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齊下防控兒童肥胖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的改變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我國中小學生超重和肥胖流行狀況日趨嚴重,已經成為影響我國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問題。兒童肥胖既是一種獨立疾病,也是兒童高血壓、高脂血癥、2型糖尿病、脂肪肝及代謝綜合征等兒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并能增加成年期慢性疾病的患病風險。
談及兒童超重和肥胖防控,學校和社會的作用往往居于家庭和父母之前。作為6到18歲兒童青少年最主要的生活空間,學校在肥胖防控中的角色非常突出。為適應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需要,全面促進學生健康,推動學校營養與健康工作,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教育部等聯合出臺了《營養與健康學校建設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進一步強化了學校在肥胖防控上的責任。
《指南》明確了營養與健康學校建設九個方面的內容,其中與學生超重肥胖防控直接相關的有膳食營養保障、營養健康狀況監測和運動保障三個方面。《指南》要求,將合理膳食納入健康教育教學內容,教會學生讀懂食品標簽標識;不得在校內設置小賣部、超市等食品經營場所,不得售賣高鹽、高糖及高脂的食品和酒精飲料等。此外,學校應建立健全學生健康體檢制度,建立學生健康檔案,將體檢結果及時反饋給家長,并提出有針對性、有效的綜合干預措施。除此之外,學校應提供運動保障,宣傳科學運動理念和方法,培養運動健身習慣,實施學生體重管理,構建體醫融合模式。
在學校之外,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參與,也是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防控工作的關鍵。兒童超重肥胖干預工作具有較強專業性,社會可以通過家長學校、社區等為家長和兒童青少年持續提供健康宣講和相關服務。例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與肥胖門診專家積極聯合,舉辦兒童青少年專場的營養與運動健康宣教活動。家長學校可定期進行相關主題的培訓或宣傳手冊發放。總之,兒童青少年超重與肥胖的防控需要全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參與、協同努力。
從家庭層面看,家庭是兒童青少年最初的生活場所,也是良好飲食行為習慣的養成地。因此,預防兒童青少年肥胖的發生、改善兒童青少年健康水平,家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家庭要重視肥胖兒童的能量攝入,在滿足兒童生長發育的基礎上,盡量減少多余能量的攝入。要幫助孩子少吃或不吃能量密度高的食物,適當吃能量密度中等的食物,多選用能量密度低的食物。其次,要幫助孩子增加體育鍛煉時間與強度。體育鍛煉不僅能增加能量的消耗,還能促進兒童青少年各器官、組織功能發展,提升健康水平。家長與孩子一起制訂鍛煉計劃,每天至少完成適當強度的運動30分鐘,并相互監督。再其次,家長要改正不良的食物獎賞行為,不用麥當勞、肯德基等高能量快餐激勵或獎勵孩子的進步。
在個人層面,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發生、發展主要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多食少動”是超重肥胖的主要原因。生活方式的改善、落實行為目標是防控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有效措施。對此,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提出了“52110”行為目標干預措施,該研究成果已納入《中國兒童青少年營養與健康報告2016》。具體來看,“5”即為中小學生每天應吃5份成年人拳頭大小的蔬菜和水果,約300到500克煮熟或切碎的生菜葉,約200到400克的水果;“2”,指的是看電視,玩電腦、電子游戲的時間每天不超過2個小時;“1”,每天應該進行1個小時以上中等或高等強度運動;“1”,每天吃1份肉,相當于成年人手掌大小及厚度,約80到110克;“0”,不喝含糖飲料。
(作者馬軍系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所長、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組副組長)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