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長沙市湘郡未來實驗學校 一所教學生持續幸福的學校
在湖南長沙,有這樣一所民辦學校。始終堅守一條標準,質量立校,卓越立身;始終恪守一種理念,為孩子未來幸福奠基;始終堅定一個目標,培養學生知恩報國的品行。
為確保標準、落實理念、達成目標,學校統籌協調、整合利用國內外頂尖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資源和各方力量,探索幼小銜接的新思路、新方法,開展學期內成建制研學旅行,構建積極教育課程體系,加強德育內涵建設,著力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扎實的科學文化水平、健康的身體心理素質和良好的藝術審美情趣。
如今,辦學10年,成效顯著。
學校獲得了“全國青少年傳統足球特色學校、全國啦啦操示范學校、湖南省優秀民辦學校、湖南省中小學教師培訓實踐基地、長沙市地理學科示范基地”等一系列榮譽。2021年,學校被評為“鐘南山創新獎實驗學校”,并成為“幸福種子·城鄉學校教育教學聯盟共同體”學校。
它,就是湘郡未來實驗學校,一所九年一貫制全寄宿非營利性學校。
創校之本
辦一所有質量的學校
聯百年名校,辦未來教育。2008年,有深厚教育情懷的年輕企業家李旭懷揣這一教育夢想,在長沙市教育部門和長郡中學的支持下,與長郡教育集團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決定投資3.6億元打造湘郡未來實驗學校。
2011年9月5日,經過3年多的建設,學校于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建成開學,占地85畝,建筑面積達6萬余平方米,風格為典型的歐式建筑,以名校劍橋大學、哈佛大學為設計藍本,英倫氣息濃郁,被譽為“城堡學校”。
為辦好這所學校,時任長郡中學黨委書記的高曉蘇被上級委派至此擔任校長。“當我觸及這片土地時,內心的教育熱情即刻被點燃,感覺到一種平日里沒有被發掘出來的內在動力和沖力驅使我要在這里再好好地做一番教育事業。”當時已經58歲的高曉蘇說。
雖然學校環境優越,但當時地理位置偏僻。“周邊一片荒蕪,晚上十里之外如果看到有亮著燈光的樓房,一定是湘郡未來。”因此,2010年學校奠基后,幾乎處于無人問津的狀態。
于是,學校管理團隊全體出動招生,于2011年秋季學期招收了首批小學一年級新生248名、初中一年級新生550名。
當時學校教師平均年齡為27歲,大多教學經驗不足。“沒有一個高級職稱,中級也只有一兩個。”
面對這樣的情況,學校提出“質量立校,卓越立身”的口號,并且明確了三個標準——成熟的管理、優秀的團隊、卓越的品質。
壓力成就動力。其后,全校上下凝聚成一股合力,在抓好教學常規的同時,圍繞質量提升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
實施分層教育。對每一名學生進行精準分析,發現哪門學科弱,就重點幫扶哪一科,做到因材施教。
做好試卷評析。考試結束后,當晚教師就要閱卷,并針對每名學生的每張試卷進行認真分析,第二天一上課就進行講評,讓學生立即明白自己錯在哪兒,今后該如何避免。
開展質量分析。每次考試后,利用晚上的時間,全體初三教師聚在一起,就此次考試的基本情況、存在的問題及下一步的改進措施,逐一發言;既肯定成績,也找準問題,為今后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找準方向。
做好答疑解惑。臨考前半個月,教師把課桌擺在走廊上,接受每名學生的提問,義務給學生答疑。
此外,建立少年團校,激發學生內生動力;召開“百日誓師會”,讓學生立志向、明目標;召開家長協同會,整合家校力量,實現全面育人;做好心理疏導,不斷紓解學生的學習壓力。中考出征前,校長給全體考生送上三個錦囊,督促考生心無旁騖,認真答好每一道題。
辦學之魂
鑄就幸福教育品牌
“我希望每一名學生都是幸福的。”高曉蘇說,好的教育不能只注重學生的分數,不能只看重學生的成績,更不能讓學生成為只會考試的機器,而是能夠讓學生獲得持續幸福的能力,為每一個學生的幸福未來奠基。
為此,湘郡未來實驗學校在追求教學質量的同時開展了幸福教育。
2014年,學校聯合湖南衛視制作了教學紀實類節目《一年級》,深入研究幼小銜接問題,不斷探索符合該年齡階段學生發展規律的教育教學模式,并積極創設條件,引導學生從游戲活動自然過渡到學習活動,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掌握知識,迅速適應低齡階段的寄宿制學習生活。
2015年,學校又開展學期內成建制的研學旅行,實施行走課程。截至目前,學校已成功組織近2000名學生開展了6次學期內成建制的研學旅行,并建立起研學旅行制度。“行前有準備,行中有課程,行后有展示”的研學指導,帶給學生終生難忘的學習體驗。
此外,還有旨在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有趣,從而對現有學科的諸多領域進行結構式重建的跨界課程;旨在鍛煉學生體質、培養學生情操的“陽光體育大課間”……
但這些,都只是“牛刀小試”。
2016年1月18日,清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心理學系主任、國際積極心理學會中國理事彭凱平教授到訪湘郡未來實驗學校,帶來了馬丁·塞里格曼的積極心理學。學校認為,這與現代學生健康成長的需求非常契合,于是拉開了構建幸福教育課程體系的序幕。
同年暑假,高曉蘇和常務副校長辜美華應邀赴美國參加“首屆世界積極心理學聯盟大會”。其間,兩位到哈佛、斯坦福等世界名校,與優秀師生就積極心理學進行深入交流。交流過程中,幸福教育體系的雛形慢慢形成。回到學校,高曉蘇送給學生屬于湘郡未來學子的“三張名片”:微笑、問候、積極。
2017年,經過一年多的思考與實踐,學校構建起符合學生實際發展需求的橫向通達、縱向通透的“T”型幸福教育“壹+”課程。該課程包括積極教育課程、“三學課堂”、“三生德育”等,使得幸福教育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教育現象。
