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管曉蓉:培養有精氣神的“紅軍娃”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09-16  閱讀:次   |
42.9K

  她發揚紅軍小學特色,把學生放在“美好教育”的中間 管曉蓉:培養有精氣神的“紅軍娃”

  校長名錄:

  管曉蓉,江蘇淮安市周恩來紅軍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正高級教師,教育部“國培計劃”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學員,著有《美好教育》等專著。

  “我要辦一所什么樣的學校?我要給孩子帶來什么樣的教育?”帶著這些問題,在租借的幾間教室內,管曉蓉開啟了她的“創業之路”。

  2009年,出于均衡教育布局的考慮,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決定在東部城區建立一所小學,江蘇省第一所紅軍小學——淮安市周恩來紅軍小學隨之誕生。有著豐富教學與管理經驗的管曉蓉被任命為校長。

  12年后,淮安市周恩來紅軍小學不僅收獲了老百姓的好口碑,成為當地人氣最高的小學,其以紅色傳承、綠色發展、金色體驗為主體的“美好教育”辦學理念更是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著響亮的知名度,學校也先后獲得全國首所五星級紅軍小學、全國巾幗文明崗等榮譽。

  翻天覆地的變化背后,是管曉蓉對于學生的熱愛和對教育的堅守。“把學生放在美好教育的中間”,是她的教育理想,也是引領學校不斷向前發展的內生動力。

  讓一所紅軍小學回歸該有的樣子

  一所紅軍小學應該是怎樣的?來到淮安市周恩來紅軍小學,你會有明確的答案。長49米、高29米的宏偉校門后,矗立著周恩來、鄧穎超夫婦與孩子們侃侃而談的雕像;以血戰湘江、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等數個紅軍長征途中著名戰役為原型的微縮場景點綴于教學樓間,既是生動的紅色教育資源,也是孩子們體育鍛煉的理想場所;一個個身著紅軍裝的“小紅軍”在校園里快樂地奔跑,成為一道讓人賞心悅目的風景線……

  時光退回到12年前,彼時新校區的建設剛剛起步,管曉蓉和同事們在租借的教室里招收第一屆學生。“學校周圍還是一片荒地,家長對我們并不信任,這讓招生難上加難。”管曉蓉說,當時的她帶著20余名教師,一個暑假里跑遍了轄區內所有適齡入學兒童的家庭,最終招到了488名學生,組成了一年級的10個班。

  如何在紅軍小學的辦學特色和滿足家長的教育期盼之間找到銜接點?面對這488個“小豆丁”,管曉蓉確定了“根植傳統文化,著力精神引領,加強習慣養成”的辦學思路。在她的帶領下,老師們從紅色文化上下功夫,從行為習慣上下功夫,從學校生活的每個細節上下功夫,讓周恩來紅軍小學的孩子有了不一樣的精氣神。

  2010年暑假,在管曉蓉和部分老師的帶領下,數十名一年級的小學生主動報名,參與到學校“紅軍娃重走長征路”尋訪活動中。孩子們從江西出發,經瑞金上井岡山,過烏江奔遵義,探尋長征遺址,瞻仰長征紀念館,歷經一個月抵達延安。老師們引導著孩子邊走邊看,每到一處,不僅了解紅軍的故事,還把當地的民俗風情記錄下來。“有小朋友不會洗襪子,我就帶著他一起洗,我洗一只,他也洗一只。”管曉蓉說,一路下來,孩子們不僅深受紅軍精神的感染,其自理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也得到了明顯加強。

  “回到學校后,當一群臉龐被曬得黑黝黝的孩子在舞臺上自信滿滿地表演他們自編自導的節目時,家長們都哭了,我們也哭了。”時至今日,每每回憶當時的場面,管曉蓉眼中依然會泛出淚花。“紅軍娃重走長征路”尋訪活動,讓原本已在家長群體中小有名氣的周恩來紅軍小學“一炮而紅”,在第二年招生時打了一個揚眉吐氣的“翻身仗”。

  用三色課程陪伴孩子度過美好童年

  搬入新校園后,管曉蓉花了兩三年時間,用心打造她心目中理想的紅軍小學。學校精心建設了以“八園四樓一場館”為主體,“十塑三廊一中心”“三院兩墻一紅塔”點綴其間的現代人文校園:“恩來園”中佇立著周恩來的漢白玉雕像,古色古香的長廊上懸刻著周恩來名言;“國防園”位于地下一層,內置坦克、大炮、遼寧艦等模型,孩子們可以在其中模擬巷道戰;“文學園”“科學園”等在普及文學、科學知識的同時,體現著學校獨特的文化內涵。

