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金葡萄小學因地制宜開發校本教材—— 讓每一顆葡萄都甜美
生活中常見的葡萄除了讓人口齒生津之外,還可以帶來什么?
它可以是一個地方的主導產業,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大圩鎮是著名的葡萄之鄉。
它可以是一所學校,大圩鎮里有一所鄉村小學,就叫金葡萄小學。
它還可以是一種育人方式,學生在校本教材中學習相關知識,在創新實踐教室里動手扦插,在葡萄園采摘鮮美的果實……
“隔壁奶奶有葡萄園,我今年春天到那里扦插葡萄。”早前,四(1)班學生馮宇發現自己扦插的葡萄枝長勢喜人,結出一串小葡萄粒,心里頓時美滋滋的。
2011年,合肥市包河區委、區政府為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讓農村遠郊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將原曉南、圩西、許貴三所村小整合成金葡萄小學。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學校的逐步發展,校長竇海山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農村的孩子不認識農具、大圩的學生不懂葡萄。長此以往,鄉村傳統文化將無以為繼。
怎么改變這種局面?編校本教材!誰來編?全校老師一起上!編什么內容?葡萄!
幾個月后,《葡萄園里的快樂發現》系列教材出爐,該教材共有三冊,將知識劃分為葡萄的種植、葡萄酒的釀造、葡萄酒文化三個領域。每個領域包含若干主題,三個領域的主題在每一冊教材中都會反復出現,這種螺旋式的編排由淺到深、逐步擴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于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體系。教材由課題背景、探索活動、科學在線、閱讀鏈接、學科整合、能力闖關等六大欄目組成,其中根據課程內容還穿插實驗、觀察、思考、交流、測量等小環節。
考慮到學生對傳統農具及民俗文化不了解,學校還編印了另一套校本教材,包括《快樂農藝園》《民俗文化園》《農具科學園》。與此同時,竇海山看見許多農民在土地流轉后就把農具廢棄了,十分心疼,便把它們收集起來、重新修整,放進農具展覽館。
于是,金葡萄小學出現了一種現象:學校每周抽出一節課,課上老師不講語數外,專講葡萄知識和傳統文化,課后學生到展覽館親身感受,有的時候為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直接拉著學生去邊上的葡萄園里授課。
2016年,學校搬到北區后,離葡萄園遠了,便開辟了創新實踐教室——大圩人家。該教室由兩部分組成,一側陳列之前農具館里的農具,一側放著桌椅和校本教材。四(1)班學生盧鈺的舅舅、爺爺就種葡萄,因此他最喜歡在這里上課,談起之前上的扦插課,興奮得直比畫:“扦插枝要側面剪,這樣吸水面積比較大,葡萄枝至少要選兩個花苞,并插在第一個花苞和第二個花苞之間!”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語文教師沈陸引認為,葡萄不僅是學生動手實踐的甜美產物,還是語文教師的低吟淺誦、是教學樓墻面上美麗動人的手繪畫、是拉近學校與學生家長的橋梁……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把校訓定為‘每一顆葡萄都甜美’,后來加了一個‘讓’字。”竇海山介紹,“讓”字突出的是一個辛苦勞作的過程,種葡萄要辛勤耕耘,育人也是如此。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