其后,一批來自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的專家教授走進湘郡未來實驗學校,在學校課程開發、教師成長共同體建設、家長學校培訓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與指導,全方位打造具有湘郡特色的“幸福教育”,讓幸福的陽光照耀到更多的學子、家長與教師。
“學生頂嘴是好事還是壞事?”“家長和學生是什么關系?”“輔導作業一定要雞飛狗跳才有效嗎?”2020年11月13日,一場別開生面的“家長會”在湘郡未來實驗學校召開。來自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的李霓教授,帶領學校1100名小學生家長以及100名左右的教職員工,共同開啟了“積極教育”課程學習。與此同時,1100名小學部學生正在教室中跟隨學校專業心理學教師學習積極教育課程。一場家、校、生千人共享的積極教育課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同時,學校將學生個人體質健康管理作為幸福人生構建的重要環節。依托體育俱樂部專業教練資源,學校以走班制形式面向全體中小學部開設10多個體育訓練項目,培養運動習慣、提升體育技能、鍛煉健康體質。
當前,幸福教育“壹+”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已逐步進入成熟階段,搭建了一座幸福成長的房子。“端莊禮讓,樂學有才,知恩報國”的育人目標是這座房子的“地基”。“微笑、問候、積極”是學生幸福的樣子,“成就、獲得、意義”是教師幸福的樣子,“踮起腳,跳起來摘桃子”是學生學習幸福的源動力,“導學、悟學、辯學”是教師教授幸福的范式,這就是支撐這座房子的“四根柱子”。“屋頂”為“學校看見課程,課堂看見學生,活動看見成長”。
“未來,學校將繼續完善幸福教育體系,不斷擦亮幸福教育品牌,讓每一個湘郡學子都能在這座幸福的房子里健康快樂成長。”高曉蘇信心滿滿地說。
立校之基
堅守教育本真
2019年12月,湘郡未來實驗學校學生赴廈門研學旅行。傍晚時分,他們來到海灘,看到隔島相望的金門,竟不約而同齊聲高唱《我和我的祖國》,在場眾人無不為之動容。
“我們在抓教學質量與幸福教育的同時,特別注重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不斷引導他們從小愛校、愛黨、愛國。”高曉蘇如是說。這是基礎,也最為關鍵,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回歸這一本真。
如何確保教育本真不走樣、不變形、不跑偏?湘郡未來實驗學校從兩個方面著手。
一是堅持黨建引領。早在2012年,學校就成立了黨組織,其后構建了“黨支部建在年級組、處、室”模式,將黨建工作與教學工作有機融合,切實將黨的領導貫徹到辦學治校、立德樹人的全過程中。同時,學校提出,德智體美勞“五個輪子”一起轉起來,構建了“黨建+德育”的育人新格局,使學生的理想信念不斷堅定,愛國情懷不斷生發。
二是堅持日常融入。2011年第一學期伊始,學校就確立了“端莊禮讓,樂學有才,知恩報國”的育人目標。自此,每周一的升國旗儀式上,所有學生都會莊嚴地佇立在國旗下,鏗鏘宣誓:“我宣誓……端莊禮讓,樂學有才,知恩報國,做一個合格的湘郡未來人。”如此,愛國主義思想深深根植于每名學生的心中,愛國基因也因此不斷得以傳承。
教師是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要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和引領。因此,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升教師的業務能力素養,也是堅守教育本真的應有之義。
為此,湘郡未來實驗學校制定了《湘郡未來實驗學校教師師德師風考核制度》等一系列文件,將師德師風建設與教育教學常規管理相結合,與教師常規、學期及年度績效考核相結合,不斷強化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同時,構建“教師成長共同體”,為“三年成才、五年成師、十年成名”的目標提供成長平臺;舉辦教師高端研修班,讓教師接受高水平培訓,“觸碰教育領域天花板”;強化研課磨課鍛煉,不斷提升全體教師的備課上課水平;組建理論學習小組,不斷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
通過強有力的措施,學校打造了一支業務精湛、勤奮敬業、身心俱佳、責任為先的教師隊伍,學校評選“卓越教師”,先后有120余人次教師獲得長沙市博雅民辦教育優秀教師獎、長沙市“培粹磨血育人獎”、長沙縣“旺佳優秀教師”、長沙縣優秀教師等市縣級以上榮譽。
在聚焦師生培養的同時,湘郡未來實驗學校還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立足長沙縣域,打造“幸福種子·城鄉學校教育教學聯盟共同體”,對口幫扶長沙縣金井鎮13所中小學校,助推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目前,湘郡未來實驗學校已經將三堂優質課帶進金井中學和雙江小學的課堂,接下來將實施“三年計劃”,在校園管理、文化塑造、教育教學、教師培養、課程建設等方面,分階段、分批次給予金井鎮13所中小學可持續的成長支持。比如培訓一批藝體教師,組建合唱團、舞蹈隊,辦好“陽光體育大課間”,引入積極教育課程,等等,不斷提升農村學生的藝術素養和體育技能,不斷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陽光心態。
“10年了,學校應該做一些事情,來回饋社會。我希望通過這個共同體,與鄉村學校共建、共融、共享、共進,為鄉村學生提供與城區學生同樣優質的教育。”高曉蘇望向遠方,篤定從容地說。
(冉軒睿 鄧喆)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