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雙減”后 家長如何遠離焦慮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0-18  閱讀:次   |
42.9K

  最新調研顯示,“雙減”政策出臺后,家長們的心態(tài)各不相同:有開心、有焦慮、有迷茫還有觀望。其實可能不少家長并沒有想明白,“雙減”到底減什么?形式上是為減輕孩子們的學業(yè)負擔,實際上是要讓教育回歸本位,讓家庭教育回歸生活。

  “雙減”決不是一減了之,也不代表家長可以由此“躺平”。“雙減”后,家庭教育有些地方需做“減法”,有些地方需做“加法”。比如家長在讓孩子學會風險管理、提升心理彈性、加強生命教育等方面,就須做“加法”。

  從根本上說,這次國家實施“雙減”政策,決不是短期策略,而是對我國教育格局的重大調整,是一次教育觀念的重大變革。教育的“底層邏輯”也將發(fā)生根本變化,就大邏輯而言:學校教育必須回歸“育人”而不是“育分”的本位;就小邏輯而言:家庭教育必須轉變觀念,破除內卷。因此,家長需認清形勢,樹立起長期主義的價值取向。

  中國家長為什么難以克服內心的焦慮?

  為什么中國的家長特別容易有教育焦慮?細加分析,可能有社會、心理、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

  中國家庭中的兒童與西方家庭中的兒童之“自我”類型有差別。前者為“依賴性自我”,即我們的孩子雖觀念上希望獨立,但生活仍較多地依賴父母,特別是母親與孩子的關系過于緊密導致母親更容易焦慮;后者屬“獨立性自我”,西方家長比較注重從小培養(yǎng)孩子自我的獨立性。

  大多數(shù)中國家長具有“名校情結”。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執(zhí)念,相信孩子只有考上好大學,未來的工作、生活才會一片坦途。其實,任何一項投資都有風險,教育也是一道充滿風險的美麗風景,孩子未來的發(fā)展充滿無限可能性,家長的觀念和選擇要更有理性。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缺乏宏觀和長遠規(guī)劃。不少家長往往是“間歇性地關注孩子”,孩子有問題時就多關注一些,沒有明顯的問題時便關注得少,對孩子的發(fā)展缺乏長遠的眼光。不少父母對于自己在孩子教育上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做得夠不夠等問題心里沒有底,因此對孩子未來的發(fā)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確信,不確信就容易帶來焦慮。

  家長受到自身經(jīng)歷和認知的限制。不少“70后”“80后”的父母是通過個人奮斗考進大學、改變命運的,他們內心期待孩子也能“復制”自己當年的高考和奮斗經(jīng)歷。其實,如今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已發(fā)生很大改變,物質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多了,很多孩子不愿再完全復制父母所走過的道路。

  對未來社會的變化邏輯看不清楚,也導致不少家長產(chǎn)生觀望和迷茫的心理。焦慮往往來自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對預期的無力把握感。社會在速變,孩子在很多方面已經(jīng)走在成人前面,若家長的認知仍停留在自己年輕時代的“觀念地圖”內,不再學習和接受認知之外的新事物,就會跟不上孩子成長的步伐甚至成為他們發(fā)展的阻礙。

  如何在不確定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孩子的確定性能力?

  當今的時代特點是易變性、不確定性、復雜性和模糊性,時代環(huán)境正遭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既充滿機會也充滿風險與矛盾。新時代中國親子關系,呈現(xiàn)為一種“雙螺旋”式家庭結構關系,即親子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為此,家長必須不斷學習提高,才能與孩子共同成長,也才能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幫助孩子具備應對未來挑戰(zhàn)的能力。

  家長須重構自己的知識觀、學習觀。AI時代知識發(fā)展得快,過時得也快。考進大學時選的熱門專業(yè),也許等到大學畢業(yè)時,就已遭到所謂的“AI失業(yè)”。社會邁入快速變化時代,知識更新、技術迭代,10年后不少工作很可能會被機器所取代。因此,在知識大遷移時代,家長應著力培養(yǎng)孩子的“確定性能力”以對抗不確定的未來。比如培養(yǎng)孩子的理性認知、社交商、“填坑力”(即克服人生成長過程中各種困難的能力)以及對知識的整合、遷移及運用能力等。

