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鑄民族之魂 璞國之重器 ——福建省泉州晉江市陳埭民族中學特色教育發展紀略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0-20  閱讀:次   |
42.9K

  晉江市陳埭民族中學始建于1965年,是一所民族完全中學,位于福建省泉州晉江市陳埭鎮,地處泉州灣畔,是福建省回族主要聚居地,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及悠久的歷史文化。而且又地處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經濟重鎮,本地民營經濟發達,學生來自五湖四海,民族眾多,包括漢族、回族、畬族等17個民族。

  多年來,學校堅持“平等教育,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把民族團結教育納入育人全過程,構建課堂教學、社會實踐、主題教育多位一體的教育平臺。

  變革

  鑄民族特色之魂

  蓋屯衛嬗變,時勢然也。陳埭民族中學在艱難中起步,起初校舍是由村里的飼養房改造而成,四遷其址,三易其名,辦學經歷了萌芽發展、創建傳承、確立提升3個階段。

  第一階段:辦學特色萌芽發展階段——職業教育促進民族融合(1965年—1997年)

  學校初創時是半農半讀的職業學校,原名陳埭農業中學,1983年更名為“陳埭民族中學”。1987年與鎮政府部門企業聯辦“制鞋工藝”“財務管理”“服裝工藝”“電子電工”等專業,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的運作模式,走出了一條“三教統籌、三位一體”的教育改革之路,學校為當地培養了近萬名企業急需的技術骨干和企業管理人才,有效地服務了當地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發展融合。1996年6月,學校被授予“泉州市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單位”榮譽稱號。

  第二階段:辦學特色創建傳承階段——多元特色傳承民族文化(1997年—2014年)

  1997年學校提出創建民族教育特色學校,以當地富有民族特色的體育和藝術等為突破口,成立蹴球、木球、高腳馬等學生社團。同時,學校秉承教育理念,運用“發展性心育”理論指導民族教育工作,促進各民族學生之間的交流、團結、融合。學校民族教育通過環境文化建設、宣傳與培訓、課堂滲透、校本課程、學生活動、課題研究等多途徑開展,營造了較為濃厚的民族教育特色文化建設氛圍。學校先后被授予“民族之光”“全國民族中學示范校”“福建省促進民族教育事業發展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辦學進一步規范,民族教育特色項目初步建立。

  第三階段:辦學特色確立提升階段——教育科研驅動特色發展(2014年至今)

  2014年學校成立了民族教育領導小組,制定了民族教育特色建設規劃,將民族教育確立為辦學特色。學校確立了“十個一”的傳承措施,包括唱一首民族歌、跳一支民族舞、畫一幅民族畫、掌握一項民俗技能、參加一項民族體育活動、上一節民族教育融合課、參加一次民族文化研學活動、開展一項民族節日活動、出一批民族校本教材、建設一個民族文化園等。學校不斷探索民族教育的實施途徑、文化內涵,構建了民族教育特色學校的文化體系,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促進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凸顯了民族教育特色。學校先后被授予“福建省首批民族團結進步重點單位”“福建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訓練基地”“泉州市普通高中特色辦學多樣化發展實驗學校”等榮譽稱號。

  夯實

  強民族特色之魄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陳埭民族中學在民族特色教育探索進程中,以文化建設為根基,重視民族教育特色文化氛圍營造,發揮環境育人作用,增強活動體驗。

  以理念確立辦學方向。學校綜合考慮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地方政府部門教育需求、地方社會對人才培養的期望,以及學校教育的歷史傳承與生源構成復雜的客觀現實情況,深挖“平等教育,和諧發展”的辦學理念文化,以“培養和諧發展的人”為育人目標,確定了“自強樂觀、人文底蘊、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的校本化學生核心素養,并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和諧”特色課程體系。

  以環境促進民族融合。學校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指導思想,緊扣辦學理念,將現代文明氣息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打造以民族英雄、文化名人為主題的校門文化墻,來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懷;建設學生發展中心、禁毒教育基地、生態司法教育基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勵學生自立自強;建設以民族大團結為內容的民族文化園、民族之家、民族傳統體育訓練場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開展民族融合進步教育。

