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川港小學 不忘初心 奏響“誠勞”新篇章
一百多年前,在國難當頭之際,很多國人仍在堅守教育救國的陣地。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劉桂馨與老師周家祿開啟了南通興辦小學的歷史首頁,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川港小學(以下簡稱“川小”)的前身——白華學塾建立。
百年歷史,積淀白華文化
作為百年老校,川小南與磅礴的長江鼓樂應和,北同繁華的南通家紡城燈火相邀。“回到第一”,這是川小在不斷摸索中形成的發展理念。不過,這里的“第一”沒有比較之意,而是指專、純,正如《管子》所言:能專乎?能一乎?此外,“回到第一”還有延伸之意:初心,即辦學要回到教育的原點,回歸教育的本質,回到兒童立場。如今的川小,已躋身江蘇省實驗小學的行列,秉承白華學塾的“誠勞”校訓,川小將時代的篇章融入滄桑歷史,結合川姜家紡特色、“五育并舉”等,提出了白華文化、“誠勞”教育、馨勞課程、巧手師生的全新發展理念。
先人有云:白華菅兮,白茅束兮。菅草白華和茅草之白,象征純潔與和諧的愛情,白華文化,正是暗喻全體師生要在一種純潔與和諧的氛圍中勤奮學習,努力工作。因此,如此文化之下的學校教育,是以純凈的理念為魂。
“誠勞”教育,深挖勞育潛能
校訓“誠勞”,原指回到誠信,回到勞動上來,夯實專心致志做教育的決心。在“五育并舉”的要求下,學校創新“誠勞”,走出了一條專屬川小的勞動教育之路——“誠勞教育”。川小的“誠勞教育”,并非只聚焦于動動手、動動眼、動動腿,而是專注于學生養成良好品格和踏實品行,每一個川小人,都要成為一個“誠勞”美娃,長大成為誠信經營、具有腳踏實地工作作風的人。
川小的“誠勞教育”,并非只是機械地讓學生去學洗衣、做飯等基本技能,學校專門研發了“誠勞”美娃少年品格課程,將新勞動教育與學校的白華特色文化、教學常規活動、學生社團活動、德育活動、家校聯動、教師的專業成長等有機結合起來,形成讓學生從會勞動到有能力到高品格的層次分明的育人體系。因此,川小的校園里,勞動教育的場所無處不在,可以在傳授知識的課堂上,比如語文課的大聲朗讀、英語課的單詞背誦、體育課的四肢運動、音樂課的學歌吟唱;也可以在展示風采的社團中,比如象棋、書法、排笛、朗誦、手工等多個校內社團以及與校外能人合作,開展了跆拳道、武術、非洲鼓等社團活動。
馨勞課程,編織學生人生
對于學校教育的主陣地之一課程,川小有著響亮的金字招牌——馨勞課程。“馨”字取“心”的諧音,指的是做任何事一定要用心,“勞”指的就是全力以赴的積極動作。作為品牌課程,馨勞課程包含著三層含義:第一,學校的所有課程都是廣義上的馨勞課程;第二,指的是狹義上的課程品牌,即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第三,指廣義上的課程品牌,即學校未來要繼續擴充的特色課程,比如勞育課程——“編經織緯的馨勞生活課程”。
“通俗地說,馨勞課程指向的是學校要為學生開齊開足各類必修課程和為學生終身發展開設的各種選修社團所構建的經緯課程。”川小人這樣說。經緯一詞,就像川姜鎮的——編經織緯,一代代川姜人,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腳踏實地,不斷編織著自己的美好生活。而從川小走出的孩子們,也將在川小學習編經織緯,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巧手師生,書寫平凡中的偉大
巧手,在字典中的解釋為:技藝高明的人或者高手藝。川小提出的“巧手師生”,意指有高超教學技藝的教師以及為學生全面發展所開設的各種社團活動的教師。“巧手師生最終指向的還是學校的發展理念,要回到兒童立場,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上來”,在這樣的教育理念之下,川小的教師隊伍書寫著一個個平凡中的偉大:
有骨折后依然堅持上課、有業精于勤的“多面手”、有勇于“亮劍”的金牌教練、有走進學生心靈的良師、有充滿詩意的“領路人”、有樸實無華的“守望者”、有勤懇踏實的“海子牛”……為了給學生上好每一節課,有的教師說:“為了使教學效果更佳,我努力向辦公室中其他同事多學一點,以形成自己的課堂風格。”還有教師表示:“教師只有不被功利主義所左右,他的良知才能發出熠熠的光芒。”……
百余年前,“誠勞”這一校訓響亮地在白華學塾誕生,激勵著白華學子追求光明的報國之志;百余年后的今天,每一個川小娃都深信“優秀是努力出來的”,每一個川小教育者都躬行“在勞力上勞心”;成就一所學校的學習成績并不難,難的是成就一所學校的文化、特色以及讓每一名師生的生命出彩,肩負著百年重擔,川小始終在努力。
(王麗華 王益鋒 單林)
(正文結束)
