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熟悉又陌生的語文課 ——聽管建剛上“家常課”
管老師的東西好學、有效。——聽課教師
一堂課感覺過得特別快!——學生
管建剛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與意志,成長為小語界的一個現象級人物。2007年他首創“作文教學革命”,2015年他倡導“指向寫作的閱讀課”,都在小語界引發了巨大反響。我有時外出開會、學習、培訓、講學……會場之內說起管建剛,無人不知。更讓人高興的是,說起管老師最起勁的多是一線教師,這些教師,往往不分地域、無論西東,即使是較為偏僻的山區,也有管建剛的擁躉,他們一路追隨,只因為“管老師的東西好學、有效”。
近十年來,管老師陸續上過很多精彩的作文課和閱讀課,既有新理念的沖擊,又有新方法的啟迪,帶給語文教師們耳目一新之感,但對我來說,這依然還是我所熟悉的管建剛。但是,聽他新近給四年級學生上的一堂“家常課”,我卻看到了一個有點兒陌生的管建剛和一種從未看到過的語文課。
這是怎樣的一堂語文課呢?
學習活動一:準確地讀
讀書。
上課了。沒想到學生一上來就讀了那么多。
先是讀題目和作者,然后是3分鐘自由讀課文,管老師的要求很簡單:“注音的字詞反復讀,不會讀的問老師。”時間到,學生停下,管老師開始表揚:“劉青揚自由讀的聲音響亮、流利。熊美琳一開始讀的聲音很輕,后來越來越響!張祖睿遇到不會讀的馬上問,點贊。”
接下來讀詞語,管老師出示詞語,讓學生自由讀1分鐘。讀完詞語,讀長句子。管老師用PPT展示課文中的兩個長句子。管老師示范讀,學生跟讀,學生讀好后管老師又提了新要求:“再快百分之十,聽我先讀。”他示范后,學生再讀,學生進步了。
讀了這么多,總該結束了吧?出乎意料,管老師又讓學生讀課文,他說:“這次讀課文,要求多字、漏字、疙瘩的地方,多讀幾遍!”這一次,學生又讀了2分鐘。教室里一片瑯瑯讀書聲。鬧鐘響了,學生似乎很不舍。
語文課上,朗讀并不少見,但是,上課10分鐘讓每個學生都讀了8分多鐘,確實很少見。
學習活動二:抄寫聽寫
寫字與聽寫。
學生居然抄寫了9分鐘。
管老師有個簡單的“武器”——鬧鐘。前面自由讀用鬧鐘,現在寫字也用鬧鐘。每個學習任務都會出現倒計時,時間到,讀書要停下,寫字要停下,作業沒做完也要停下。管老師一按鼠標,屏幕出現9分鐘倒計時,秒鐘“嗒嗒嗒”地響動起來。學生們開始安安靜靜地寫字。
我在一線教書13年,在教研室從事教研工作16年,不要說中高年級了,就是低年級,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拿出幾分鐘給學生寫字的,也實在不多見。
這個教學環節用了12分鐘。另外3分鐘,管老師選了“幼”“嗅”兩個字進行教學,管老師帶著學生做讀寫字口訣,再進行示范。
乍一看,這里的教學并不出新,其實管老師抓住這兩個生字的共性,提煉并“穿插”了書寫知識,可謂精準指導。
學生寫字,管老師則忙著巡視,觀察學生任務單書寫情況,隨時點評學生,引導學生又快又好地完成。同時提醒已經完成任務單的學生出聲背誦獎勵題。做題期間,學生書寫認真有序,背誦獎勵題的聲音此起彼伏。其間,陳芝彤、陶思睿等9個學生被老師點名表揚,理由各不相同,有的是“又快又好”,有的是“卷面干凈”,有的是“已經抄完兩行了”……
學生寫了9分鐘后,管老師要落實“一邊抄,一邊記”,方法就是當堂聽寫,共聽寫4個詞“身軀、掩護、龐大、愣住”,每次報兩個。
當堂抄寫、聽寫,這一教學方法(環節)的道理、價值不用我贅述。熟悉的是寫字,感到陌生的是時間如此充足。這是我從教以來從未聽過的語文課。
學習活動三:熟讀課文
讀課文。
聽寫詞語后,管老師又安排了朗讀課文,又是12分鐘。這一次讀與前面學習活動一的讀略有不同:一是讀的內容除了課文,增加了4個關鍵句;二是讀的要求提高了,比如同樣的2分鐘讀課文,在前面的基礎上提升為“正確、流利、不拖調”。在學生自由讀、齊讀后,強調對4個關鍵句的朗讀。同一個時間每一個學生都在讀,老師隨時叫停、隨時范讀。
聽課到此,我耳邊回響的除了讀書聲,還有“家常課”課堂管理口號。請聽——
師:任務單放旁邊。說停筆!
生:就停筆!
師:說坐正!
生:就坐正!
師:這次讀課文,要求:正確、流利、不拖調。時間2分鐘,時間—不到!
生:讀書—不停!
師:2分鐘,開始!(屏幕出示2分鐘倒計時,學生自由朗讀,教師巡視觀察)
(2分鐘時間到,鬧鐘響起)
師:時間到,說坐正!