  家長須去除“精英教育認知偏差”。如今不少家長已能接受自家孩子未來成為普通人,但決不能接受孩子讀不了普通高中、不能升入大學。因為被這樣的恐懼和焦慮所裹挾,許多家長特別在乎孩子的考試成績,給孩子太大壓力。與發(fā)達國家教育對比,我們是中學注重分數(shù)、大學則注重績點,導致學生學得太窄、太功利;標準化試題導致思維過于絕對;“精英教育認知偏差”導致把一時的成敗得失看得太重。

  評判孩子的標準不妨更多元。現(xiàn)在的家長普遍給孩子每一個階段的成長目標都設立了很高的標準,將生育、養(yǎng)育、教育視作改變家庭或孩子命運的投資,但是沒有看到教育投資本身充滿不確定性。家長在評判孩子成長的標準上,不妨更多元一些、包容度更大一點。未來社會,“A型”(績點全A、分數(shù)全優(yōu))學生可能將過時,而“X型”人才(交叉型人才)、“π型”知識結構人才(開放、多向度的創(chuàng)新人才)會更受歡迎。

  培養(yǎng)孩子的個人生涯規(guī)劃理念。“雙減”后,孩子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時間,應讓孩子投身能增長見識的生活以及拓展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活動中;應讓孩子更多接觸社會,擴大視野,參加公益活動。不僅要讓孩子去西方國家“看”,而且要讓孩子到廣大西部“走”,讓孩子從選擇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與潛能,從而培養(yǎng)他們對個人選擇負責的能力,提升他們規(guī)劃未來個人發(fā)展生涯的意識和能力。

  家庭、學校、社會如何做到有效配合?

  “雙減”是一場教育觀念和認識的糾偏,要讓教育回歸本位和育人初衷,需要家校社的有效和全力配合。

  厘清家校之間的責任邊界。讓家長幫老師批改作業(yè),是學校教育的“缺位”;班主任給學生調換座位,有家長要求必須征得自己同意,是家庭的“越位”;資本裹挾下培育機構瘋狂擴張,是“影子教育”造成的社會“錯位”。

  走出教育內卷的“囚徒困境”。人生是馬拉松,不是短跑比賽,不應該用競爭思維去對待人生,否則內卷和“劇場效應”導致的后果必然是全民焦慮、教育失衡、人才畸形的三輸結局。

  家校社需要長期協(xié)同發(fā)力。減輕學生作業(yè)負擔,家庭學校應協(xié)同配合;減輕校外培訓負擔、規(guī)范治理校外培訓,主要靠政府推動;而要解決教育上的“腦體差異”“共同富裕”難題,則需要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多方長期努力、共同治理、協(xié)同發(fā)力。

  “雙減”背景下,家長需要認清自己角色,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滋養(yǎng)親情,切忌“隱性失陪”(在孩子身邊但心不在焉)。親子溝通具有累積效應。父母始終應該與孩子保持良性互動,堅持成為與他們并肩而行的朋友。家長應提高親子陪伴的質量,必須學會“在位陪伴”,而不是“在場陪伴”。

  加強兒童的邊界意識與“三規(guī)”訓練。幫助孩子努力做到:在家里懂規(guī)矩、在學校守規(guī)章、在社會遵規(guī)則。

  助力孩子增強心理彈性和韌性。家長不要過于糾結于孩子的分數(shù),應更多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抗逆力、心理彈性和韌性,這才是從長遠來看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發(fā)展的素質。

  AI時代,幫助孩子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識本身更重要。

  倡導有效學習,激發(fā)孩子內在動力。沒有目的的學習是沒有意義的。如果孩子不知道為什么而學,考試就會變成一種沉重負擔,最后導致“習得性無助”的厭學情緒。

  學會構建知識體系,提升孩子的學習力。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獲取信息和知識變得更加容易。而大量碎片化的知識,如果不經(jīng)過加工,只是一股腦兒地學習,只會加重大腦負擔,應讓孩子學會對信息知識的整合、遷移與融合能力。

  “人腦”不要與“電腦”競爭,不要把孩子培養(yǎng)成學習機器。應引導孩子從“背誦記憶式”學習模式中解放出來,更多地學會與適應研究創(chuàng)新式學習。在高技術時代,更需要高情感平衡,才能讓孩子有真正健康全面的發(fā)展。

  (作者楊雄系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副理事長、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