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楊家埠旅游開發區河灘小學以新時代勞動教育賦能學生全面發展
聚焦核心素養 夯實育人根基 ——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楊家埠旅游開發區河灘小學以新時代勞動教育賦能學生全面發展
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楊家埠旅游開發區河灘小學立足學生全面發展,以“筑夢·籬園”課程為撬動點,多途徑實施勞動教育,以“一育”帶“四育”,建立了“多學科融合,多時空、校內外聯動”的新時代勞動教育課程體系,通過以勞立德、以勞增智、以勞育美、以勞潤心,為成就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堅實基礎。
“課程”賦能提升育人實效
學校著力構建“5—3—6勞動教育”創新模式,即以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育人培養為主線,開發校園實踐基地、校外實踐基地、家庭田園三大課堂陣地,實現勞動與學科育人、勞動與傳統文化、勞動與節日教育、勞動與研學實踐、勞動與文明校園、勞動與鄉村實踐六融合。著力打造“筑夢·籬園”系列課程,構建多維融合、多元并舉、知行合一的勞動教育新模式,并基于學情和校情,打造勞動教育學科基礎拓展課程和活動拓展等相關課程,圍繞“砥礪心智、強技自立、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課程育人目標,努力讓每一名學生成為熱愛勞動、尊重勞動、勤奮創新、身心健康的人。
“學科”賦能助力融合發展
一是以勞立德,打好傳統文化育人“新底色”。通過將楊家埠年畫制作、特色剪紙、葫蘆畫制作、風箏扎制等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納入學校勞動課程與延時服務項目內容,學生在延時服務期間可自主選修課程,充分享受動手操作帶來的快樂。精心開發“三維·底蘊”課程,針對不同時間節點,開展富有教育意義的特色活動,實現體力勞動、腦力勞動、情感勞動三維共進,有效促進學生人格健全和身心全面發展。突出勞動教育與傳統文化、節日教育、紅色教育的有機融合。在勞動節、端午節、國慶節等重要節點,組織開展多樣化的校內外勞動實踐,如包粽子、折龍舟、手繪端午等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品味端午,體會傳統節日的快樂,傳承千年的農耕節氣文化也在勞動課程中得以體現。
二是以勞增智,繪就學生創新發展“新畫卷”。學校組織教師分學科、分層次將學科知識點融入到勞動教育課程中,并通過強化對勞動教育課程的頂層設計,進一步整合教學資源,打破學科壁壘,構筑起“筑夢·礪智”“筑夢·博文”“筑夢·尚美”“筑夢·創新”等學科創新發展課程,提高學生創新應用能力,增強勞動知識技能。各學科教研組將勞動教育與語文、數學、科學等學科融合,開發了“丹青繪田園”“數學小農夫”“詩詞歌盛世”“小小講解員”等多門趣味活動課程,豐富了勞動課程體系。如在語文學科中,教師通過深度挖掘教材,尋找課本知識內容與勞動教育課程契合點,形成《語文學科勞動要素清單》。在中、高年級通過欣賞田園詩、撰寫農耕筆記和勞動隨筆等,引導學生記錄勞動過程,分享感悟勞動之美。
三是以勞育美,擦亮校園美育文化“新品牌”。通過培養學生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提升學生美育素養。在勞動教育活動室,學生們學習剪紙、手工制作和環保課程,將落葉制成粘貼畫、將廢紙箱做成紙版畫、將舊毛線做成毛線畫等,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勞動之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學校充分發揮農村地理優勢,將勞動教育課堂搬到田間地頭,組織學生開展描繪農村風光、田地景象、農民勞作等畫面,記錄植物生長過程等,感受生命之美,體會勞動之美。
四是以勞潤心,探索協同育人發展“新路徑”。結合區域實際情況,學校以校園勞動教育課程為主體,家庭、校外基地、社區等實施“家校社勞動協同”區域勞動教育新模式,構建區域勞動教育聯合、協作、融合的育人格局。通過制訂相應家務勞動、校園勞動、田園勞動體系清單,開展親子勞動課程、職業體驗課程、社會義務勞動等,積極開辟勞動教育“第二課堂”“第三課堂”。與寒亭區中小學勞動實踐基地、東籬田園綜合體等加強合作,將學校周邊資源系統化,與學校勞動教育深度對接,因地制宜、多形式、廣覆蓋地開展協同育人勞動教育。
“評價”賦能多元化,成就精彩人生
學校以“勞動存折”活動為依托,多元化方式展示勞動成果,通過評選“勞動小能手”“筑夢教師”等,建立起勞動教育課程評價體系。針對課程實施的三大板塊,學校評價體系由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采取生生互評、小組評價、家長評價、教師評價的方式,對勞動進行綜合評定。評價內容包括勞動次數、勞動過程、實踐技能、勞動成果等,相關材料錄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并作為評優樹先重要參考。通過勞動教育增強學生體質、陶冶學生情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共同畫好新時代核心素養育人同心圓。
(肖兆星 周建坤 付麗峰 周祥)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