  以班級彰顯民族個性。開展以民族班級為載體的班級文化建設,充分發揮班級師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各個班級教室入口都有別致的民族班級掛牌。教室內有民族知識圖書角、民族風俗知識、服飾展示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黑板報、民族之星爭創評比欄等,彰顯出特色的班級民族文化。“一班一民族,一班一民俗”,每班學生會唱一首民族歌、會跳一曲民族舞、會制作一幅民族民俗作品,體現豐富的班級文化藝術。

  以課程提升民族素養。學校挖掘學科民族教育素材,認真解讀《學校民族團結教育指導綱要》,分學科、分層次、有目標、有重點地挖掘教材中的民族團結教育素材,對學生進行影響滲透;組織教師共同學習《民族團結教育通俗讀本》等,積極開發《泉州歷史名人故事選編》等多門校本教材;利用福建閩臺歷史淵源的優勢以及革命老區、僑鄉教育資源,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的作用,開拓校外課堂、深化民族教育。

  以活動彰顯民族亮點。開展大課間操、學生社團、主題教育、社會實踐、“四節”、“民族之星”評選等活動。近年來,學校獲得全國木球比賽三等獎,全省男子雙蹴冠軍、女子單蹴第4名、體育道德風尚獎等多項殊榮;“7月·黨旗頌”在第三屆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中,相繼獲得晉江市一等獎、泉州市一等獎、福建省二等獎,并選送國家級別比賽。

  以幫扶推動民族團結。開展關愛幫扶少數民族學生的活動,與黨員教師、漢族學生結對幫扶;為少數民族師生建立檔案,增進民族團結;組織少數民族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助學金的申請及發放工作,近3年,學校共計發放各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助學金1088人次,共計793312.5元,其中少數民族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助學金2018年發放24.92萬元,2019年發放13.93萬元,2020年發放6.42萬元,2021年春季發放3.14萬元。學校學生接受社會愛心資助131人次,共計13.42萬元。

  筑牢

  健民族特色之體

  草木蔓發,春山可望。陳埭民族中學在鞏固民族教育辦學特色成果的同時,統一思想,提高站位,再鼓干勁,把發展民族教育特色保障工作落到實處,通過隊伍建設、課題驅動、保障制度等方法,推動工作掀起新的高潮,強健民族教育特色發展之體。

  加強隊伍建設。學校與復旦大學、福建師范大學、泉州師范學院建立合作關系,邀請福建師范大學教授連榕、葉一舵以及泉州師范學院教授林永樂等專家蒞校作講座;積極構建家校社三位一體的民族教育網絡,共同促進學校更好發展;建立“外派進修和校本研修”的培訓模式,培養一批熱心學校“民族教育”的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同時對班主任和學科教師進行“民族教育”培訓。近年來,學校培養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學骨干,其中正高級教師一人、高級教師55人、中級教師95人;省特級教師一人、省骨干教師一人,福建省名校長后備培養對象一人,教師獲得各級骨干、名師稱號共56人次,為民族教育特色發展提供了師資保障。

  立足課題驅動。學校先后主持“傳承民族文化創建民族教育辦學特色的實踐研究”“運用‘發展性心育教育’重構校本課程體系的實踐研究”“打造精品校本課程,培育多元辦學特色的實踐研究”“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校本課程融入中學民族團結教育的實踐研究”等多項省市級課題。在課題研究的推動下,教師民族教育理念得到提升,并貫徹到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學校因材施教,為學生的成長、潛能的挖掘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更多符合個性與身心發展特點的機會來鍛煉自己、發展自己。

  強化保障制度。學校建立課程培訓、教師學習、關愛民族學生等相關制度,確保民族教育有制度支撐。同時,成立了由陳埭民族中學董事會董事長為顧問,校長為組長,副校長等為副組長,各處室主任、年段長為成員的民族教育領導小組,制定了《陳埭民族中學教職工政治學習制度》《陳埭民族中學民族團結教育校本教研制度》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不僅如此,在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每年都會下撥一定的款項專門用于民族教育,保障民族教育特色的有序發展。

  滾石上山,爬坡過坎,陳埭民族中學蓄積“千磨萬擊還堅勁”的韌性,砥礪“越是艱難越向前”的品格,以行動力堅定信心,全力開展民族教育特色活動,以團結各民族、培育國之重器為己任,翻開了民族學校特色發展的又一嶄新篇章……

  (黃祖銘 許明哲 鄭小翔 莫洪君 邱文韜)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