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第一中學 品格教育:學校必須承擔的使命
江蘇省昆山市第一中學(以下簡稱“昆山一中”)已開啟對深層次德育——品格教育多年的探索。“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作為一所成立于1924年的百年老校,昆山一中把脈文化傳承的全球議題、民族復興的時代命題、文化創(chuàng)建的江蘇戰(zhàn)略以及學校責任文化的傳統(tǒng),決定實施品格教育工程,“以社會責任意識教育為核心,把學校文化建設方向定位在給學生一種有道德的生活、一種有秩序的生活和一種自律自由的生活3個方面”,帶著這樣的使命感,昆山一中承擔起了集中精力幫助學生知善、愛善和行善的教育使命。
讓品格教育成為學校名片
何謂品格教育?即培養(yǎng)一個人品性、性格,并加之以教育的訓練。為何品格教育是高層次的德育?因為其包含但又不局限于傳統(tǒng)的德育,包括價值觀的培養(yǎng)、智慧的啟發(fā)、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等多方面。當品格教育成為一項教育工程,踏入昆山一中的校園便能感受到品格教育在學校教育的全面滲透。“博學于文,行己有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高一到高三,教室的宣傳欄和文化園到處都彰顯著品格教育的主題。今年,“品格教育中心大樓”這個昆山市政府部門重點工程也開始建設,包括一座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園、一座學校兩史文化園,一座文化藝術中心,圖書館、學生社團活動室、科技史課程基地館等,均以品格教育為核心內容,突出“知善、愛善和行善”主題。
提及昆山一中的品格教育工程,很難忽略顧炎武思想課程基地和科技史課程基地這兩個載體。2015年,學校建立顧炎武思想課程基地。在那里,有可體驗互動的主題展館、文獻資料室,有報紙《亭林風》、網(wǎng)站“心同山河”、課程基地微信公眾號和學校攝制的紀錄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媒介資源,有集文本、數(shù)字、實物于一體的課程資源庫;在那里,高一高二年級有必修課和選修課,高三年級開展活動課……就這樣,顧炎武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高尚的道德人格風范和腳踏實地的學風在潛移默化中浸潤著師生的心靈。如今的顧炎武思想課程基地,已然是昆山一中的文化名片,成為昆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昆山市社科普及基地、昆山市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基地和昆山市基層黨建基地。
品格教育,是對時代需要的積極回應和實踐探索。2017年,昆山一中開始建立科學史課程基地,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品格。在那里,有“氛圍濃郁”的教學環(huán)境、“中西對比”的教學模型、“統(tǒng)分結合”的課程平臺、“輔助互補”的課程資源、“研讀一體”的發(fā)展中心。豐富的科技史料,為學生提供著寶貴的知識和精神食糧,幫助學生養(yǎng)成真、善、美的品格。在昆山一中看來,科技史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價值主要包含3個方面:科學、道德和藝術。科學追求真,道德追求善,藝術追求美,因此,科技史具有真、善、美的教育價值,即科學素質教育、道德素質教育和審美素質教育。
讓通識教育增長人生智慧
“認真地把我們的學生當作教育的中心”,昆山一中多年來一直把這句話放在心頭。為了使教育回歸到做人的本身,學校開始研究和實踐以“人生教育”為核心的通識教育,實現(xiàn)整體創(chuàng)設學校的育人環(huán)境。通過給學生傳遞正確的知識和價值觀,指導他們讓道德戰(zhàn)勝欲望。昆山一中的通識教育,聚焦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即賦予學生向真、向善、向美的價值追求,塑造高尚的人格、情懷和境界。學校通識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有文化修養(yǎng)的人、內涵豐富的人;教會學生如何對待自然、對待國家與社會、對待他人以及對待自己和生命;把學生培養(yǎng)成崇尚科學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義,尊重他人、善于溝通并能“仰望星空”的“大寫的人”。
2017年9月,昆山一中的高一學生正式邁入“人生”課程之旅。20課時的旅程,充盈著學校通識課的理念:全人培養(yǎng),重在人文;根植傳統(tǒng),海納百川;立足時代,放眼未來;言傳身教,立己達人。在課上,教師帶領著學生一起探討自由與責任、道德與法律、幸福與正義等人生話題,品味生命、歷史、哲學、藝術、科學等與人生密切相關的諸多領域,經(jīng)歷講座、文化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隱性課程下的人生體驗……就這樣,師生的心門因為有了通識課而敞開,人生智慧在悄然生根、生長。
“品格教育是全社會的責任,但學校是主體,學校必須承擔起必要的一項任務——關注學生品德的形成。”這是昆山一中人時常掛在嘴邊的話。未來,昆山一中將繼續(xù)彰顯學校擔當,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王楠 胡東強)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