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校內減負提質,校外全鏈條治理,“雙減”打出“組合拳”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09-25  閱讀:次   |
42.9K

  █聚焦點

  基礎教育“雙減”工作監測平臺直報信息顯示,截至9月22日,有16萬所義務教育學校填報了有關信息,其中

  98.2%的學校出臺了作業管理辦法

  92.1%的學校建立了校內作業公示制度

  64.3%的學校表示絕大部分學生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

  5737.7萬份家長問卷顯示,

  99.6%的學生家長反映,本學期老師沒有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要求家長批改作業

  截至9月22日,全國有10.8萬所義務教育學校(不含寄宿制學校和村小學)已填報課后服務信息,其中

  96.3%的學校提供了課后服務

  7743.1萬名學生參加了課后服務

  534.5萬名教師參與課后服務工作

  97.5%的家長對學校新學期減負提質的各項措施和成效表示滿意,其中六成以上家長表示非常滿意

  對50多萬名家長的調查顯示,“雙減”政策實施之后,

  72.7%的受訪家長表示教育焦慮有所緩解

  數據來源:教育部

  “雙減”政策正式發布兩月以來,教育部密集出臺多份配套文件規范治理校外培訓,減輕學生和家長校外培訓負擔,同時印發多項通知,對學校的課后服務、考試管理作出規定,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

  校內校外雙管齊下,新學期開學以來,“雙減”效果到底如何?針對政策落地過程中的新問題,教育部下一步有何舉措?9月23日,教育部召開新聞通氣會,對有關情況進行了介紹。

  七成受訪家長表示教育焦慮有所緩解

  “雙減”工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重大民生事項,列為今年教育部黨組的“一號工程”和教育督導的“一號工程”。今年秋季學期是“雙減”政策落地的第一個學期,各項政策實施效果備受關注。

  在校內減負提質上,自暑假以來,教育部督促各地全面落實《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著力健全作業管理機制,嚴控書面作業總量;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義務教育課后服務工作的通知》,著力推進課后服務“5+2”全覆蓋、上水平;印發了《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考試管理的通知》,著力壓減考試次數,降低學生考試壓力。

  在作業管理方面,基礎教育“雙減”工作監測平臺直報信息顯示,截至9月22日,有16萬所義務教育學校填報了有關信息,其中98.2%的學校出臺了作業管理辦法,92.1%的學校建立了校內作業公示制度,64.3%的學校表示絕大部分學生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5737.7萬份家長問卷顯示,99.6%的學生家長反映,本學期老師沒有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要求家長批改作業。

  在課后服務方面,監測平臺數據顯示,全國有10.8萬所義務教育學校(不含寄宿制學校和村小學)已填報課后服務信息,其中96.3%的學校提供了課后服務;有7743.1萬名學生參加了課后服務,學生參加率85%;534.5萬名教師參與課后服務工作,占這些學校教師數的86.2%,另聘請了20.6萬名校外專業人員參與課后服務工作。

  此外,監測平臺數據顯示,97.5%的家長對學校新學期減負提質的各項措施和成效表示滿意,其中六成以上家長表示非常滿意。據共青團中央和媒體對50多萬名家長的調查顯示,“雙減”政策實施之后,72.7%的受訪家長表示教育焦慮有所緩解,中等收入群體緩解比例更高。

  “總體看,新學期學校落實‘雙減’工作呈現了新變化新面貌,社會反響良好,學生學習回歸了校園,回家寫作業時間短了,在小區里玩的孩子多了,課后生活更豐富多彩了。”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表示,在“雙減”工作總體思路上,要瞄準一個定位,即將校內減負提質作為“雙減”工作的治本之策,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使學生學習更好回歸校園。

  11份配套文件防止出現政策空白

  在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這一“雙減”工作總綱領指導下,教育部會同相關部門密集出臺了11份配套文件,以實現校外培訓機構全覆蓋、全鏈條治理。

