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好暑期托管服務,助力“雙減”落實
今年暑假期間,各地積極開展暑期托管服務。秋季開學后,暑期托管服務實施效果如何,還存在哪些問題,后續如何改進,成為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中國教育報刊社教育大數據研究院基于行業動態監測和多地采訪調研情況,對暑期托管服務輿論關注點、實施效果進行了梳理與分析。
輿情走勢分析
受政策文件、各地工作動態驅動,暑期托管服務相關輿情走勢出現多次峰值,新聞網數據占比相對較高
監測數據顯示,2021年7月1日—8月31日,與暑期托管服務相關的網絡文章總計404604篇/條,屬于近期重大教育輿情主題。從輿情數據來源看,各主要平臺分布較為均衡,其中新聞網占比33.19%,客戶端占比26.01%,微信占比23.47%,微博占比15.24%。
7月2日,北京市教委發布通知稱,暑假期間將面向小學一至五年級學生開展托管服務,輿情走勢小幅上升后略降。隨著上海、海南、湖北、江蘇、山東等地暑期托管政策進入公共視野,話題出現二次升溫,輿情數據量逐日上升。
7月9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探索開展暑期托管服務的通知》,相關微博話題進入熱搜榜,閱讀量破億,輿情走勢達到監測時段內最高峰值。
7月12日,山東泰安、濰坊等5市首批暑托班開課;7月13日,教育部召開通氣會介紹暑期托管服務工作有關情況。隨著多地暑托服務正式啟動,托管效果備受關注,網友呼吁加強家校社有機銜接,滿足學生差異化、個性化的成長需求,輿情走勢連續兩周保持高位。
7月24日,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意見),暑期托管服務被視為重要的配套措施,網絡討論熱度回升;國內疫情散發,多地叫停托管服務,仍在開辦的托管班疫情防控工作成為各方重點關切;7月底至8月初,輿情走勢出現兩次峰值。
8月中旬至8月底,媒體報道以各地暑期托管服務工作進展、成果經驗宣傳為主,輿情走勢趨于平穩。(見圖1)
輿論關注點分析
家長、教師、社區工作者、在校大學生等多個輿論主體對暑期托管話題參與度較高,各方在對暑期托管服務表達認可的同時,也從不同角度提出改進意見
綜合媒體報道評論、業界聲音及網友意見,關于暑期托管服務,輿論關注點主要集中在人員安排、延伸性話題、收費標準、內容安排、實施效果5方面。(見圖2)
參與暑期托管服務的人員構成最受關注,是否會給在職教師增加過重負擔成為網絡熱議話題。面對暑期托管、課后服務普遍化常態化趨勢,各方建議匯總主要有三點:增加教師編制;探索教師計時排班、彈性上下班;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入第三方,避免將逐漸增加的任務全部攤派給教師。也有在讀大學生建議,將暑期托管作為實習項目,面向師范生、在讀生招募志愿者,既能減輕教師負擔,又能為大學生提供正規的暑期實習崗位,一舉兩得。
暑期托管與“雙減”“三孩”等熱點話題形成聯動效應。結合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成立、“雙減”意見發布等大背景,暑期托管被認為是要“堵住所有學生可能在校外補習的時間窗口”,圍繞學校課后服務保障、校外教育培訓機構轉型發展的討論增多。近期教育系統大動作頻繁,為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家庭育兒壓力謀篇布局,各方普遍認為能夠看出國家對推行“三孩”政策付出的努力,以及發展更加公平更高質量教育的決心。
暑期托管的公益性定位獲廣泛好評,將參與服務人員的津貼落到實處的呼聲較高。濰坊在全市開展免費托管服務,三亞吉陽區僅收取午餐費用,上海三周托管班收費600元,北京適當收取費用并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收費用。輿論對暑期托管堅持公益屬性表示認可,但也認為要因地制宜探索經費保障機制,嚴格執行專款專用、收支情況公開透明。
家長群體對托管內容安排的豐富性抱有較大期待。從各地已出臺的政策來看,黨史教育、傳統文化、非遺技藝、音樂美術、體育鍛煉、作業輔導等是暑期托管的主要內容。家長對此普遍持認可態度,同時也希望增加戶外探索、農耕體驗、公益勞動等項目,但這也對組織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盡管多地政策均明確暑期托管不組織學科培訓、集體授課或考試,但仍有部分網友擔憂暑期托管會演變為“集體補課”“第三學期”。
輿論普遍認可校內暑期托管政策的初衷,期待各方形成合力確保實施效果。暑期托管涉及師資、內容、收費、場地、安全責任等諸多因素,具體落實過程中存在較大難度。因時間緊、任務重且牽涉眾多,也有教育界人士與媒體人士擔憂“費力不討好”。有觀點認為,解決暑期托管難題,不僅是教育部門的職責,更需各方合力推進,讓街道、社區、少年宮、博物館等機構也充分參與進來,加快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體系。
各地進展與經驗分析
各地通過探索暑期托管服務組織形式、人員安排、課程設置等,收獲了豐富經驗,涌現出不少優秀實踐案例
1.暑托班由誰承辦?教育部門、共青團組織、學校、街道社區紛紛入場,多方協同育人效果初步顯現。
