轉知成德。
2.構建了促學子發展的“適性”機制
建立了“適性”教育生涯規劃中心,構建了包含學科融合生涯規劃教育、開發生涯規劃教育校本課程等途徑在內的粵華生涯規劃教育體系,旨在加強對學生學業規劃、職業規劃、人生規劃等的系統引導。
全面落實“適性”小組、“適性”導師制度,以“適性”小組和“適性”導師制為主抓手,使每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得到充分的關愛和幫助。導師每周對受導學習小組中的每名學生及時進行“思想引導、心理疏導、生活指導、學業輔導”,促進每名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評價多維,激勵學生發展。從“身體評價、品格評價、習慣評價、興趣評價、思維評價、特長評價、學業評價”等多個維度全面科學合理評價每名學生,利用“適性”評價體系激勵學生健康成長,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3.構建形成了粵華學校“適性”課程體系
學校目前形成了十二年一體化的“適性”課程體系,開發形成了“六項素養”課程體系,即主要圍繞“學會與人交往的禮儀”“愛閱讀、善寫作、口才好”“能寫一手好字”“講一口流暢的日常英語”“至少有一項藝術才能及至少有一項體育運動技能”“掌握創新創意方法”等校本六項素養,開發出了精品校本選修課程228門,供學生常態化按興趣自主選課、走班修習、學分制評價。各學段學生畢業均需“六項素養、雙證畢業”——畢業學生除了拿畢業證,還要拿到六項素養認定證,才能算一名合格的粵華畢業生。
4.構建形成了學校主體性“適性”德育模式
以激活每名學生的內生成長力為目標。主體性“適性”德育體系含“一主六自”。“一主”是指學生是德育活動的主體,“六自”為“立志自恒、健體自覺、交往自信、生活自理、行為自律、日行自省”。“適性”德育的目的是實現學生自我管理、自我規劃、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成長,從而全面激活學生的自我成長動力,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5.實施班級德育項目制管理改革
實現學生全員班干部制,“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人人都是管理者,所以要主動;人人都是被管理者,所以要服從。有效激發了每名學生的內在潛能,促進了每名學生的主動成長,提升了每名學生的領導力。
6.實施學子成長“十個一”教育公平工程
“適性”教育就是倡導讓學生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推進粵華學子成長“十個一”教育公平工程:給每名學生配備成長導師;讓每名學生都有擔任學生干部的經歷與體驗;讓每名學生都能在小組合作中發展;讓每名學生參加一個以上社團活動;讓每名學生擁有一項體育特長;讓每名學生擁有一項藝術才能;讓每名學生每學期至少參加一次以上科技活動;讓每名學生每學期至少參加一次志愿者服務活動;讓每名學生每學年至少參加一次研學活動;讓每名學生在一個學期內上一次以上學校宣傳窗。喚醒每名學生的心靈,奠基每名學生的多彩人生。
7.構建了校園“適性”文化活動體系
在學校堅持開展校園“適性”文化活動系列:每天開展高質量的“讀、唱、講、傳、練、煉”活動;每天開展“陽光體育一小時”特色大課間活動;每周定時開展選修走班學習活動;每周開展社團活動;每周開展“校園大舞臺,各班展精彩”展示活動;每月開展一個主題德育綜合活動,如3月讀書節、4月美食節、5月宿舍文化節、6月社團節、9月合唱節、10月體育節、11月科技節、12月藝術節等;每學期開展一次社團匯報演出活動。
8.構建了學子獎勵激勵系統
每學年樹立15位“粵華優秀學子”典型。“粵華優秀學子”是在校學生的至高榮譽。每學期積極開展粵華校園百星評選活動。“粵華校園百星”評選共分為15類,分別是科創之星、勞動之星、禮儀之星、孝敬之星、體育之星、藝術之星、口才之星、公益之星、環保之星、學習之星等,對學生發展進行多元化的激勵、引導。
(三)構建了“適性”科研系統
學校目前形成了“國家課題—市級課題—校級教師小課題”研究實踐系統,目前有國家立項重點課題4個、品牌培育市級專項重點課題2個、在研教師小課題30余個。構建了校內“成果表彰—成果推廣”體系。使教師人人都是“適性”教育研究者、實踐者、受益者。
(四)構建了“適性”仁師培養模式
“適性”教育實施的關鍵,在于培育一支學習型、研究型、創新型的“四有”好老師隊伍。學校構建了促進全體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外驅機制:
通過“二三四五”專業研修模式及教師專業發展3年規劃書體系,促進全體教師專業成長。“二三四五”校本研修模式:“二”是指二聚焦——聚焦“適性”課堂模式常態化、聚焦校本課程開發;“三”是指三促進——促進教師從教3年內勝任、促進教師從教5年內優秀、促進教師從教8年內成為骨干;“四”是指校本研修四載體——課題研究、課例研究、主題研討、校本課程開發;“五”是指教師專業成長五途徑——自主研修、集體備課、網絡資源、課堂診斷、專家引領。
構建了教師專業提升的4個外驅機制,包括教師校本培訓系統、星級教師評價體系、星級教師薪酬激勵體系、教科研成果獎勵制度,激勵全體教師早日成為骨干教師和名師。
“適性”教育改革成效卓著
(一)教師專業發展成果突出
近一年半來,“適性”教育研究專題論文有15篇在國家期刊公開發表,20項教師教改成果榮獲全國一等獎,兩名年輕教師獲全國教學比武一等獎。學校“品牌培育名師工作室”被評為“2020年度全國先進名師工作室”。學校品牌培育專著《“適性”教育,粵華正好》已正式出版。
(二)學生學業成績逐年攀升
學校獲市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獎勵連續3年位居東莞市民辦高中前列。近3年來,學校4次受邀在全市教學質量分析大會上分享經驗。目前,學校高中部已有數百名學生考取國內一流大學。小學部、初中部學生學業質量在東莞市穩列第一梯隊。國際部不少高三畢業生考上英國劍橋大學等大學。
(三)藝體彰顯特色斬金奪銀
近3年來,每年至少有近20名美術特長生考取全國八大美院。不少學生考入星海音樂學院、中國傳媒大學。
粵華學子在各級體育比賽中斬金奪銀,近兩年獲省級以上比賽獎勵達76人次。其中在亞洲殘疾人運動會中獲兩塊金牌,在國家級別體育比賽中獲兩塊金牌、一塊銀牌、兩塊銅牌。學校乒乓球隊在2018年廣東省第15屆全運會中,代表東莞市出征,奪得兩金一銅,團體總分第二,創東莞市佳績。曾建航同學勇奪2018年全國田徑大獎賽110米欄冠軍,在2018年亞運會上又奪得110米欄第六名。黃文娟同學在2018年亞運會殘疾人乒乓球女子單打比賽中勇奪第二名,獲得了參加2020年東京殘奧會的比賽資格。
(謝嘉慧劉盾)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