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北京市東城區:沉浸紅色東城 賡續革命精神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0-12  閱讀:次   |
42.9K

  ■奮斗百年路啟航新征程領航100北京篇

  編者按:新文化運動在這里洶涌澎湃,馬克思主義在這里迅速傳播,五四運動在這里點燃烽火……得天獨厚的紅色文化,構筑了北京市東城區豐厚的紅色底蘊。東城區深度融合各級各類社會資源,構建紅色文化教育共同體,讓紅色教育在時代感召下熠熠生輝。

  電視劇《覺醒年代》的熱播,讓觀眾們記住了紅磚紅瓦的北大紅樓。而這一抹“紅”,就坐落在北京市東城區。

  北京市東城區,這片故宮以東41.8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擁有20所全市認定的“百年學校”,也是黨的革命事業重要發祥地之一。新文化運動在這里洶涌澎湃,馬克思主義在這里迅速傳播,五四運動在這里點燃烽火……得天獨厚的紅色文化,構筑了東城區豐厚的紅色底蘊。

  如何用好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近年來,東城區委教育工委、區教委積極探索紅色教育新模式,深化“三全育人”理念,利用區內百年革命建設史的優勢,充分挖掘紅色教育資源,以紅色文化教育資源供給改革實踐為突破口,采用“繪制東城區紅色文化教育地圖”等形式,逐步構建出政府主導、多部門協同,“1+10+N”聯動、線上線下并行、中小學一體化的紅色文化育人生態。

  激活紅色文化資源

  探索深化紅色教育

  說起東城區內的紅色文化資源,用“得天獨厚”來評價絲毫不為過。“東城區現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52處,其中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3處,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6處,數量均居北京市首位。”東城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劉藻說。

  以著名的北大紅樓為例,它猶如一座豐碑矗立在東城的土地上。這里是新文化運動的發源地,是新民主主義教育的啟蒙地,蔡元培、李大釗等老一輩教育家、革命家從這里出發,救亡圖存的先進理念從這里傳播至全國各地。如今,樸素的紅樓成了東城紅色教育基地,是師生接受精神洗禮不可或缺的教育場地。

  不只是北大紅樓,1925年,孔德中學(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學)建立了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支部,組織“健民社”,以團結進步學生。次年,在李大釗的親自關懷和幫助下,北京一中團支部正式建立……

  早在2004年,東城區委教育工委、區教委就在區域內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走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主題實踐活動。但是,新時代對學校德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更好地激活這些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2019年,東城區委教育工委、區教委組織實施了面向全區中小學德育干部的“傳承紅色文化開展紅色教育”專題調研,通過文獻研究、尋訪座談、數據分析、實踐論證等系列工作,了解學校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整體情況和師生實際需求。

  正是這一次直面問題的調研讓東城區的教育工作者發現,東城區紅色文化教育存在著紅色教育資源的開發在空間上分布不均、學校紅色教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在深度、廣度與厚度上已不能滿足新時代學校發展與學生需求等問題。

  發現了問題就要精準發力改進。東城區隨即確定了聯動社會各界教育力量,深度融合各級各類社會資源,構建紅色文化教育的共同體,引領多元實踐,以打造東城紅色文化教育生態的紅色文化教育目標。

  依托紅色地圖

  打造全時空課程

  基于調研結果,東城區首先做了兩件事:一是繪制紅色文化地圖;二是基于地圖,開發紅色文化線上課程。“我們通過這兩個關鍵步驟,激活全區紅色文化資源,實現線上線下全時空教育。”東城區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紅色文化地圖,是一份實體的、直觀的區內紅色資源指南。東城區委教育工委、區教委征求多方意見,在東城區文旅局等十余個單位的配合下,繪制《北京市東城區中小學紅色文化教育地圖》,并在2019年12月發布,全區中小學生人手一冊。地圖分為小學版和中學版,兩版地圖共涵蓋了區域內多個各級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重點介紹了16個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地理位置、歷史面貌、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

  紅色文化地圖在師生當中大受歡迎。“地圖使學校、師生和家長充分知曉、了解東城區紅色文化,為東城區廣泛深入開展紅色教育,探索紅色教育新方法、新路徑提供了保障。”東城區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接下來,東城區委教育工委、區教委研發了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中學、小學兩個版本的紅色教育地圖網絡學習研學單。2020年7月,依托數字德育網,“東城區紅色文化教育地圖”線上平臺開通了。僅僅一個暑期,東城區數字德育網紅色教育平臺頁面總瀏覽量就接近17萬人次。

