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雙減”政策下的特色課程建設
█落實“雙減”政策聚焦高效課堂
【編者按】
推進課程改革與育人方式變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在校學習效率是落實“雙減”政策的根本保障。從本期起,課程周刊特開設專欄,反映中小學在落實“雙減”政策、提升課堂教學實效、優化教學設計、實施個性化教學等方面的創新舉措,敬請關注!
為積極探索“雙減”政策下的課程與教學改革,江蘇省鹽城市新都路小學堅持“知新、求新、創新、立新”的辦學理念,打造富有傳統文化特色的“向新”課程體系。學校對課程設置進行整體規劃,合理安排課后兩小時,提高作業布置質量,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優化學生學業評價體系,增強學生體質,充分發揮學校育人主渠道作用,使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升。
厚德·日新——《讀本》重落實
為深入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校切實發揮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的鑄魂育人作用,使學生不斷深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系統認識,逐步形成擁護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思想,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自信和自覺。學校堅持用思想鑄魂育人,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把愛國情、報國志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中。
回歸·俱新——課堂重實效
構建基于學校特點的課程體系,提升學校課程規劃、實施、管理和評價的能力,力求基礎型課程校本化、拓展型課程多樣化、探究型課程創新化。“雙減”政策下的課堂不能做“減法”,而要做“加法”。教師在傳遞知識的同時,應聚焦學科核心素養,讓學生對學習擁有熱情,對知識充滿好奇。學校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優化教學方式、強化教學管理、提升學生在校學習效率等方面同時發力,進一步突出學生的主體參與,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強化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使學生回歸校園、回歸課堂。
守正·出新——課后重拓展
為滿足學生課后服務需求,推動“雙減”政策落到實處,學校進一步升級課后服務,設置低年級口頭作業、高年級自主作業、各學科特色作業等靈活多樣的作業方式,豐富德育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切實保障“5+2”課程實施。
在課后服務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答疑解惑,幫助學生合理規劃學習任務,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學校設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課程,開展“特級教師國學大講堂”活動,引導學生走進傳統文化,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多位特級教師提煉經典國學文化精髓,為學生開設多元化的傳統文化課程,激發學生的文化認同,提升人文底蘊,在推動文化傳承的過程中,更增添學校的人文氣質與墨韻書香。體育活動是學校提供課后服務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體育特級教師的帶領下,學校精心設置不同學段的體育活動,編寫活動教程,使學生熱愛運動,科學運動,增強體質,讓童年擁抱自然,綻放活力。
格致·創新——社團重提升
學校以“小新星課程”實施為支點,創設“德法與健康、閱讀與語言、科學與思維、藝術與審美和STEM與綜合”五大體系。新,即新芽,寓意新都兒童是天地間一粒粒獨立的種子,扎根土壤,自由生長;星,即星空,寓意新都兒童是宇宙中一顆顆運轉的小星星,樹立志向,未來可期。
結合學校“小新星課程”五大體系以及傳統文化創意課程,全校70多位教師人人參與,挖掘自身潛能,發揮專業特長,編寫20余種社團活動教材,烘焙、陶泥、金工、書法、國畫等26個功能教室在豐富的社團活動中演繹別樣精彩。各項社團活動聚焦傳統文化,挖掘學科中的傳統文化元素,使傳統文化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不斷煥發時代特色。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體驗獲得知識的快樂,懂得傳統文化的歷史意義和現代價值。
學校為學生開展菜單式服務,搭建個性成長的平臺。各年段結合“小新星課程”五大體系以及傳統文化創意課程設置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及興趣愛好自主選擇社團,真正做到讓教育返璞歸真,讓兒童自由生長,讓童年熠熠閃光!
(作者左海電系江蘇省鹽城市新都路小學副校長、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