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瓜瀝鎮長沙小學 塑竹品“五育并舉” 譜笛曲全面美育
在落實“五育并舉”的探索與實踐中,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瓜瀝鎮長沙小學(以下簡稱“長沙小學”)立足教育的基本規律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不斷思考、實踐和創新育人路徑,提出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樹人,讓每一個生命都向上、向善、向美生長”的育人理念,確定了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國之瑰寶——竹笛這一支點撬動學校各領域全面發展的育人思路,走出了一條“五育并舉,以美帶全”的大美育教學之路,努力讓每一個生命展示不一樣的美,讓學校教育成為每名學生生命中的精彩篇章,遇見童年,遇見美好。
以笛樹德
笛子取材,以竹比德。竹笛的取材是竹子,長沙小學追根溯源,通過走進中泰竹子之鄉考察竹子,走近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傾聽心聲,挖掘竹子的品性和精髓,提煉竹子的七德,提出了以竹比德的總體育人目標。同時,學校制定竹韻德育的每月具體目標,并依據年段特點,制定七德卡爭創目標與辦法,開展精準爭創活動,賦予梯度評價,著力培養學生正直、虛懷、奮進、質樸、卓爾、擔當、善群的七德精神。
笛曲欣賞,以曲鑒德。竹笛名曲是國之瑰寶,傳承至今仍保有絲派、北派、浙派、新派四大風格。長沙小學通過多種平臺、方法與途徑,收集匯總各種派系風格的笛曲資源庫,并且依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有選擇、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笛曲鑒賞課程或活動,讓學生在鑒賞中培德怡情。
笛壇名家,培元悟德。1996年,長沙小學創造性地提出了“以笛子教學為突破口,實施藝術特色教育”的嶄新辦學舉措,走出了一條農村小學全面培育藝術素養的新途徑,開創了農村小學藝術教育的新格局。在20多年的特色踐行中,學校得到了國內眾多笛壇名家的指導,這些名家傳遞出來的氣質、氣度、氣場,品性、品味、品德也是學校德育的寶貴財富與資源。
學笛歷程,固本促德。為實現合力育人的更佳效果,長沙小學通過學校、家庭、社區多種渠道、多種形式開展親子訪談、主題征文、笛韻講壇等活動,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展示、宣傳學生學習竹笛的心路歷程,促使他們自悟自省。
以笛增智
竹笛基地考察,經歷點燃智慧。經歷是一種重要的學習資源,長沙小學提倡“經歷伴隨學習”的育人理念,通過基地考察、實驗觀察、資料收集、采訪記錄、實驗探究、觀點碰撞等多樣化的活動,讓經歷與學習相關聯,使學生大腦中“靜默”的知識通過喚醒、連接、創生3個路徑轉化為靈動、有用的知識。
竹子科學觀察,提升自然智能。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長沙小學依托信息課,檢索有關竹子的各種知識;借助科學課,觀察竹子的種植環境、生長習性、生長過程、生長態勢等,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獨立思考、相互探討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認知力、觀察力、想象力、思維力等自然智能和空間智能。
竹笛知識競答,建立豐富關聯。知識競答涉及領域廣,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常識。在教學中,長沙小學不僅強調學生對竹笛校本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深入探究,還引導學生關注笛壇熱點與事件,并建立兩者間豐富的關聯,開闊視野,形成解決問題的獨到見解。
以笛強體
氣息練習,增強體質。與身體其他部位的肌肉一樣,呼吸系統也需要鍛煉才能保持健康。長沙小學利用晨間10分鐘,由音體教研組組織學生進行竹笛吹奏氣息練習,既提升了學生的竹笛技能,又增加了學生的肺活量,增強了學生的體質。
笛旅研學,愉悅身心。只有心情愉悅了,身體才能健康。長沙小學每年分春、夏、秋3次開展笛旅研學,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親近大自然,讓笛聲與美景相會、與盛世相遇。這種置身于現實情景中吹奏出來的笛聲與眾不同,美輪美奐。
行走課程,強身健體。結合教導處工作計劃,長沙小學創造性地開設了以竹笛展示為主題的行走課程,為學生的強身健體賦能。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學校規劃行進路線,確定展示地點,帶領學生走遍小城,展示自我風采,展現學校特色成果。
以笛育美
網絡直播,助推音樂素養。信息化給教育帶來了很大的變革,微信公眾號、抖音直播、好看視頻、全民K歌等社交平臺層出不窮。利用抖音與直播平臺為學校特色發展助力,為學生展示竹笛才藝助力,成為展現學校特色辦學成果的又一窗口。
“童年笛韻”,創新課程路徑。2020年,長沙小學“童年笛韻”課程獲評蕭山區精品課程,展現了學校在踐行竹笛技藝單維度目標上的階段性成果。有了上級領導的肯定與經費支持,課題組成員的干勁兒更足了,目前正集中力量研發、改編“童年笛韻”課程3.0智能版本。
童心竹雕,促進非遺傳承。黃巖翻簧竹雕是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的民間傳統工藝,因其雕刻在毛竹內壁的簧面上而得名,至今已逾百年歷史。在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與青田石雕、東陽木雕、樂清黃楊木雕并稱為浙江名雕,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長沙小學將依托教師資源優勢,借鑒黃巖翻簧竹雕技藝,開展童心竹雕課程實踐與研究,提升學生美術素養,促進竹雕非遺傳承。
以笛尚勞
竹子種植,培養勞動素養。時值學校開辟新勞動教育實驗基地(南沙農學院)的契機,長沙小學以竹笛教學特色為支撐與輻射,開展竹子種植、培育、養護等生產勞動實踐,引領學生體會勞動價值、尊重勞動成果、增強勞動意識。
竹笛制作,培育工匠精神。借助學校竹笛特色活態體驗館和王建宏、徐登朝兩位專家的駐校笛文化工作室兩大平臺,長沙小學依托竹笛制作拓展課程,引領學生在學習、體驗、經歷、實踐竹笛制作的過程中,提升勞動情感,增強勞動技能,培養工匠精神。
笛音鄉愁,提升服務意識。隨著社區文化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的加速推進,文藝進社區活動也越來越豐富,這為學生學以致用提供了展示的舞臺。長沙小學定期聯系村、社區參與文藝展演,為美麗鄉村建設添磚加瓦,培育服務意識,提升社會公德。
“五育并舉”是整體育人的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為響應國家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號召,長沙小學打破以往只側重單一的吹笛技能習得的純藝術教育模式,破而后立,曉喻新生,將竹笛教學與“五育”融合,創新路徑,使竹笛特色教學在新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竹笛特色教學之路任重而道遠,長沙小學將為之不懈努力!
(羅伯祥 顏飛)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