  在線上平臺,不同學段的學生可以進行答題挑戰,教師可以開展論壇研討。海量的后臺數據又為進一步分析研究、迭代改進區級網上紅色研學平臺提供了依據。

  為解決不同學段之間紅色教育難以融通的問題,東城區組織不同學區、不同學校的德育工作者、學科專家組成學習共同體,探討一體化實施的原則、方法與路徑。針對同一紅色資源基地,東城區努力打破學段壁壘,形成德育內容的融通銜接。

  至此,線上線下全時空的紅色教育局面初步形成,“1+10+N”三級聯動的運行機制(“1”指東城區教育研修學院的學術引領,“10”指東城區教委所屬8個學區的10所中小學先行實踐探索,“N”指各校結合自身實際參與實踐)初見端倪。

  此外,東城區積極構建新時代中小幼一體化思政課堂,將思政課程轉化為課程思政,啟動教師課程思政引領計劃,推進實施教師思政“三個一”工程。在此基礎上,東城區先后與北京理工大學、清華大學展開高校戰略合作,通過共同合作創建思政課程基地、聯合開發黨史學習教育課程、建立基礎教育思政教師培訓基地等項目,認真辦好關鍵課程,積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今年暑假,東城區又推出了“傳承紅色文化,爭做時代新人”數字夏令營活動,開設了“傳承紅色文化,走進嶄新時代”和“積極實踐鍛煉,爭做時代新人”兩大板塊共12項網絡互動活動,讓全區中小學生可以“云享”一個健康而有意義的假期。

  紅色實踐全覆蓋

  推出精品和品牌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史學習教育恰逢其時。3月下旬,東城區啟動教育系統黨史學習教育,推動黨員領導干部、教職員工、青少年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全覆蓋,組織開展“四個一”研學、主題尋訪、“見字如面·對話時代英雄”等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東城區還依托數字德育網,大力開展紅色教育實踐活動,實現區域內紅色文化教育活動全面覆蓋,打造氛圍濃郁的紅色教育環境。

  “我們的想法就是最大限度利用東城天然的紅色沃土,傳承紅色基因,讓東城師生了解身邊的紅色文化基地,通過體驗、浸潤的方法,開展沉浸式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紅色教育,讓紅色文化入腦入心。”劉藻說。

  東城區內各學校積極開展在線下紅色文化教育活動,通過實地走進紅色文化教育基地、以學生為主導的志愿服務、干部及教師的紅色宣講、家長的伴讀學習等多種多樣的形式進行校本化探索,并形成一批校本紅色文化教育的典型案例。

  如今在東城區,校校有特色的局面正在初步形成:北京景山學校、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學分類分層實施紅色文化教育,利用學校周邊已開發紅色資源基地較多的優勢,依據學生年齡特點,開展紅色研學、紅色宣講等主題活動。史家小學分校結合經典書籍《紅巖》,以校長巡講、教師研讀、學生分享、家長伴讀全員參與的形式,推進紅色文化教育的實踐,傳承紅色文化,還有“我心中的英雄榜樣”紅色主題活動、“旗前講話系列微課”、“看紅色電影,承紅色基因”少先隊主題班會,等等。

  在實踐中,東城區跨學科、綜合性紅色文化教育模式的成效初顯。擁有眾多革命英雄校友的北京匯文中學開展了“學生寫口述史”“家書進課堂”等學科實踐活動,學生采訪家里的祖輩,追述家人在抗日戰爭、抗美援朝及新中國成立后祖國建設等方方面面的事跡。口述史已匯編成文集以推廣與交流。

  “東城區紅色文化教育已逐步形成良好生態,今后,東城區將廣泛聯動、深度融合各級各類社會資源,構建紅色文化教育的共同體,讓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成為思想政治課的第二課堂。”東城區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們也將繼續發揮高地作用,在課程建設上下功夫,在實踐活動上下功夫,通過進一步完善紅色文化教育評價機制,以評價促發展,使東城區的紅色文化教育有溫度、有深度。”

  劉藻表示,教育發展,任重道遠,東城區將把紅色資源開發好,利用好,打造紅色教育生態,培育紅色品牌,讓最自然、最樸素的愛黨、愛國、愛人民的情感生發并扎根于青少年心中,讓紅色教育在時代感召下自信滿懷,熠熠生輝。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