  這11份配套文件具體包括學科類培訓范圍界定、“備改審”、“營改非”、培訓材料管理、培訓人員管理、查處變相違規培訓、加強收費監管、上市公司清理整治、課后服務、建立監測機制、培訓機構登記等,系統涉及校外培訓機構的設置、審批、收費、人員、材料、行為、資本等各方面。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負責人表示,每個文件都具有針對性,出臺前都經過充分調研,認真研究培訓機構從業人員混亂、培訓材料質量低下、培訓收費高、“卷錢跑路”等問題,分類歸因,提出針對性舉措和要求。

  例如,從業人員管理辦法主要解決培訓機構從業人員資質不全、管理混亂的問題;培訓材料管理辦法主要解決培訓材料編寫、審核、選用等方面的要求不夠明確,培訓材料管理存在制度缺失的問題;明確學科類和非學科類范圍的文件,主要解決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基礎性的問題。

  該負責人表示,對于“雙減”工作開展中出現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如培訓機構和個人“打擦邊球”或轉入地下的隱形變異培訓問題,參與課后服務導致學校教師負擔增加的問題,學科類培訓轉向和資本涌入非學科類培訓的問題,急需出臺相應指導意見,防止出現政策空白。

  該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教育部一是繼續完善配套政策。加快預收費監管、加強培訓機構黨建等其他配套政策法規的制定進度,研究修訂競賽管理辦法,治理打著“國際”旗號的各類競賽。同時完善“營改非”流程,進一步明確過程中的公示期限、資產確權等政策。研究起草校外培訓機構設置標準,對學科類和非學科類機構同步作出規定。加快校外培訓管理條例立法進度,對非學科類機構管理一并納入。二是強化監督檢查。加大對“一對一”“高端家政”“眾籌私教”“住家教師”等隱形變異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繼續跟蹤各地進展,壓實地方責任,適時開展“雙減”大督查,對工作進展緩慢的省份加強針對性指導幫扶,對履職盡責不到位的地方和人員嚴肅問責。

  各地探索創新“雙減”管理新舉措

  “雙減”政策出臺后,各地在落實過程中面臨的難題不少,針對新規范、新要求,還需探索創新管理舉措。

  培訓機構“退費難”“卷錢跑路”等風險一直為人詬病,在加強培訓機構預收費風險管控上,多地將培訓機構預收費納入監管范圍。

  北京實施第三方銀行存管和全額保證金監管模式,保證資金安全。目前,北京市恢復線下培訓的機構預收費已經全部納入資金監管,對于線上學科類培訓機構,堅持“無資金監管、不得重新審批”。天津將培訓機構預收費全部納入監管范圍,對個別拒不簽署銀行托管協議的,已責令停止招生、暫停辦學并納入了“黑名單”。上海積極探索“銀行定期劃扣”等新型資金監管機制,還將通過地方立法等形式進一步鞏固培訓資金安全保障機制。

  培訓服務類型多樣,并且不斷推陳出新,如何劃分學科和非學科是“雙減”工作分類管理的前提。

  上海依托專家學者研究制定了校外培訓服務類別鑒定指引和鑒定指標,充分發揮專家的作用,指導校外培訓機構準確區分學科類和非學科類培訓服務。浙江金華出臺了非學科類培訓項目審核標準,分別組建市縣兩級學科鑒定專家組,負責學科鑒定工作。

  “雙減”之下,大量不符合規范的校外培訓機構倒閉或轉型,涉及相當數量的人員安置、課程退費等問題,如何防范化解風險,減少“雙減”推進阻力,考驗著地方的管理能力。

  北京開展了教培行業人才專項服務季行動,累計提供崗位32.3萬余個,3.5萬家用人單位參會,還提供覆蓋全市各區學校事業編制內專任教師崗位366個。上海建設了“培訓協會跨界公益互助平臺”,當有培訓機構非正常停業時,利益受損的消費者可以在平臺上申請獲得其他機構提供的公益互助培訓課程,目前已有43家培訓機構捐贈課程,涵蓋文化學科、藝術、體育、科技、職業技能等多個行業,總課程達到1986門,總價值超過11億元。

  “‘雙減’工作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系統性的工程,必須注重當前和長遠相統一,往深里做、往寬里做、往嚴里做、往遠里做,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負責人說。

  本報北京9月23日電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