生:就坐正!
師:檢測大家的時候到了,說拿書!
生:就拿書!
師:我們齊讀第一、二、三自然段。
這些口號很簡單。課堂上,管老師領讀,學生跟讀,看似一板一眼,讀的過程、方法卻各有巧妙——
有時,一邊讀一邊做動作。比如,管老師說“說拿書”,學生一齊說“就拿書”,同時需要拿起桌上的講義,學生一開始有點兒手忙腳亂,練了幾次就熟練了。
有時,變著花樣讀,很好玩。比如,管老師說“時間不到”,學生齊說“讀書不停”;管老師變化節奏,說“時間—不到”,學生很聰明,大聲接道“讀書—不停”;管老師繼續換花樣,說“時—間—不—到”,學生心領神會,仍大聲接“讀—書—不—停”。
課堂管理口號貫穿于整節課,學生像訓練有素的學習部隊。很奇怪,四年級的學生竟然興奮于課堂管理口號,他們越對越響亮,越對越熟練,越對越興趣盎然。熟悉的是讀書聲,陌生的是嘹亮、好玩、有效的管理口號。
學習活動四:當堂做題
當堂做題。
學生用時5分鐘,要求不看書。兩個題目指向的都是整體感知:一個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課文主要內容,另一個要求學生完成填空,概括全文。盡管學生讀了好多遍課文,但要獨立完成題目,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他們在緊張地思考著。
管老師在巡視中表揚“嚴守煜都做對了”“我要看看鄒宇陽,不錯”……先完成的學生出聲背誦獎勵題,這已是一些學生第二次背誦獎勵題了(第一次是在學習活動二)。“家常課”是課上的每一分鐘都被有效利用起來的課堂。
時間到,鬧鐘響起。
師:說—放—好!
生:就—放—好!
師:剛才周子燦說自己會背了,高光時刻來了。說看周子燦——
生:就看周子燦!
周子燦背出了獎勵題,全班學生掌聲四起。
課馬上要結束了,管老師夸了兩個孩子。一個是熊美琳,這節課上這名學生的朗讀進步大,從不通順到很流利。另一個是張祖睿,“張祖睿主動問了我兩個問題!”學生們又鼓掌。管老師提出更高要求:“張祖睿的寫字速度也是數一數二的,期待張祖睿的字再漂亮些!”
不陌生的是做題,陌生的是當堂完成了那么多的學習任務,陌生的是管老師一句又一句、具體到學生名字和行為的表揚。
回味
極簡與極忙:讓語文學習“回家”
談永康
數十年來,我們習慣了關注教師教的方法、教的藝術、教的效果,習慣了關注教師語言的精彩、設計的精巧、應變的精妙,習慣了關注少數學生讀得好、說得好、寫得好。
管老師的“家常課”,學生的學習活動還是朗讀、識字、寫字、背誦、做題等,但是變化的是時間——朗讀的時間、識字的時間、寫字的時間、背誦的時間、做題的時間……都大大增加了!粗略估計,這堂40分鐘的課,每一個學生都參與的讀課文、讀段落、讀句子、讀字詞、抄寫、默寫、答題的時間竟然長達32分鐘,占了課堂時間的80%!
學生擁有了時間,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人。
這么多的時間來自哪里?用管老師的話來說,就是“管住嘴”,教師少講精講,把時間留給學生讀、背、寫,從而形成了簡潔的課堂結構:讀+寫+讀+寫。
“家常課”的課堂結構極簡,教學思路極簡,教師行為極簡,課堂上的學生、教師又極忙。學生忙了學生該忙的,教師忙了教師該忙的!每一堂課目標明確,學生忙碌而充實:忙著讀,讀詞語、讀句子、讀課文、讀獎勵題;忙著寫,寫生字、寫詞語、寫重點筆記;忙著想,梳理課文內容、完成思維導圖和相關習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每個任務都有時間規定。老師呢,從前排到后排,從左邊到右邊,在學生間來往穿梭,忙著發出各種學習指令,忙著答疑,忙著示范,忙著激勵。
這是多少人的共識:中小學語文課,本質是學習運用母語的實踐活動,需要學生大量讀、識、寫……當這關于學的道理、規律,突然落地在管老師的“家常課”里,聽慣了“怎么教”的我們怎能不感到“陌生”!
然而,“陌生”的“家常課”不過是返璞歸真,是遵循語文學習規律之舉,是符合學生身心特點之行,一句話,讓語文學習“回家”,讓課堂“回家”,回到學生的懷抱!
管老師的起點在村小,從作文教學革命起,他就關注當下,著眼每一個學生,現在他的“家常課”,100%的學生“剛需作業不出課堂”,用課堂改革的方式實現了“雙減”政策的要求。
“一堂課感覺過得特別快!”這是所有學生面對管老師的共同感受,因為課堂上他們人人有事做,而且時時有事做。下課了,一個個學生跑著去喝水,我攔住一個男生詢問,答曰:“這節課,我讀得口渴了!”
(作者 談永康系上海市松江區教育學院教研員、上海市特級教師、上海市第四期“雙名工程”攻關計劃主持人)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