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龍崗區麓城外國語小學創新型勞動教育賦能學生全面發展
“五育融合”書寫勞動教育高質量答卷 ——深圳市龍崗區麓城外國語小學創新型勞動教育賦能學生全面發展
春分育苗,雨生百谷,夏至抽穗,秋分飄香,尊時守位,靜待花開……深圳市龍崗區麓城外國語小學農耕園四時四季地不閑,這里是學生的天地課堂和快樂園地。天臺農耕園裝飾了學校的風景線,勞動教育裝飾了學生的全面成長夢。
學生們在農耕園播下種子,開展育苗插秧、生態養魚、觀察記錄、創新創造、農耕手繪、義賣收成等豐富多彩的勞動。他們在揮灑汗水、科學探究、擁抱自然中,與蔬菜瓜果一同向陽成長。藍天之下,學生們實踐傳統農耕文明、研習創新智慧,在豐收的喜悅中發展成為時代新人。
自2015年創校起,麓城外國語小學就直指勞動教育協作不足、內容單一、方式傳統等現實難題,先行先試地書寫“總體設計、三方協同、有機銜接、共同評價”的勞動教育“奮進之筆”。學校強化家校社協同,在課程開發、活動研發、師資建設、課堂教學、資源平臺、基地建設、素養評價等方面奮力作為,探索“三位一體”創新型勞動教育綜合育人新路徑,賦能學生全面發展,帶動更多學校、區域勞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家校社協同構建“五育五入融合”勞動教育生態圈
新時代賦予新使命。2015年,國家出臺《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按下勞動教育重返教育舞臺中心的“加速鍵”。同年9月,麓城外國語小學正式開辦。作為龍崗區較早創辦的新型公辦學校,其命維新。學校自建校之初就明確“勞動立校”。
摸清問題才能創新探路。2015年9月至2016年2月,學校組建團隊、調研現狀、分析需求、明確問題。學校調研發現,部分學?粗匦、單一、傳統方式的勞動教育,輕視家校社協同、“五育融合”、創新型的勞動教育。
新挑戰呼喚新作為。麓城外國語小學校長鄔麗萍深知,家校、社校、家社三路協同并進,勞動教育才能更好地培育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學校進行頂層設計、系統推進,成立“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室”,構建政府—企業—學校合作、校內外基地聯動、信息化平臺交互、家校社輪值等新機制,實施學生共育、課程共研、資源共用、素養共評新策略。
開“清渠”引“活水”。麓城外國語小學引入華南師范大學教授徐福蔭、吳鵬澤以及南方科技大學教授趙建華等專家指導學校應用信息技術賦能創新型勞動教育,選聘校外導師進行技能培訓,政、企、學、研多維聯動的研究團隊日漸壯大。學校挖掘校內、家長、社會等資源,力推校內外實踐基地開發建設,形成高質量、可持續的勞動教育生態圈。
學校如何全面深入地推動勞動教育在校內落地生根?麓城外國語小學從實踐中探路,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地推進勞動教育。學校更以融入環境、融入課程、融入課堂、融入生活、融入評價“五入”為抓手,讓勞動教育像春風一樣融入到學校教育教學體系中,潤物細無聲地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學校在一至六年級全過程實施勞動教育,全學科梳理勞動教育要素清單,并在學科課程基礎上不斷挖掘勞動育人的信息源。
創新型勞動為新時代勞動教育插上高質量發展的“翅膀”
魚兒缺氧就會浮上水面吞食空氣。吳泓銳等學生利用信息化勞動工具,發明“AI賦能魚兒自由生長”系統。該系統監測到學校模擬濕地里的魚浮頭時,就自動加氧。該發明榮獲深圳市AI勞動實踐案例一等獎。
“大灣區正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國家更在力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我們作為大灣區的新機制學校,更要給勞動教育插上信息技術的翅膀,面向未來培養手腦并用、知行合一的拔尖創新人才。”鄔麗萍校長介紹說,麓城外國語小學引導學生在項目化創新型勞動課程中實踐體悟,發現、解決問題,提升獨立思考、溝通、團隊協作、創新創造等綜合能力。
學校開發自動遠程澆灌系統、植物二維碼等多個數字化勞動工具,搭建尚美樂勞動APP平臺。該平臺設置“我的課程”“我的作品”“家校社”“素質綜合評價”等欄目,師生、家長等分類上傳精品案例、微課視頻等課程資源,實現教與學資源的協作共享。
稻谷萌發率不高、稻苗間距過密、蟲害……水稻生長過程中的現實難題,成為學生們的創新型勞動項目。他們在教師指導下團隊合作,發現問題、尋找方法、反復試驗、破解難題。雖然起初30平方米的水稻田最終只有一株水稻得收成,但學生們收獲了諸多新能力,也創造出了新型育苗箱等新發明。
“勞動教育成果不能太注重蔬菜瓜果等收成的多少,而要注重鍛煉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困難能讓學生們在勞動體驗中,培養吃苦耐勞、創新創造等精神品質。”麓城外國語小學副校長馬麗娜強調說,教師在勞動教育中不應讓學生遠離勞動中本就有的困難,而應讓學生在真實勞動中煉就真實能力。學校聚焦項目化學習,采用“導入問題—項目規劃—作品創作—成果評價”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做中學、學中創。