  在校園環境不斷完善的同時,管曉蓉開始了新的思索。基于辦學初心、地域紅色文化與教育的未來發展需求,學校從校名中的“周恩來”“紅軍”兩個關鍵詞出發,探索學校精神的本源,最終確立了以“讓學校成為美好事物的圓心”為核心的辦學理念,形成了“美好教育”的辦學思想,具體包括建“美雅校園”、塑“美麗教師”、育“美好少年”、研“美合課程”、鑄“美妙課堂”5個方面。

  課程是最重要的抓手。管曉蓉帶領教師們,將更多精力放在了課程的打磨上。學校逐漸形成了包含紅色傳承“立德育心”、綠色成長“立德育才”、金色童年“立德育行”的三色文化課程體系,著力提升學生素養,并在實踐層面形成特色。

  紅色教育是學校的品牌優勢,“重走長征路”活動一直延續至今,尋訪中共一大會議舊址、參加“淮安號”恩來星發射儀式等各種紅色教育主題活動更是層出不窮。綠色是讓生命持續成長的顏色,學校按照“開放童趣,自由舒展”的原則,構建了縱橫交錯的綠色成長課程超市,設定了多維的評價指標,形成“十星”學生成長模式和“十佳”學生多元發展模式。金色是陽光的色彩,學校著力打造植美節、讀書節、藝術節、英語節等“四季八節”和“文學園”“國防園”“生態園”等“八大園”的實踐體驗課程,讓學生快樂學習,享受金色童年的美好。

  管曉蓉介紹,學校要求每一個“紅軍娃”都必須做到“四三二一”:“四”是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寫一手漂亮的鋼筆字,能寫一篇好文章,掌握一項體育技能;“三”是參加一次尋訪、參與一次社會調查、參加一次軍訓;“二”指加入兩個以上社團;“一”即重走一次“長征路”。“‘四三二一’看似簡單,做好并不容易,有人問我為什么咱們學校的孩子看上去總是特別有精神,我想這是原因之一。”管曉蓉說。

  為每個教師制定適合的發展路線

  這些年,淮安市周恩來紅軍小學的辦學規模在不斷擴大,目前,學校共有東、南、西、北四個校區,其中南校區為總校,南、北校區由管曉蓉直接負責,另兩個校區則以分校形式共同辦學。如何領航好這樣一艘“航空母艦”,管曉蓉深知,教師培養是其中最關鍵的一環。

  老師們干活兒勁頭十足,源自于學校為他們提供了多元的發展平臺,管曉蓉稱其為“1+X”教師發展模式,“1”指教師主體,“X”即為多種平臺:剛剛入職的年輕教師有“小荷計劃”,以“青藍結對工程”助力其快速成長,盡快成為一名合格教師;已經成熟的教師有“薪火計劃”,通過“骨干教師成長工程”幫助其脫穎而出,在教育教學中挑起大梁;優秀教師有“領雁工程”“珠峰計劃”,通過“科研名師引領工程”在促進個人發展的同時,推動其他教師共同進步……于是,不同層次的教師都能在工作中明確目標,找出適合自己的發展路線。

  管曉蓉則是所有教師的“領頭雁”。數學教師出身的她,只要有時間,就會走進教室,認真聽年輕教師上課,并誠懇地提出意見。作為“鄉村數學骨干教師培育站”“管曉蓉特級教師工作室”“管曉蓉名師工作室”3個工作室的領銜人,她也時不時地將工作室的骨干成員請到學校,與本校教師一起開展教研活動。

  青年教師劉彬是管曉蓉手把手帶出來的“徒弟”,現在的她不僅是專業領域的一把好手,擁有了自己的名師工作室,還擔任學校的教務副主任,協助管曉蓉落實教學工作的常規管理。她告訴記者,在周恩來紅軍小學,教師最大的福利是培訓,在校內,與名師同課異構,在反思中提升把控課堂的水平;在校外,與名家零距離接觸,接受最前沿的教育思想熏陶,“我們學校社會關注度高,特色活動多,所以與同行相比,我們的工作量肯定要大一些,但我們從來不覺得累,我們由衷感到當老師是一種幸福”。

  管曉蓉一直是這樣的“忙并快樂著”。10余年的時間里,她讓一所名校迅速成長起來,為當地的教育優質均衡作出了突出貢獻;未來,她希望能將“美好教育”的模式輻射至更大范圍,讓更多的孩子受益。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