北京市的暑期托管主要依托學校,校園內各項教學、運動、安保設施齊全,便于教育部門的統一管理。西城區在每個街道安排1至2所小學作為暑期托管服務的承辦學校;通州區由教委統一組織,各校執行;豐臺區根據報名學生住址就近分配學校,負責接收的學校與學生家長對接聯系,確保孩子順利入托。
武漢市的暑期托管主要依托全市各級團組織在社區建設的1000余個青少年空間,提供免費的公益社區托管服務,并優先接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中低收入雙職工子女等。將托管服務地點建在社區,距離學生家近,家長接送方便,也有助于拉近社區與居民之間的距離。
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暑期托管難題,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倡導村寨、學校、社會(志愿者)、政府多方協同的托管模式。全縣有20多個村寨充分利用在職教師志愿者、大學“三下鄉”志愿者等教師資源和村部會議室、留守之家等場所開設夏令營,為留守兒童建起安全的“托管之家”。
2.暑托班由誰來教?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引導廣大教師、大學生志愿者、社區工作人員等參與其中。
深圳市鼓勵黨員教師率先垂范,并對志愿參與托管服務的教師給予適當補助,將志愿服務表現作為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羅湖區蓮南小學實行“1+2”工作制,每個托管班級配備1名主班教師、2名社工和志愿者。在志愿者招募方面,深圳市鼓勵各區教育部門與在深高校對接溝通,將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與小學生暑期托管服務有機結合,對參與的大學生志愿者給予適當補助。高中生志愿者也可向試點校報名,服務時間計入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為提高暑期托管師資積極性,在加強人員準入管理、做好政策和業務培訓的基礎上,濰坊市財政核撥暑假托管服務專項經費,用于參與人員的補助發放,并將托管服務計入工作量,納入績效工資考核。學校管理人員、教師參與托管服務還將在師德考核、評優樹先等方面予以體現。
3.暑托班教些什么?多地學校在黨史教育、科技教育、藝術教育、體育方面集中施力,并輔以作業指導答疑等學業幫助。
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出臺“暑期學堂”實施意見,小學實行“N+1”課程設置(各類社團及其他綜合類活動+1項學科類輔導)。亭湖新區實驗小學圍繞“學史愛黨、鑄魂育人”主題,組織了“讀紅色經典書籍”“看紅色經典影片”等系列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西城實驗小學結合學校特色,開放機器人、木工坊、3D打印、拓碑、陶藝、航模等20余個多功能教室,讓學生們在暑假增長小技能、小特長。新洋實驗小學暑期學堂堅持不上課、不加重學生課業負擔,安排了書法、閱讀與表達、思維訓練、兒童畫以及作業輔導等內容。
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文化綠城小學推出“菜單式”課程,共組建27個社團開展暑期托管服務。啦啦操、籃球、足球、田徑、跳繩等體育社團,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葫蘆工坊、漢字社團等文化類社團,讓學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提高審美能力、增強文化自信;管樂、合唱、舞蹈等藝術特色社團,培養了學生藝術特長,提升了學生藝術素養。
對策與建議
綜合各方輿論意見、各地做法經驗及反響,地方教育部門和學校在今后的假期托管服務中,還需要有以下4方面考慮
1.假期托管可為家長解決后顧之憂、助力“雙減”落地,但也需警惕出現“不顧實際,強推政策”的情況。各地各校應根據具體情況,探索制定更加適合本地本校的假期托管方案。
2.在充分征求學生、家長意見的基礎上,科學合理確定假期托管的具體細節。高度重視服務形式和課程內容,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加強監管力度,警惕托管服務演化為“集體補課”。
3.不少地區暑期托管在學生管理、答疑授課、安全保障等方面主要依靠在職教師,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師的工作負擔。因此,在政策設計上,應讓教師的勞動成果得到相應的回報與尊重,提升教師職業體驗。
4.各參與部門和學校應及時總結經驗,在優化升級假期托管模式的同時,探索推進常態化協同育人工作。密切關注網絡輿情,及時回應公眾關切,在廣泛聽取各方意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細化托管方案。對于優秀實踐案例,做好經驗總結和宣傳報道,形成有啟發、可借鑒的解決方案。
(中國教育報刊社數據中心、教育大數據研究院出品,孫夢捷、孫謙撰寫)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