從學校勞動技能碰碰賽到小小義工志愿行,學生郅子涵積極創新勞動,獲評“榮耀小講師”。麓城外國語小學發揮尚美樂勞動APP平臺的評價功能,從勞動認知、能力、觀念、精神、習慣與品質等維度制定三級評價指標,構建新時代小學生勞動教育“五維多元,四全激勵”的評價體系。學校通過教師、同伴、家長、社區等多方評價,對學生進行全員、全面、全程評價。學校還通過評選勞動教育小講師等榮譽,頒發“金色LOGO”獎章,引導學生們勞動向上。
“五育”互融互促奠基師生成長成才的“星光大道”
學生張佳睿與伙伴們在農耕園里翻土播種,看著原來貧瘠荒廢的土地長出綠油油的禾苗、紫水晶一樣的茄子,“發現原來勞動能創造美”。張佳睿的作品《美德在勞動中產生》奪得深圳市“生活勞動美”微視頻一等獎。
“我校促進勞動教育與美育互融互促,引導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我校將勞動教育作為‘五育融合’的重要載體,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在鄔麗萍校長帶動下,麓城外國語小學清潔工、保安、后廚等教職工盡職盡責,用心勞動營造清潔美麗、安全祥和的校園。他們言傳身教,引導學生們體悟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學會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勞動教育以德育德,學生們更加尊重勞動者、珍惜勞動成果、自發勞動。
為破解魚稻共生遇到的難題,學生們小組合作查閱材料、學習新知。田宇涵還了解到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科技報國夢——“希望在水稻下乘涼”。學校促進勞動教育和智育互融互進,引導學生應用所學、創新思維、勞動創造。學校已有20余項學生探究性小課題在市區教育部門立項。勞動教育如一葉扁舟,帶著學生們劃向知識的大海,求知報國。
學生劉曜旗剛加入農耕社團時,干會兒活就累得氣喘吁吁。堅持一段時間后,他變得強壯起來,成為勞動小能手。麓城外國語小學通過系統、持續的勞動鍛煉,讓很多學生煉就強健體魄。學校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優良率從36%躍至88%,學生整體勞動素養提高了25.1個百分點。學生們全面發展,奪得約90項市級以上競賽榮譽。
朱慧征等麓城外國語小學教師也通過勞動教育,提高了課程開發、跨學科教研教學等能力。近5年,學校教師申報30多項省市級以上研究課題,發表了24篇勞動教育相關論文。勞動與教育在麓城外國語小學這片沃土上相互成就、共同精彩。清潔工等教工也在這里感受教育向上的力量,自學成才。清潔工鐘阿姨加入了學校讀書會,籌劃出版個人第二本詩集;保安員老胡努力成長為服裝設計師……
一朵云推動更多朵云聚合成勞動教育甘霖
福袋制作、扎染、茶藝、農耕廚藝……今年4月,“勞動教育新樣態,‘五育融合’齊發展”龍崗區勞動教育學科研討會在麓城外國語小學召開,20多個勞動實踐體驗項目現場精彩演繹。研討會線上線下同步進行,超過1萬人在線觀摩。
龍崗區教研部門為何將勞動教育現場會的首秀放在這里?區教師發展中心勞動教研員蔣立疆解釋說,麓城外國語小學自創校以來,就創新開展特色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動手、自理能力。
中央電教館專題資源部主任曾祥翊來校視察,他評價說麓城外國語小學勞動教育充分體現了做中學和知行合一,“學校勞動教育路徑清晰、內容豐富、管理到位。學校的勞動課程框架齊、實施好、評價巧、效果優”。
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姚軼潔也對學校勞動教育給予高度評價。她表示,麓城外國語小學將勞動教育通過普及、特色、活動課程融入學校課程體系,學校和家庭在勞動教育上各擔其責、協同育人,學生、家長、教師等多方評價讓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更加全面精準,系列舉措營造了愛勞動、樂勞動、善勞動的良好生態。
作為廣東省勞動教育特色學校,麓城外國語小學在勞動教育起步階段,就注重聚智聚力共創精彩。學校歷經多輪研究、實踐、提升,逐步提煉出“三位一體”創新型勞動教育綜合育人模式,總結出易于實操、普適性強、快速落地的成功經驗。從2016年起,該模式就在深圳市福田區荔園小學等學校運用檢驗。
在麓城外國語小學帶動下,廣西百色市第一小學因地制宜開展了綠色快樂農耕園等實踐學習活動。依托“基于深港澳中小學STEM課程建設的協同教學模式”課題,麓城外國語小學的成果跨越山河、影響廣泛。
麓城外國語小學教師謝小玲帶領學生們與?谑徐`山鎮中心小學師生連線,同上“家鄉美食我代言”勞動課。學生們現場制作美食,交流傳統小吃制作技藝。麓城外國語小學著力推進勞動教育協同教學的策略研究,牽頭推動多所學校同上一節課,創新開展網上互聯“同種一粒種子”,跨區域的課程交流惠及海南、西藏、廣西、云南、香港、澳門等地多所學校。
志合越山海。麓城外國語小學勞動教育的優質資源已從點擴散成面,以一棵樹搖動一片樹林,以一朵云推動更多朵云聚合成為甘霖,共同把更多大地滋潤成勞動教育的沃土,滋養更多祖國的花朵綻放出萬紫千紅,用勞動創造未來、用勞動為國擔當。
(黃幗夫)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